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媛,李明璐
(西華師范大學 政治與行政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9)
早婚是人們的個體婚姻心理在行為上的一種表現,由于社會經濟條件的限制,在農村,人們的個體婚姻心理在婚姻生活中時有表現,導致了農村早婚現象尤為突出。
“早結婚,早享?!薄ⅰ岸嘧佣喔!钡人枷胧怪袊脑缁樵缬齻鹘y盛行了幾千年,至今封建的婚姻觀在農民的心理上仍然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生育是農民婚姻的主要目的之一,早婚往往是為了能夠早育、多育。在現代社會,早育、多育的傳統思想顯然是與計劃生育等社會規范相沖突的,而早婚能夠使他們有較長的時間來吸取避開社規范的成功經驗,延長生育期,抓住有利時機,實現個體意識。此外,由于農村條件的限制,女性追求獨立的思想意識不夠強烈,把自己看作男性的附屬品,看作生育的工具,想要盡快找到自己的依附,完成自己的使命。加之農村社會經濟條件落后,信息閉塞,包辦婚姻現象較為嚴重,老一輩用自己的封建思想觀念來強化子女的婚育觀,致使農村早婚現象較為普遍。
人作為高級動物,習慣于群居生活,生活在一定社會群體中的人們,與周圍的人有著密切的聯系,并且建立了利益上的平衡關系,并在從眾心理的作用下相互制約著。從眾心理是人們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它既可以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也可能形成不良的社會風氣。在農村,一個村莊往往就是一個社會群體,在這個群體中的人們都追求利益上的平衡性和一致性,包括婚姻方面的利益。如果一個群體中人們的婚姻年齡都符合法律規范,即使有個別人的意識與法律規范相沖突,但是在群體內的大多數人都是公平一致的,所以人們在心理上會保持相對的平衡,這也使社會維持著相對的穩定狀態。但如果有人為了滿足個人利益而發生了早婚行為,由此破壞了整體的利益,其他人會為自己受到損害的利益尋求補償,一種方式可能是懲罰做出破壞行為的人,另外一種方法則是其他人紛紛效仿這種人的行為,一人為之,眾人為之,即在從眾心理的作用下,該群體內會形成早婚風氣,尤其是在社會力量不足以控制這種風氣的地方,早婚現象會變得更為嚴重。
小農經濟在中國封建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即使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在農村地區,傳統農業經濟仍然占據著主導地位。由于生產條件的限制,各種農業經營活動大多還是以手工操作的體力勞動為主,家庭仍然是主要生產單位,而勞動力是促進家庭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勞動力的增加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家庭經濟利益。因此,婚姻就成為了補償家庭經濟利益的一種方式,早婚能夠增加勞動力,使婚姻的一方能夠獲得一個不經撫養過程的現實勞動力,而失去勞動力的另一方,會以同樣的方式讓其他子女通過早婚的方式來補給缺失的勞動力,這樣也就形成了早婚的連鎖反應。除此之外,早婚還可以帶來眼前的現實經濟利益,受到傳統婚姻觀念的影響,農村地區還盛行著買賣婚姻,婚姻的一方可以從另一方獲得豐厚的聘禮,以此來充實自己的家庭經濟,與此同時,支付聘禮的一方又會盡快從其他子女的婚姻中獲取聘禮以補償家庭經濟,為了實現利益的平衡,人們會在互補心理的驅動下,產生一系列早婚行為。
家庭作為一種人類的生活組織,它本身是一個社會有機體,要經歷新陳代謝的過程,伴隨著新家庭的產生和發展而來的必然是舊家庭的萎縮和消亡。在一個家庭之中,家庭責任是多方面的,既要承擔家庭管理責任,也要承擔家庭經濟等責任。一些家庭的父母希望通過早婚讓子女盡快承擔家庭責任,減輕自己的負擔;特別是對于子女較多的家庭來說,父母則希望自己能夠在失去能力之前完成子女的終身大事,因此子女越多的家庭,早婚現象越為嚴重。除此之外,隨著社會開放程度的提高,婚前性行為和未婚先孕的現象越來越多,但由于條件的限制,農村的思想仍然處于傳統保守狀態,為了避免鄰居的非議和雙方之間的糾紛,父母會選擇讓孩子盡快結婚來解決問題,以此遏制閑言碎語。
中國傳統思想觀念根深蒂固,無論是在封閉的封建社會,還是日益開放的現代社會,談性色變是中國從未改變過的現象。隨著時代的發展,世界范圍內普遍出現了青少年性成熟提前的現象,這對青少年的心理和整個社會的婚育心理都產生了強烈影響。但由于思想觀念的保守和禁錮,當今中國的學校教育在性教育板塊仍然是缺失的,這導致了無法對提前的性成熟期現象做出正確的引導,社會越是避諱從正確的渠道去談性,就只會讓它變得越神秘,這也就激發了青少年的獵奇心理。特別是在農村社會,由于經濟條件落后和教育資源短缺,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性知識和法律知識等缺乏,青少年在對性的獵奇心理驅動下,最終形成未婚先孕的事實婚姻。此外,愛情有著神秘而浪漫的色彩,每個人在心中都對愛情充滿了美好的向往,都希望在年少時期能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而處在生理和心理尚未達到完全成熟狀態的青少年將婚姻視為愛情的最好證明和保障。
由于時代在發展,社會在變遷,因此產生早婚的心理因素也是復雜多樣的,但是這些心理因素最終都取決于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因此,要想改變農村的早婚現象,首先必須改變農村的經濟狀況,改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心理會發生一系列變化,但這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需要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來實現,通過積極的措施引導農民改變傳統的婚姻觀念,使婚姻行為符合整體的社會規范,增強集體觀念和社會觀念,強化整體意識。其次,由于信息閉塞、法律政策落實不到位等問題,使農村中的人們法治觀念淡薄,因此,必須采取強制手段,落實各項方針政策,打消人們的僥幸心理,遏制早婚行為的發生。
[1] 鄧小燕.中國當代農村青年早婚問題研究綜述[J].科技創業,2014,(10):156.
[2] 嚴梅福.我國八十年代早婚早育回升的心理成因分析——兼與馮立天先生商榷[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4).
[3] 楊雁.淺談我國早婚現象[J].內江科技,2011,12(25):99-100.
[4] 朱連芳.農村早婚現象的成因、危害及對策[J].中國婦女管理學院學報,1991,(2).
[5] 朱洪峰.農民早婚心理分析及其調整方式[J].人口研究,1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