簡心怡
(華南師范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6)
華西村位于江蘇省江陰市華士鎮,1961年建村,經歷了四個重要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20世紀60、70年代,在全國開展“農業學大寨運動”背景下,華西村吳仁寶書記卻帶領村民偷偷建起五金加工廠,為華西村累計創利達135.03萬元,成為華西村工業化發展雛形,并為華西村發展積累資本。第二個階段是80年代,在全國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背景下,華西村提出土地集約利用方案:全村糧田全部交給30人耕種,剩下勞動力轉移到村辦企業,實施專業化分工制度。第三個階段是改革開放后,華西村憑借自身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積極實現農業發展向工業發展轉型,20年間創建14家大型企業、50多家中小型企業。第四個階段是21世紀初,貫徹“先富帶動后富”理念,探索“一分五統”發展模式帶動周邊村落共同致富。華西村已發展成為超過35平方公里,擁有80多處著名景點,村民家家住別墅、開小車富裕的鄉村。
華西村發展成果與領導密切相關,以吳仁寶書記為核心的一批優秀致富帶頭人,是華西村取得巨大發展重要因素。從20世紀60、70年代毅然建立“隱姓埋名”五金加工廠,到80年代提出符合華西村發展實際的調整產業結構方案,再到改革開放以來率先實現農業發展向工業發展的轉型升級,吳仁寶老書記在華西村每個關鍵發展節點上有著獨特見解和敢為人先改革精神。同時,吳仁寶書記極具人格魅力,積極幫扶邊遠貧困地區。在村內修建80多處仿造世界著名景點,讓村民足不出村便能游覽世界。
華西村既注重對村民物質激勵,又注重對村民精神鼓勵,形成鮮明“華西精神”。一方面,以經濟發展為第一要義,給予發展做出貢獻人才豐厚物質獎勵,用優惠條件吸引人才到華西村發展。另一方面,重視精神文明建設,鼓勵華西人發揚尊老愛幼、孝敬長輩美德,2000年時華西村為一家有一位百歲老人家庭給予30萬元獎勵。每周會組織召開村民大會,通過大會向村民介紹華西村發展情況,加強對村莊歸屬感和認同感。
教育和人才得到高度重視。華西村積極對村民開展教育和培訓,傳授新觀念、新技術、新方法,開展學習班,對村民知識教育;給上學村民給予資金補助;完善村內學校教育基礎設施等,教育通俗易懂、生動有趣,讓村民都能有效接收到知識。
在全國“農業學大寨”背景下,華西村勇于創立工廠積累資本。在全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背景下,華西村堅持從實際出發,開創嶄新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方案。在改革開放浪潮中,華西村積極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形成獨具華西特色優勢產業和本土品牌,提高華西村市場競爭力。
華西村各發展階段中,處處體現先富帶動后富、實現共同富裕華西人情懷。2001年底華西村探索“一分五統”發展模式,帶動周邊落后村落共同致富。此外,還積極傳授致富經驗,扶助邊遠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大力推動我國扶貧工作開展。
回顧華西村發展之路,與時俱進,勇于創新發展模式是其中亮點。在吳仁寶書記優秀領導下,華西村重視人才培養和對教育發展,積極踐行共同富裕宗旨,得到中央與地方政府認可,成為當地區域發展一面旗幟。第一,區域發展注重自身獨有資源整合,華西村處于長江三角洲中腹,交通快捷且方便,憑借這一獨特地理資源優勢,發展出不少獨具華西特色產業,拉動地區經濟增長。第二,注重率先發展與共同富裕和諧推進,平衡地區發展,縮小地區經濟差距,共同富裕才是真的富裕。第三,在不同地區、不同發展階段現實情況下,允許采用不同發展模式,準確認清自己定位并找到適合自己發展模式。在今后區域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應積極思考和借鑒華西村發展模式中所提供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