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艷
(吉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吉林 吉林 132200)
在高職校企合作成立之初的出發點是在于培養出高職教育中真正的技術性專門人才,在培養專業性技術人才上達到高職院校與企業上對于高職教育的雙方互贏,但在實際落實中,由于高職院校與企業的溝通上還并不完善,在教學組織目標上還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高職校企深度融合上還是到了瓶頸階段。
高職校企合作,顧名思義就是高職學校與企業的聯合性專業辦學,高職院校的書本教育與企業中的實際工作中的知識與技能實現無縫對接,這樣的新型教學機制可以做到將高職院校擁有的教育環境與企業中的實際技能兩種教學資源做到整合,達到對高職院校學生技能培養的專業化,與實際畢業工作機會的優化,在高職院校與企業建立合作后,高職院校將會為企業培養出適合企業的專業型人才,讓學生的畢業工作有所著落,也為企業做到了專業性人才的培養。在高職教育中,旨在為社會培養專業性技術人才,校企合作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更理想的教學方式。
在我國,高職教育為社會培養出的人才人數是龐大的,這位社會的進步作出了貢獻,但隨著時代的進步,高職教育中也存在著一定的弊端,這就促使了校企合作的發展,但從目前的情況來說,校企合作是還不夠深度融合的;就現在校企合作的現狀而言,大部分的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建立的合作還不夠深度,不夠完善,更多的是淺層次的合作,在入學之初,學生就會和高職院校和企業簽訂就業協議,高職院校為企業提供訂單式的人才技能培養,但也存在著一定的弊端,比如會造成學生一定的知識面狹窄,有的學生會因為簽訂了就業協議而在學業上懶散,因此高職校企深度融合的合作還是發展在了一個尷尬的階段。
在深度上來說高職校企合作的深度可以分為三個深度,初級合作即為學校與企業之間簽訂訂單人才培養,學校根據企業的需求人才方向來有定位的培養人才與輸出人才,中級合作即為企業為學校提供一定的人才培養教學與場地化的教學場地等,在學校中放入企業方面教師,在課堂上與學生建立良好的互動與專業性的溝通;深級合作即為學校與企業兩者之間的深度交流,學校與企業將人才培養方向、教學計劃、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共同制定,學校為企業培養應用性、實戰人才,企業在技術、培訓、就業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企業主動向學校投資,建立利益共享關系,高職院校和企業的合作缺乏實質性的內容,合作流于形式,沒有形成深層合作。
而在政策方面,雖然有相關政策的文件但對高職院校還是缺乏宏觀上的指導,缺少更為強大的后盾,因此在高職校企深度融合的合作上必然會在整體體系上存在不可免的弊端。例如在如何評定企業參與高職校企合作的表現上,還缺乏一定政策方向的約束。
在我國長久以來的教育觀點上更注重于理論上的學習,而忽略了實際上的實踐與操作,在高考報考時,高職院校會被一部分的學生家長所不能接受,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為高職院校的招生帶來了一定的阻力,這也為校企合作帶來了一定的問題,很多真正有實力的企業在校企合作上不夠積極,社會觀念的影響造成校企合作出現問題的原因之一。
長久以來,教育計劃都是更多側重于書本理論的學習,這樣的知識理論體系過于遲緩,雖然企業與高職院校之間建立了合作,但現如今企業需要技能型人才一直在變化,學生在長期的理論學習中依然得不到真正的技術性實踐,因此學生在進入企業后還是需要進行基礎的培訓。
要想高職校企進行深度融合并建立起良性教學循環,就必須要嚴格制定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互相進步與制約的機制。要想學校的人才培養對企業產生更大的利益,這樣企業才會和高職院校建立起良好的、有深度的合作,達到高職院校與企業與學生之間三方的合作共贏。在政策方面積極配合高職校企深度合作的機制,讓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更加規范化,這樣才能讓高職院校與企業間建立深度合作,并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素質,解決了學生的畢業就業問題,提高了就業率,才能更好更快的可培養出適合經濟發展需要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為我國經濟騰飛插上有力的翅膀。
[1] 周永蓮.德國“雙元制”在中國高職教育中推行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