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與監管是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兩大永恒主題,也是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的兩大命題,兩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相互排斥。正確處理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創新與監管的關系,不僅關系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效率,還關乎環境風險,更事關工作的內生動力,也與外在環境緊密相關。
第一,創新與監管兩者的出發點具有一致性?!傲己玫纳鷳B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眲撔潞捅O管的強大動力都是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讓人民享受到良好的生態環境。從創新的目的和趨勢可以看出,創新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生態產品,極大地提高了生態產品供給的多樣性。然而,創新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或者說是實現目標的手段和過程。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監管能夠有效保障創新的效率,控制創新的風險,維持工作的穩定性。創新和監管的出發點都是為了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健康發展,這就決定了創新與監管并不對立。
第二,創新與監管兩者之間互為因果。監管是創新的誘因,創新是監管的驅動。監管不是束縛創新,而是為創新提供土壤和環境,為創新提供內在驅動。創新一般先于監管,監管落后于創新,監管規制的建立落后于創新的步伐。過去,人們時常用“貓鼠”來形容監管與創新,認為被監管者基于利益驅動,總是嘗試規避現行的監管規制,通過創新行為獲取超額收益。而監管者的職責就是及時檢測這些創新行為,研判其合規性和風險性,適時采取有針對性的監管措施,彌補環境規制的缺陷和漏洞。其最終結果是:監管會追逐創新、抑制創新。隨著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由環境管理向環境治理的逐漸過渡,監管與創新的這種“貓鼠”關系已不合時宜。真正有效的監管不是追逐創新的監管,而應當是合力監管,是創新與監管之間形成的良性互動關系。
第三,創新與監管在相互博弈中共同發展。以華爾街為例,美國華爾街金融市場二百多年的發展歷史,就是一部創新和監管既相互對抗又相輔相成之歷史。2008年,華爾街爆發金融海嘯,美國國會設立專門委員會檢討金融海嘯之原因,經過長達3年時間的反復調查研究后得出關鍵結論,認為監管缺失或監管不力是導致2008年金融海嘯的核心原因。由此,“沃爾克法則”應運而生,《多德—弗蘭克法案》應運而生,《巴塞爾協議III》應運而生??梢?,“……創新—監管—再創新—再監管……”,正是這樣的循環往復,推動了金融市場的不斷向前發展。這個規律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同樣適用。監管與創新的動態博弈使得環境規制和政策得以調整和變革,這種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結果構成了創新與監管的辯證關系。
不可否認,我們的監管總是滯后于創新的步伐,這既是邏輯也是現實。在“法無禁止則可為”理念的支撐下,監管者對待創新的態度應該是善待與包容。在對創新行為特征、合規性、風險性等尚未看清、摸透的情況下,“讓子彈再飛一會兒”往往成為監管者的基本取向和理性選擇。但是,包容不等于縱容。作為監管者,應當從創新的起因、表現與效應中,尋找現有監管規制的短板與漏洞,及時補齊短板、完善規制,及時發出監管的聲音,引領創新走向健康的航道。只有這樣,才能走出“一放就亂、一抓就死”的舊有監管范式。
如果說創新是發展的靈魂,那么監管則是守護創新的使者。沒有創新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缺乏活力,沒有監管的創新則容易走火入魔。監管與創新既對立又統一,共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這是一個哲學命題,也是理解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監管與創新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