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忠
(重慶市榮昌區氣象局,重慶 402460)
榮昌區位于重慶市西部,全境地貌以淺丘為主,土地肥沃,榮昌區實有耕地面積5.86萬hm2,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降水量1100mm,年平均氣溫17.8℃,無霜期327d,農業自然稟賦優越,有利于發展現代農業。當前榮昌區形成生豬、筍竹兩大主導產業和優質糧油、生姜、茶葉、黑花生、白鵝、蜜蜂等多個特色產業的“2+N”產業體系。2016年引進推廣優質糧油等新品種92個,積極支持糧食加工企業、種糧大戶和農民合作社發展生產,加快糧食加工轉化。加大對林下循環經濟模式探索,竹蓀種植面積擴大到33.33hm2,采取仔姜連作高效栽培技術種植生姜0.23萬hm2。繼續擴大特色產業種植規模,種植黑花生0.27萬hm2,集中連片發展晚熟臍橙0.1萬hm2。2017年榮昌區成功創建首批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入選全國首批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畜牧業綠色發展示范縣,代表重慶參加全國“雙安雙創”成果展,并接受農業部授牌,被國務院表彰為“落實有關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干成效明顯地方”。
(1)精通直通式為農服務效益顯著。受地形影響,重慶市農作物種植分散,傳統氣象科技服務工作“大而廣”,有普遍適應性,但針對性弱。榮昌區初步探索“互聯網+氣象+農業”服務模式,建立農業氣象物聯網服務系統,開展基于物聯網技術和農業氣象技術種植養殖氣象環境監測與局部控制服務系統建設試點。該系統基本滿足不同農戶農業生產過程中對氣象服務需求,將特色農業服務具體到田塊。借助氣象監測資料和預報產品,針對不同田塊和具體農作物生長發育情況匹配,開展點對點精細化服務。
(2)積極開展特色農業氣象服務。①圍繞農業生產需求,因地制宜,開展針對性氣象服務,創新服務形式,及時為農民提供多種氣象服務;于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做好災害性天氣預警信息發布,加強農村氣象信息員隊伍建設,確保最新氣象服務信息能及時傳遞到各涉農部門,為其指揮生產提供可靠的決策依據;③充分利用鄉鎮氣象信息服務站、手機短信平臺、電子顯示屏、氣象大喇叭、電視天氣預報節目、12121信箱及時發布農業生產氣象服務信息;④積極做好人工增雨消雹作業準備,為特色農業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3)多舉措為春耕春播保駕護航。①榮昌區氣象局和區農委加強合作,聯合制作為農服務產品,并組織專家隊伍深入種植一線,現場指導農業生產,推廣農業實用新技術;于榮昌區氣象局介紹春播期間天氣趨勢分析,并與地方種植大戶就目前天氣情況對春耕春播影響交流和探討,提出合理性建議,向地方農戶、種植與養殖大戶和參會人員發放氣象服務材料;③榮昌區氣象局會同區科協、農委、畜牧局、林業局、電視臺、報社等相關部門赴各鎮街開展科技下鄉活動,專業技術人員解答廣大民眾對氣象知識疑問,同時針對春耕春播生產進行技術指導。
(1)成立氣象科技為農服務專家團。可以在社會中公開招聘來自各地區農業局、林業局和農科院的優秀專家人員,共同組建成一支具有現代農業氣象科技服務的專家團隊,并使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制作榮昌區農業氣象科技服務專家信息庫。同時在該平臺中依次輸入各個縣內的農業專家電話、微信、郵箱等聯系方式,建立起具有榮昌區特色的信息交換平臺,方便農民和專家之間的溝通交流。另外,在服務平臺作用下發布同農業相關天氣預報、氣象預報預警、農業生產建議等信息。不定期邀請專家團向工作人員傳授相關知識,與專家人員一起深入田間地頭,現場指導農民進行科學農業生產工作。
(2)加強氣象科技服務隊伍建設。完善現有管理制度,改變傳統管理方法和機制,盡快建立科學有效氣象科技服務用人機制,加大建設和培養人才隊伍,明確每位工作人員責任。結合特色農業生產對氣象科技服務需求,引進技術精、復合型優秀人員,并將績效和貢獻率結合,制定相關分配機制,調動氣象科技服務人員創新性水平,用最短時間建立專業能力強、穩定的科技服務團隊,增強氣象科技為特色農業服務水平。
(3)加大農業氣象服務投入。榮昌區氣象部門應將氣象為農服務作為當前工作的重點,充分保障農業氣象人員、經費、裝備和軟件等投入,完善現有農業氣象服務工作不足。優先考慮氣象科研項目、氣象服務獎勵、技術培訓、職稱評定等。應向政府部門主動申請特色農業氣象服務,將專業專題氣象服務納入重大農業項目中,爭取地方政府資金支持,增強特色農業氣象服務專業化和精細化。
(4)建立農業氣象指標體系。榮昌區氣象局可結合特色農作物種類、各時期對氣象條件需求,制定科學合理特色農作物氣象指標,與農業局、林業局等農業專家溝通協作,共同找出不同特色農業氣象指標。特色農業氣象指標體系包括災害防御、農作物發育期、關鍵生育期氣象指標、主要病蟲害及防御、服務重點等內容。為將災害性天氣對特色農業生產危害降到最低,結合指標體系和天氣變化,關鍵農事季節及時發布特色農業氣象服務專報,增強特色農業社會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