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金鳳
(江西省冶金技師學院,江西 新余 338000)
任務驅動教學由奧貝蘇爾和構建主義的學與教衍生而來,是融專業理論知識于一體的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的教師教授、學生接受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是主體,教師只是扮演學生的輔助角色,學生在執行任務時,完成知識的學習,在學習自我培養主觀能動性,在實踐中,碰到問題,能夠主動去尋找解決問題,從而鍛煉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大部分學生實踐應用能力偏低。《機械制圖》課程對學生掌握和運用綜合知識有著嚴格的要求,這就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要扎實及牢固,但大部分學生卻做不到將《機械制圖》課程的知識運用到實際材料的選擇中,依舊是照著書本的死理選材,如在零件圖和裝配圖的繪畫、零件材料選擇、零件尺寸表明等實踐活動中,其《機械制圖》課程中的理論知識還是不能合理地應用進去。
(2)大部分學生自主設計認識不足。目前,我國高職院校教學模式還是理論為主,實踐為輔。在《機械制圖》的實際操作中,學生在對于裝置的設計、制造、安裝、調試、使用和維護等技術工藝沒有一個完整的且清晰的實際認識,使得學生不會去認真思考諸多工藝的基本問題,也就使得學生在設計過程中幾乎沒有融入良好的技術工藝。
(1)構建任務。一是任務內容要有知識難點;二是任務內容要有知識重點;三是任務內容要考慮學生的心理狀況;四是任務內容要使學生有興趣,且愿意去自我學習,要充分考慮這幾方面的內容設計出合理的任務內容。任務內容來源于學生們熟悉的現實生活,或在學生的理解范圍內,還必須是真實的任務內容,這樣才能使學生有要探究的欲望,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得他們在探究過程中,獲取新的知識,鍛煉自我能力。
(2)引入任務。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提到情境創設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所以在任務驅動教學法中的情景創建是一個重要的環節。教師在每節課開始后導入情景創設,創設出相應的教學情景,這可以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欲望,使得學生在課堂中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機械制圖》課程中,教師可以在每章開講前講一個有關本章節的實際應用工程,用實際的工程案例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后再拋出一些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激發他們的探索欲望。
(3)實施任務。實施完上述兩個問題后,教師給學生發布學習任務,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的成員一起討論和分析,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這時候教師不要急著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答案。學生想要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就需要運用自身所學的知識,甚至涉及到新知識,這是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學生在探索及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會提出很多問題,教師這個時候需要仔細認真地對學生加以引導,給學生梳理出清晰的思路,使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4)評價任務。學生完成任務時,就能學到新的知識和認知結構,然而,這樣的體系還不夠完善,這還需要教師對每一個學生的成果進行評價,使得每一個學生的知識結構體系得到完善,從而達到教學目標。所以利用任務驅動教學法的特性,把評判過程分為這幾個部分:平時成績、綜合能力成績、實踐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這四個方面的成績可以全面地評價每一個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及能力。也可以在學生做任務的過程中進行評價,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然后發布其評價結果,從中得到及時的反饋信息,找出解決任務過程的問題并完善。
高職院校《機械制圖》教學存在許多問題,突出表現為不以學生為體,仍然強調理論,忽視實踐能力的培養。前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應用到高職院校《機械制圖》課堂教學中去,極大的提高了該課程的教學質量,提升了高職院校學生的動手能力、職業素質,為未來學生找份好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高職校校學生培養提供了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