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林
(江蘇省灌云中等專業學校,江蘇 灌云 222200)
根據我國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方向,2016年,教育部在《關于開展中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工作的通知》中,進一步明確了“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2017年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強調,要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做強中職。
(1)學校專業設置不合理。很多學校存在不合理的設置專業問題,片面追求招生規模,使得有些專業人數過多,有些專業萎縮甚至消失,稀釋了有限的教學資源。在專業設置上,沒有專門的人員進行實地考察,更沒有大數據來說明專業設置的方向性,導致教育針對性模糊,學生學習的目標性不明確,難以提高教育質量。
(2)校企合作停留在語言層面。校企合作是參照發達國家的職業院校政策而提出的,但是在我國,校企合作停留在語言層面是常態,而鮮少落實到實際操作當中去,一個學校僅有少數專業能真正實現校企合作。學生難以參與企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那么實踐操作能力就得不到實際的鍛煉發展。
(3)信息化資源運用局限于比賽。近幾年,信息化資源發展迅速,比賽也如火如荼,從市賽到省賽到國賽,參與的教師與學生積極性很高,但是普遍性不高,僅是參賽的一小部分人員得到了鍛煉,也僅僅是參賽時使用了信息化資源,在平時的教學中,絕大多數教師和學生仍然是以黑板為主要的學習平臺。信息化資源沒有在大部分職業院校中得到普遍的運用。職業教育質量得不到顯著的提高。
(4)技能大賽參與度有限。技能大賽是職業院校專業發展的風向標,技能大賽舉辦多年,真正參與比賽的人很少。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比如技能大賽需要用到的軟件硬件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除了一些發達地區的職業學校擁有這些軟件硬件之外,大多數學校都不具備這些。所以,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從根本上就缺少了輔助條件。
(1)設置針對性較強的專業。有些職業院校在教學模式上仍以本科教育模式為母體,過分追求學科體系,虛化對學生實用技能的科學培養,偏離了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職業教育目標,造成畢業生職業技能不突出、實踐能力不強,與市場需求的人才不吻合。
(2)校企合作真正落實到實處。在德國70%的中學畢業生接受職業教育或培訓,學生無須經過考試就可以入學,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企業培訓占總學時的三分之二,學校教學占三分之一。企業成為培養定向人才的主要場所,當地政府需要協調好當地企業與職業院校之間的關系,使這二者之間保持良好的共贏關系,在學時分配上,力求做到合理分配。
(3)廣泛運用信息化資源。在信息化資源的推廣上,定期安排所有的老師進行培訓學習,運用到實際課堂中去。國家投入了大量的經費用來改善教學的硬件設施,但在很多職業院校,教學的基本硬件仍然很落后,經費需求不能滿足更新需要。
(4)提高技能大賽的參與度。技能大賽爭取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學校可設置專門的部門準備技能比賽工作,提高技能比賽的參與度,讓更多的學生在比賽中學到豐富的知識。在比賽中提高技能水平,讓技能大賽不僅僅成為少部分人的比賽機會,而是讓大多數學生真正參與到比賽中去,技能比賽中涉及到的最新動向可讓學生直接接觸并且運用到實際中來。
十九大會議的召開,強調了職業教育的重要地位,踐行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任重道遠,而提高職業教育質量成為重中之重。政府、學校、教師及其學生構成的這個主體責無旁貸,專業的設置、教師隊伍質量的提高、各種新興技術的運用及各種比賽的設計都為提高教育質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 高飛.大數據時代職業教育的變革、創新與策略[J].宿遷學院學報,2016,(3):49-53.
[2] 沈漢達.當前職業教育教學質量存在問題與改革建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25):56-62.
[3] 賀戰兵.德國“雙元制”對提升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的啟示[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2):74-77.
[4] 王春燕.發達地區職業教育質量提升的理念機制和實踐體系[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15):22-26.
[5] 張娟娟.工匠精神在職業教育中的回歸與重塑[J].職教文化,2016,(35):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