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睿欣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我國民族地區的自然保護區旅游蓬勃發展,但由于經營管理不善、資源過度開發利用、文化意識和生態意識薄弱,一些民族地區單純追求經濟增長而忽視對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自然保護區資源及民族文化的保護,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和文化保護的矛盾突出,制約了民族地區自然保護區旅游的可持續發展,亟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生態化道路。與此同時,在“美麗自然保護區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引導下,我國越來越重視自然保護區旅游的生態化,因此,推進民族地區自然保護區旅游的生態化轉型更是迫在眉睫。
現如今,自然保護區生態建設較為薄弱,服務接待設施不齊全。如馬山縣人民政府官網發布的馬山縣“十二五”環境保護規劃目標達標情況表顯示,截至2015年,馬山縣城鎮垃圾無害化處理、縣域污水集中處理、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等尚未達到預期目標。以紅水河景區沿線的村莊為例。目前興華村路燈建設尚未完全普及,且未利用太陽能來發電,而是仍連著農戶家的電線電纜。道路兩旁、河岸兩邊垃圾桶均未設置,村民們倒放垃圾要走較遠的路,垃圾倒放點相對簡陋,道路上不時能看到食品包裝袋。河岸兩邊及河道無相關提醒游客愛護生態環境的指示牌,導致生態環境與水體環境隨著游客進入量的加大逐漸惡化。目前馬山縣各自然保護區旅游景區周邊的民宿總的來說較為匱乏,且服務設施不齊全,接待的游客量有限,導致過夜游客較少,對自然保護區經濟發展的貢獻不大。同時由于廁所革命的建設尚不成熟,部分自然保護區旅游景區沒有公廁,游客只能去到附近村民家排隊上廁所,不僅給游客帶來了不便,也對村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1)環保生態化。良好的生態環境有助于實現中華民族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來,馬山縣自然保護區旅游在發展中對當地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尤其是垃圾倒放與處理不當,使當地的湖泊水體受到污染,進而影響到整個自然保護區的風貌。基于此,馬山縣應繼續加強自然保護區生態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的監督管理機制來規范自然保護區垃圾的倒放與水體環境的治理;對小都百、弄拉等重點景區加強生態綠化,完善城鄉公共交通設施的建設,減少碳排放;繼續深入開展“美麗馬山·宜居自然保護區”活動,對自然保護區環境進行全面整治;繼續深入開展“廁所革命”,增設民宿;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激勵、引導村民自覺參與到生態環保建設中,實現生態、社會可持續發展。
(2)農旅、文旅結合生態化。旅游業是一個綜合性較強的產業,民族地區相對較封閉,但農業資源、民俗文化資源豐富,要實現自然保護區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就應使旅游與農業、民俗文化協調發展。馬山縣金銀花、旱藕、桑蠶、紅薯等農產品資源豐富,應充分利用田園風光、農業生產活動、特色農產品、無公害蔬菜基地等,增設休閑農業園區;利用紅水河等河域資源,發展水產養殖,合理開發漁業;發展林下養殖,鼓勵村民把家庭養殖轉到山腳林下,集體養殖,重點發展黑山羊、里當雞等特色養殖品牌,規?;_發生態養殖業。以“三區一帶一中心”為目標,以古零鎮為重點,對農業進行集中連片開發,依托豐富的農業資源、地域風情,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旅游。同時建立較完善的地方性分配體系,制定合理的分配標準,以保障村民利益為主,處理好當地村民與政府和企業的關系,為自然保護區旅游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近年來特色民俗文化成為助推自然保護區旅游發展的重要因素,但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馬山縣應與時俱進,充分利用網絡,將民俗文化與自然保護區旅游結合,借助影視節目、節慶活動等全面展示民俗文化的魅力。以保護為前提,注重挖掘壯、瑤等民俗文化的精髓,合理開發利用;做好古建筑的保護工作,建立針對特色文化資源保護的法規,做到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傳承,避免或減少民俗文化被過度商業化的現象,保持文化的原真性。馬山縣山地旅游資源豐富,城鄉道路建設基本完善,可因地制宜開展山地馬拉松、山地自行車等體育賽事,同期舉行形式多樣的民俗文化旅游活動,加強節慶活動的輻射作用,大力發展生態體育游、生態文化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