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陽縣農機局 羅欣華
2018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貫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局之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也是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一年。根據省、市、縣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為實現預期目標,麻陽縣農機局要堅持穩中求變的原則,積極投身新環境中,由傳統農業的舊思路、舊方法、舊手段轉向新理念、新模式、新路徑,以尋求新生機、促進農業新發展。
按照黨的十九大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和縣委、縣政府、市農委、市農機局安排部署,以服務“三農”為己任,以促進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以提高糧食機械化生產綜合能力為重點,以果園機械化示范為亮點,以強農惠農政策為導向,以農機富民工程為抓手,以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為載體,以抓好農機安全生產為基礎,加強“平安農機”示范鄉鎮創建工作,繼續保持全年農機安全生產零事故發生。緊緊圍繞加快轉變農機化發展方式為主線,主攻薄弱環節機械化,大力促進農機與農藝融合,推廣先進適用農機具和農機化技術,為農機新型經營主體提供技術支撐,積極推動農機化“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發展,進一步提升農機裝備水平、作業水平和服務水平。力爭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20萬kW,農機擁有量達到5.7萬臺套,農機產值達到2.2億元,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8%以上,促進麻陽縣農機化事業又好又快發展,奮力譜寫麻陽縣農機化工作新篇章。
一是需求與供給結合,明晰發展新方向。脫離、落后于市場需求,是傳統農業遭到淘汰的主要原因。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帶動市場需求的個性化、多樣化和復合化。加之,人口老齡化趨勢不斷上升,大部分青壯年認為農村發展現狀堪憂,無法滿足一家老小的生活所需,紛紛選擇外出務工,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勞動力短缺便成為當前鄉村發展的新問題。因此,拉動內需,留住勞動力,是新型農業最先要考慮的問題,可通過宣傳發動、補貼拉動及示范帶動等辦法,促進新興農產業的發展,給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二是農機與農藝融合,走科技興農之路。結合麻陽縣水果種植大縣的實際,把重點放在“五園”機械化中的果園機械化建設,以種植柑橘、黃桃、獼猴桃為主,建立果園機械化試驗示范基地。按照“修道路、選技術、配機械、強主體、有政策”的工作思路,先后深入齊天坪、楠木橋、德宇10余家合作社果園生產基地,懷化、麻陽5家農機經銷商和重慶宗申巴貝銳、四川剛毅、浙江寧波利豪機械有限公司3家農機生產企業進行實地考察,將譚家寨鄉楠木橋扶貧產業園、蘭里鎮德宇水果生產基地為機械化生產試驗示范基地,主要從翻耕、灌溉、施肥、植保、中耕除草、開溝、修剪、采收、運輸和包裝等主要作業環節選取機具作為果園機械來重點推廣。其次,定期或不定期對農機人員、農機大戶和農機合作社帶頭人,開展集中授課、送技下鄉、基地示范等培訓,打造一支懂技術、會管理、熱愛本職工作的鄉土專業農機技術人才和面向現代化農業的新型農民,鼓勵、引導農技人員創新創造,激活農機事業發展的“一池春水”。
三是安全與節能結合,走綠色興農之路。根據省、市提出的農機“三減量”專項行動,爭取出臺當地鼓勵扶持政策。以農機合作社為重點大力推廣使用“三減量”農機,推廣植保飛機以減少農藥施用量,推廣化肥同步深施機以減少化肥施用量,推廣生物質制肥機以減少畜禽糞便污染量。同時,充分發揮農機合作社示范帶動作用,通過開展對比試驗、現場會、效果展示會、技術培訓會等推進活動,來突出農業新機具的優勢。通過走綠色興農、生態友好、安全高效之路,促進傳統農業的轉型升級,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四是政策與宣傳結合,提高民眾的認可度。首先,通過本地新聞、鄉鎮廣播、微信公眾號、宣傳欄等媒體媒介,大力宣傳黨中央、國務院的強農、惠農政策,提高民眾的知情權,參與權,鼓勵農民踴躍購機,大膽用機,安全生產,高效產出,并帶動多方投入,提高農機裝備水平和作業水平,推動麻陽縣農機化事業快速健康發展。其次,認真總結工作中的經驗教訓,積極向上級領導匯報情況,針對好的方面和做法進行多方宣傳與報道;針對不足之處,及時改進措施,取長補短,真抓實干,久久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