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剛
摘要:在開展殘疾人工作的過程中,對殘疾人的看待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要素之一。隨著十九大的召開,黨中央對殘疾人工作的開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應當以平等的觀念來看待身邊的殘疾人,樹立新的殘疾人觀,這樣才能有效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美好。本文站在構建和諧社會的角度,對樹立新的殘疾人觀這一主題進行深入的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和諧社會;殘疾人觀;特殊教育
一、殘疾是人類社會中無法避免的狀況
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殘疾人是無法避免的,任何時期都有人會不幸的成為殘疾人。當今社會科技發達,醫療水平取得了高速的發展,雖然人們能夠使殘疾發生的概率降低,但是并不能完全消除殘疾。可以這樣講,人類文明的發展與進步,在很大程度上與殘疾人做出的犧牲有關,正因為戰爭會致死致殘,所以人們愛好和平,發生了工傷或者交通事故,人們就設立有效的規章制度,規范人們的行為。可以說是小部分人的殘疾才換來了大多數人的健全與安寧,才能是人類社會不斷的發展與進步。
二、對待殘疾人的態度是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志
在封建的舊社會中,殘疾人往往受到社會的歧視,認為殘疾人遭到了因果報應,大多數殘疾人處于社會的底層,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但是在當代文明進步的社會之中,正確對待殘疾人已經是社會各界的共識。殘疾是人類社會無法避免的狀況,那么社會就應當善待殘疾人,一個國家對待殘疾人的態度,是衡量這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度的標準。在十九大會議的召開過程中,黨中央對殘疾人的事業問題,以及如何解決殘疾人的生活問題給出了重要的指示。黨中央明確的指出,殘疾人與所有人一樣也是這個社會中的一分子,他們擁有我國公民應有的一切權利,我們應當尊重殘疾人,關心愛護殘疾人,將殘疾人的工作做好,這樣才能捍衛我們國家的尊嚴,讓我們的社會取得快速的進步。
三、構建和諧社會呼喚樹立新的殘疾人觀
在開展殘疾人工作的過程中,看待殘疾人的觀念是非常重要的,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要素之一。我們應當以平等的觀念來看待身邊的殘疾人,樹立新的殘疾人觀,這樣才能有效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美好。
(一) 殘疾是人類差異性與多樣化的體現
殘疾人與健全人對于社會的價值與意義是一直的,他們應該得到應有的尊重而不僅僅得到憐憫。我國的殘疾人保障法指出:殘疾人游泳多方面的權利,不但有文化生活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障的權利、康復的權利,還具有社會生活的權利、勞動就業的權利、受教育的權利。殘疾人在生活的過程中應當受到我們平等的對待,使他們參與到社會活動中來,逐漸磨煉出自強不息的品質。
(二) 殘疾人同樣能夠成為物質與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我們在對待殘疾人的過程中,應當發現殘疾人的能力,而不能僅僅關注其存在的障礙,這才是對待殘疾人的正確觀念。雖然殘疾人在某些方面存在障礙,但是他其他的感官與思維卻異常的敏銳,我們應當發現殘疾人所存在的優勢,仍采集人參與到社會生活中來,為社會創造精神與物質方面的財富,而不能成為社會的負擔,殘疾人應當發揮自己的能力與智慧,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三) 為殘疾人提供有效的補償措施
由于社會中所存在偏見,使殘疾人在社會生活的過程中十分的不利,使他們能力的發揮十分的有限。我們應當對殘疾人進行一定的教育,使他們能夠參與到社會勞動中來,這才是重視人權的具體體現。政府部門應當起到領導的作用,使社會各界能夠對此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對殘疾人的缺陷進行有效的彌補,使殘疾人能夠參與到社會中的各個領域之中,實現自身的價值。
(四) 殘疾人自己也應當具備自強不息的精神
殘疾人只有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積極地參與到社會勞動之中,磨煉自己的精神品質,克服內心的卑懦,不依賴他人,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才能更好的立足于社會實踐之中;采集人應當融入到社會之中,實現自身的價值,為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建設出自己的一份力,從而推動社會的發展。殘疾人應當轉變以往的觀念,培養出自強不息的精神與不服輸的秉性,殘疾人也應當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盡自己的一份義務,遵紀守法,培養高尚的道德操守。
(五) 發展殘疾人事業,形成助殘新風尚
發展殘疾人事業不但符合我國優良的傳統美德,而且符合我國人道主義的價值觀,社會各界的人士應當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給予殘疾人一定的關懷與幫助,對殘疾人事業給予資金上的支持,并且參與到殘疾人的事業之中,給他們提供一個互幫互助、相互關愛的社會環境。政府應當對殘疾人事業提供一定的幫扶政策,這些幫扶政策不會妨礙健全人行使自己的權利,所以并不能說這是不公正的,恰恰相反,這正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公正性,是社會和諧美滿的體現。
四、發展特殊教育,實現殘疾人的充分就業
我們不應當剝奪殘疾人的愿望與發展機會,應當對他們提供接受教育的機會與廣闊的發展空間,使殘疾人的才能得以良好的發揮,使他們在社會中實現自身的價值。對每一個殘疾人都提供特殊教育的機會,使他們能夠充分的就業,這樣才能使殘疾人更好的融入到社會之中,這也是構筑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實踐表明,發展特殊教育不但能夠解決殘疾人的生存問題,還能使殘疾人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并且能夠夠增強殘疾人的自理能力,讓他們不過分依賴于他人的幫助,使他們在融入社會的過程中,感受到與健全人相同的樂趣。對殘疾人教育事業的大力發展,是尊重殘疾人人格的重要體現,其關系到我國民族的團結與社會的穩定,關系到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工作,關系到和諧社會的構建。
五、平等對待殘疾人,增強他們的社會參與感
殘疾人雖然難以發揮自身的作用,需要得到社會的幫助與扶持,但是他們仍然需要得到我們的尊重與認可,他們擁有與我們一樣的尊嚴與權利。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國的殘疾人大多數都擁有勞動能力,都能參與到社會活動之中,為社會創造財富。而且由于各方面的打擊與磨礪,殘疾人往往具有比健全人更堅韌不拔的精神與秉性,并且其對待人和事更加的豁達與開朗。我國歷史上不乏為人類社會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殘疾人,例如史學家司馬遷、數學家華羅庚、作家張海迪等。我們必須正確的認識到,殘疾人身上所具有的龐大資源,他們往往能將自己的本職工作做的更好,是現代社會快速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力量。
現如今,我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已經取得了極大進展,在和諧社會的構建過程中,我們應當樹立新的殘疾人觀,對殘疾人伸出援助之手,消除偏見與其實,從而使殘疾人能夠更好的融入到社會主義和諧美滿的大家庭中。
[參考文獻]
[1]試論跨文化交流中的倫理精神——與來華非洲人相遇[J]. 李慧玲.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年01期.
[2]試論生態環境對客家倫理精神的影響與塑造[J]. 楊智勇,吳倩茹.蘭州教育學院學報 2016年11期.
[3]和諧思想的傳統蘊涵及其現代詮釋[J]. 陸衛明,李紅,趙述穎.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年01期.
[4]和諧人生教育中儒學思想的倫理價值探析[J]. 梁彩霞.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3年10期.
(作者單位:西山煤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多種經營分公司,山西 太原 03005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