琚佳悅
摘要:隨著網絡新聞的發展和網絡技術的進步,網絡新聞跟帖已經成為一種新興又普遍的新聞評論方式。網絡新聞跟帖作為公眾參與新聞事件討論的主要途徑,深刻的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關鍵詞:跟帖;網絡新聞;對抗性話語
2016年2月6日,一位名為“想說又說不出口”的網友發出了一條求助帖,她自稱是一位家境殷實的上海女孩,不顧家人的勸阻跟隨江西男友回家過年,結果在看到第一頓飯時就后悔了,并決定立即分手返回上海。此貼一發出就有許多網友評論、轉發,事件的關注度持續提升,各大新聞網站也在2月10日之后陸續報道此事,甚至春節期間許多人的朋友圈都被“上海姑娘逃離江西農村”霸屏,引起了從網絡媒體到傳統媒體的廣泛熱議。在跟帖中,網民們對城鄉差距、地域歧視和青年人的婚戀觀等方面問題進行激烈討論。
雖然這風靡一時的網絡事件已經過去了一年多,但期間大量的評論跟帖有助于我們了解和分析網絡新聞跟帖現狀。
一、什么是對抗性話語
網絡事件的核心是話語。在網絡事件中話語就是行動,就是武器。只要有主導性話語存在的地方,就會有對主導性話語進行反抗的某種替代性的話語形式,西方環境傳播學者羅伯特·考克斯稱其為“對抗性話語”。
英國學者約翰·道寧將這種“另類”的聲音所建構的特殊空間稱為“反話語空間”,他強調通過非主流、對抗性的話語途徑來傳遞主流話語之外的一種“替代性的聲音”,以此在全社會范圍內構建一個屬于特定階層和群體的替代性話語空間。在互聯網社會中,網民通過這種形式的對抗性話語一方面進行社會動員,吸引他人注意,動員他人參與,另一方面表達其社會訴求,在“上海女孩逃離江西農村”事件中具體為對地域差距、城鄉差距的不滿和抗議。
對抗性話語具有如下四方面特點:
1、大多數隱含對立情緒的網絡事件中對抗性話語里都有明顯的對立雙方:好人和壞人、百姓和權貴、窮人和富人、強者與弱者。在話語的對抗過程中,代表不同力量的人群被簡單歸類到非此即彼的陣營,這樣的二元對立結構推動了事件的發展。
2、根據CNNIC的第40次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7.51億,占全球網民總數的五分之一。互聯網普及率為54.3%,超過全球平均水平4.6個百分點。大量網民的即時話語表達使網絡新聞跟帖對抗性話語呈現出爆炸式增長的特點。
3、網絡新聞跟帖中的對抗性話語有情緒化的特征。許多網民有自由發表意見的欲望,但往往不夠理性。在不夠了解事件的情況下武斷的對事件定性,極易受別人的意見引導和煽動,往往伴隨謾罵和嘲諷。
4、網絡新聞跟帖中的對抗性話語往往極富張力,大量使用渲染性語言。同時這種訴諸感性的言論又能夠引起其他網民的關注和轉發,從而參與到話題的討論中。
二、網絡新聞跟帖中的對抗性話語
“上海女孩逃離江西農村”事件原本是一件普通的私人遭遇,甚至后來被披露是一件虛構事件,但是它跟過去多次發生的、觸動到社會“痛點”的類似話題一樣,已經發酵成為公共輿論事件,在網絡上形成了城鄉青年之間、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對立罵戰?!傍P凰男”“孔雀女”“YP”等詞更是被推上風口浪尖。
通過對跟帖進行分析,我們發現抗爭性話語在不同類型跟帖中表現是不同的,如果按照話語對抗性的不同強度,我們可以將其進行如下分類:
2.1轉發、回應類
首先,事件發生伊始,網民們通過在新浪微博、天涯社區等社交媒體轉發原貼,旨在引起廣泛關注。“KDS寬帶社”在轉發帖子之后只是問“大家怎么看?”這一類跟帖重在引起關注,并沒有過多發表觀點,話語幾乎沒有對抗性。
在事件有“圍觀者”之后,網民們大都是在回應原貼所反映的社會現實矛盾的真實性,主要是通過跟帖對發帖人表示理解,并參與到這個熱門話題中去,炒熱話題。
隨后,出現了一些沒有針對具體人和目標的隔空喊話,比如“每一個愛上或者愛過像我一樣的男生的女生,你們都是勇敢的,這個世界正是因為有她們的存在而更加美好。但是,愛上一個來自農村的男生,注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種帶有“雞湯”性質的跟帖大多使用感性的文字表達,對事件的評價還停留在對當事人本身的描述,尚未延伸闡發。
此類轉發、回應類跟帖目的鮮明,即通過這些跟帖使新聞得到了一次比一次高的關注度。它們往往出現在事件發生時,此時的對抗性話語尚處于蓄勢階段,以個人基本利益為主,使用引導性的語言,形成有利于己方的話語優勢,爭取更多群眾參與。
2.2評判、評述類
在新聞的關注度達到頂峰時,來自不同媒體、個人的跟帖中開始對原貼揭示的社會現實進行多角度的深入揭示,跟帖開始針鋒相對。隨著官方媒體和網絡名人跟帖數量的增長,話語逐漸走向對立、對抗,原本深層次的矛盾表面化。
① 官方媒體
《人民日報》發表評論文章《農村,說聲愛你太沉重》“在春節期間連夜出走,總是與喜慶氛圍格格不入,總是讓人感到心痛。”并提出讓“痛苦的刀刃就不會如此鋒利,不至于將已經飽受身份迷失之苦的農村大學生,刺出醒目的傷疤”。將目光放在了農村問題上,并“接地氣”的落腳在人數眾多的農村大學生群體上,引起社會熱議。
