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峰
(西安市長安區森林調查設計隊,陜西 西安 710000)
建國以來,從毛主席的“林業是個很了不起的事業”到習總書記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一代又一代黨和國家的領導人都將生態建設和林業工作放到了顯著的位置。尤其十八大以來,將生態文明建設寫入黨章,這標志著我們國家對生態建設和林業發展的重視進入到一個新的高度。總結過去,有太多的經驗教訓。首先,應該看到絕大多數的林業工程都是和廣大農村緊密相連的,通過林業工程的實施確實是大大改善了農村的生態環境,提高了綠化水平,但大多數老百姓生態意識淡薄,造林積極性不高,從而導致地造林成果保存率較低、建設效果不顯著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其次,是不能將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緊密結合起來,致使難以通過林業工程的實施來推動當地經濟的增長,從而大大挫傷了老百姓植樹造林的積極性。
因為廣大農村老百姓對生態建設的認識度不足,在工程設計時只是按照行政要求進行規劃,最后以任務形式進行攤牌,對老百姓來說,只是“坑挖了、樹栽了、錢拿了”就行,活不活無所謂,這就造成了造林成活率低下。如日元貸款工程、大綠工程二期,對老百姓而言,好多人認為這就是白給果樹苗木,能活能掛果就有收入,不能活大不了重新種莊稼就行。
每次林業工程造林任務是按照自上而下任務量一級一級分解而來,在造林設計時只是按照各個鄉(鎮)、街辦意愿很粗略的落實到田間地塊,設計工作不能從全局的高度統籌安排,這就造成了很多的造林成果受到破壞,甚至完全損失。如大綠工程郭杜片林建設因后來的南橫線道路修建,林木受到破壞二百余畝;如童家寨、南埝村的三化一片林工程,在工程完成后,因隨之而來的長安區三星項目建設的上馬,兩個村整體拆遷,造林綠化成果也損失殆盡。
在資金撥付上,往往給人一種“廣種薄收”的感覺,甚至是“捉襟見肘”。有時候林業工程資金核算到每畝僅僅是購置苗木的費用,面對積極性高的群眾,可以自掏腰包,加強后期的管護撫育,而一些積極性不高的只能是聽天由命。如大綠工程片林建設,對于實施工程的土地,政府給予老百姓每畝每年800元的生態補貼,而后隨著長安的大開發、大發展,許多地方的土地年租金已達到每畝2000元,甚至更高,這就造成了近年來許多老百姓為了出租土地進行的偷盜砍伐林木現象。
在林業工程設計時,最先考慮的是任務的分解和完成,未能很好的結合當地實際,考慮農村的長遠發展,不能讓老百姓見到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這也是挫傷老百姓積極性,造成造林成果不理想的主要因素。又如三化一片林工程,往往是過多的考慮造林成本,造成設計樹種單一,不能給老百姓從生態建設中帶來“村在綠中、人在景中”的良好感覺。
首先,在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生態建設的今天,廣大農村的老百姓生態意識還很淡薄,往往認為林業工程綠化無非就是栽植一些花草樹木,因為看不到直接的經濟收益,對他們來說這就是浪費人力、物力。要扭轉這種局面,就要利用多種形式全面深入地宣傳生態建設和林業工作的重要意義,宣傳農村生態建設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先進典型。通過宣傳和普及,讓每個人都認識到生態建設是造福子孫后代的偉大事業,使廣大群眾不斷增強生態意識,樹立綠化理念。
其次,在林業工程設計工作中,要深入到田間地頭,多走走、多看看、多想想,了解當地老百姓所思所想,將群眾意愿融入到設計方案中來,提高他們在林業工作中的主人翁意識,激發他們“愛綠、植綠”的主觀意愿。
首先,在林業工程設計中要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利用好現有的自然資源和自然條件,兼顧水、電、田、路等基礎設施,注重建立起相對穩定和完整的生態系統,努力爭取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其次,在林業工程設計中要改變以往“全面布局”的造林設計模式,變為“突出重點、形成亮點、引領熱點”,進而打造出“品牌效應”。一是要做好調研工作,要深入地了解區內各地不同的自然條件和人文歷史,規劃出特色不一、形式多樣的造林模式。二要根據調研結果,同時結合林業工程項目,分年度分地區做好林業工程的設計規劃。回顧歷年來的工程造林,成功的經驗也是不勝枚舉。
第三,在林業工程設計中要將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緊密聯系起來,從實際出發,以生態建設推動經濟建設為第一要素,結合自然條件和人文歷史,分門別類地制定造林規劃方案。一是在交通便利,自然資源豐富以及歷史文化景點著名的廣大農村,注重生態觀光、休閑度假的綠色發展方向,大力搞好生態林建設,用以適應當今人們回歸自然、親近綠色的美好愿望,從而用綠色帶動旅游,用旅游推動經濟。如魏寨街辦的彭村,十幾戶村民聯合起來,結合大綠工程經濟林項目,大力發展核桃示范園,每年的經濟收益也很可觀。
總之,林業工程項目是和廣大農村是息息相關的,只有通過科學合理地進行林業工程的設計和實施,讓廣大的農村老百姓從林業工程建設中得到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才能讓他們真心地擁護造林綠化行為,自發地推動造林綠化建設,進而形成良好的造林綠化氛圍,從此讓我們的“山更青、水更綠”,這樣才能真真正正地實現習總書記所說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