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涵??
摘要:莊子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思想家之一,諸子生死觀中莊子生死觀在中國歷史上影響力最大。生與死是人必須經歷的階段,是不可逃避的自然規律,最為人們所看重,所以生和死是古今中外永遠的哲學命題。而莊子對生死的看法非常深刻,深究生死的價值,希望通過對生死價值的挖掘,幫助人們正確面對生死,實現精神永生。莊子生死觀歷經千年依然傳承,給了后人諸多啟示,非常值得研究。本文將針對莊子生死觀的境界展開探討。
關鍵詞:莊子;生死觀;生死一體;境界
一、 引言
莊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敢于正視,并回答生死點思想家,《莊子·德充符》一節中,有多處對生與死進行了闡述。從莊子生死觀可以看出,表達的境界是“重生貴生,苦生樂死”;“生死自然,生死氣化”;“生死齊同,不生不死”三種。莊子生死觀被無數哲學家探討過,眾多哲學觀點的提出是受莊子生死觀的影響,能看出莊子生死觀境界的影子。莊子思想影響巨大,研究莊子生死觀對推動傳統文化發展,促進莊子哲學思想傳承都具有重要意義。
二、 莊子其人
莊子,姓莊,名周,字子休,是道家學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思想家,代表作品有《莊子》等。莊子與老子齊名,其作品被譽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從莊子作品中可以看出,其想象力非常豐富,學問淵博,哲理學說引人入勝。在莊子哲學思想中,“道”是標志性思想。他繼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主張順從“天道”,摒棄“人為”。另外,莊子創作了大量寓言故事,他通過活潑風趣的故事,以游戲態度為人們展現解說人生痛苦的主題。我國著名哲學家李澤厚曾經說過,“中國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內心永遠是莊子”,可見莊子對中國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影響力。
三、 莊子生死觀點的提出
生死觀是莊子重要哲學思想之一,要了解莊子生死觀,要先了解“道”。莊子生死觀建立在“道”的基礎上,“道”是莊子哲學思想的核心。而“道”由老子提出,老子曾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莊子繼承了老子學說,其思想以老子思想為基礎,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萬物都由“道”生成,又受其制約。莊子生死觀便是建立在“道”的“有”和“無”理論之上。在莊子生死觀中,“道”是宇宙萬物的規則,人由“道”生,死后回歸于“道”,在“道”中化為“無”。莊子哲學思想中“無”從“有”開始,“無”會經過“道”轉化為“有”。因此,莊子認為人生死的實質就是“道”的有無的轉化,精神的長生,才是真正的永生。顯然莊子的生死觀不僅探討人生死的實質,更關注人生死的價值,側重于對人生意義與價值的探討。
四、 莊子生死觀點的境界
通過前文分析可知道,莊子生死觀更關注人的價值,并不害怕死亡,而是以生為苦,死為樂的態度正視死亡。下面本文通過幾點來分析莊子生死觀的境界:
(一) 重生貴生,苦生樂死
莊子對待生死的態度就是重生貴生,苦生樂死,這也是莊子生死觀的第一種境界。在這種生死境界中,莊子提倡“重生”,批判“害生”。“重生”的核心思想是人要愛惜、保全自己的生命,不用將生命價值與“富貴”聯系在一起。生命的價值最“重”,身體重于天下。因此,莊子曾經說過“子華子可謂知輕重矣”,充分體現了莊子輕“富貴”,重生命的思想。但莊子重生貴生的同時,并不害怕死亡,而是提出苦生樂死觀點,認為生是一種痛苦,死是一種快樂,是生命價值實現的另一種方式,是人生之累的解脫,不必憎恨死亡。
(二) 生死自然,生死氣化
莊子愛惜生命,卻不畏懼死亡,因為他認為生死自然,是“道”的規則。因此,莊子在生的時候提倡養生,在死的時候坦然面對,其生死觀的第二種境界就是探討人生死與自然的關系。第二種生死境界中,莊子提出生死變化是自然之“道”體現的方式,萬物皆在“道”的有無中進行轉化,人的“生”與“身”屬于自然,不屬于人自身,回歸自然屬于必然,死意味著融入自然,無需為生而回避死,應對死抱有平常心。而生死自然觀點的進一步發展就是氣化理論,“氣”的聚散決定人生死,天地萬物通于“氣”,“氣”聯系自然。
(三) 生死齊同,不生不死
莊子生死觀的第三種境界是生死齊同,不生不死。莊子認為人應以一種超脫的心態看待死亡對人的束縛,生死的差別在于“心”,而不在于“形”。生與死可混化為一,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生是開始,死是終結,只是自然規則無限循環過程中的不同階段而已,無需為死而傷心與憎恨。而當人們看透生死就能達到最高境界,死而不亡,不死不生,肉體雖然不再存在,精神卻具有永恒性,不被人遺忘,用生塑造永恒的價值,達到精神的長生。
五、 結束語
莊子學說與哲學思想對中國文化與傳統思想發展影響非常大,尤其生死觀點是很多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基礎。通過對莊子生死觀境界的分析可知道,莊子愛惜生命,卻并不畏懼死亡,認為生死是自然規律。真正的永生是精神的永生,而不是肉體的不死不滅。
參考文獻:
[1]羅安憲.“有用之用”“無用之用”以及“無用”——莊子對外物態度的分析[J].哲學研究,2015,(07):32-37,129.
[2]向拯翔.論莊子的人生哲學及其現代價值[J].南方職業教育學刊,2016,4(02):17-21.
[3]張圓.從復歸“大道”的生死觀看莊子的人格理想[J].瀘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4):61-65.
作者簡介:
李澤涵,湖南省長沙市,湖南省長沙市明德中學K39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