來自光明網的長帖評論《私域的愛情,公域的鄉愁》“有木有真愛,當事人自己最清楚”、“上海女與農村男的結合,根本不成問題,幸福與不幸,都是個人的選擇,也沒有標準的答案?!眲t把關注點更多的放在了當代青年男女的愛情觀和婚姻觀上,意見則傾向于打破成見,自由選擇幸福。
《法制晚報》則在跟帖評論中認為“一個年輕人,只要自己的生活態度積極,踏實肯干,還是能被社會承認的,無論是在城市還是農村?!惫膭钷r村青年增長才干、展現才能,站穩腳跟。
《南方都市報》則表示:城市女和農村男故事背后的隱喻直言“這條鴻溝與貧困或者說經濟水平有關,但更多的是因為思維與行為方式的區別。”主題變成了經濟差距給城市和農村帶來了包括文化、思維和行為上的種種差距。endprint
同時“四川在線”認為“人為附加精神上的歧視,并試圖將其合理化,這絕對是不公平的。”則將矛頭指向了“上海女孩”的發帖行為和她的不當語言。
以上這些觀點和評述將事件從個體層面引入道德價值判斷的宏大社會敘事,同時對當事人的做法進行了評價,語言也更加理性和謹慎。
②網絡名人
新聞事件持續發酵的過程中,一些網絡名人也紛紛跟帖表達意見,并逐漸形成意見陣營和群體。
比如持“支持姑娘”意見的代表:媒體人@王子多坦言“作為一個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現在在農村,今年還準備種紅薯的男人來講,是支持姑娘的”、專欄作家@連鵬表示“不是一路人勉強不得。”
持“批評姑娘”意見的:財經作家@蘇小和“嫌棄別人窮,通常自己都窮。這位上海女生,字里行間滿是算計冷漠,除了一身小市民庸俗氣息,還有什么?!?、媒體人@朱學東:“你可以逃,但逃還不忘踐踏,其實還是豬油蒙了心……”、三聯生活周刊記者@王愷同學:“最重要的還是教養。她的無修養,無家教的氣質?!?/p>
通過這些跟帖內容可以發現,此時的跟帖話語呈現出感性宣泄的傾向,跟帖變成了道德法庭,評判變成了指責。
從這類評判、評述類的跟帖中我們可以看出,一旦二元對立局面產生,參與者的指向越清晰,事件中的話語表達方式越激烈。也是在這時候真正形成了對抗性話語。在“上海女孩逃離江西農村”事件的發酵過程中,還出現了將社會問題的對抗性通過話語形式轉化為對觀點和語言的對抗性,甚至轉化為對話語行為人彼此之間對抗性的現象,此時的跟帖已經體現出情緒化的感性特征。
2.3網友投票和自由發言
隨著新聞事件的發展,很快,話語的對抗無法調和,并以新媒體的特有方式演變為網友投票和自由發言。
@新浪廈門和@成都商報分別就此事發起了投票,從投票結果來看超過50%的網友認為長輩們說的門當戶對很有道理,總體來看大多數網友都對上海女孩提出分手表示支持。光明網還發起了一條關于愛情與家庭背景的調查,結果有51%的網友認為戀愛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下對方的家庭情況,但在選擇愛情和家庭背景哪個更重要的時候,只有18%的網友認為家庭背景更重要。在參與投票的同時,網友們也紛紛表達了他們的觀點,此時的網友在跟帖中越來越情緒化,具體表現在使用辱罵性詞語和冷嘲熱諷;態度鮮明且尖銳并具有煽動性。同時也有部分跟帖試圖調整和規范當事人行為,此類跟帖常常使用勸告的口吻,試圖以理服人。
話語作為人和人之間立場對立、情感對立的一個宣泄場景,我們可以發現,事件群體的劃分越清晰,話語訴求表達更加一致,所以說群體內的跟帖內容具有天然的模仿性和延續性。人們在網絡中進行意見表達,并非總是為了參與社會事務,有時僅僅是為了宣泄個人情緒,話語就會更加感性。比如上海網民、江西網民作為事件評論中的兩個群體,他們的跟帖都有維護自己家鄉形象的訴求,所以群體內部的每個個體所要表達的意見大致是趨同的。
三、總結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日益普及和網絡技術的進步,網絡新聞跟帖發展迅速。網絡新聞跟帖是網民表達意見和觀點的重要平臺,同時也是政府了解輿情、民情的重要渠道。網民們在跟帖中各抒己見,互相辯論,形成的對抗性話語,越來越成為推動我國民生發展急需解決的問題。城市與鄉村的差距,婚姻與家境的關系,階層固化與社會流動的辯論,“孔雀女”與“鳳凰男”的標簽、時代的痛楚與個體的身份重建。各種討論唇槍舌劍,正是這些對抗性話語反映出了當下中國社會復雜多元的價值圖譜。
[參考文獻]
[1]劉濤. 環境傳播的九大研究領域(1938-2007): 話語、權力與政治的解讀視角[J]. 新聞大學,2009(4).
[2]約翰·道寧. 非主流的公共領域: 20世紀80年代英德反核聲音的組織性傳播[J]. 媒體、文化和社會, 1988(10).
[3]CNNIC. 第40次《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4]樊攀, 蓋博銘. 官方話語框架下的新聞報道和新媒體民眾的對抗性解讀——以昆明安寧PX事件為例[J]. 東南傳播, 2013(9).
(作者單位:西北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