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力勛??
摘要:岳麓版高中歷史探究課提供了豐富的史料,能夠啟發學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認識歷史事物本質,闡釋歷史現象形成的原因,獨立地提出自己的見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尤為重要。
關鍵詞:科學素養;高中歷史;探究課
在日常教學中,綜合探究課往往被教師所忽略。一方面,教師認為探究課的教學不在必修教學范圍內,缺乏對探究課的重視;另一方面,教師難以改變傳統教學的方式,缺乏探究課教學的策略,不知應如何上好一節綜合探究課。本文試以必修三第30課綜合探究《批判繼承與開拓創新——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文化》為例,探討以學科素養關注“人”的發展為視角,引領與提升高中歷史綜合探究課教學。
一、 歷史時空觀培育“人”的理性認識
歷史時空觀是指對歷史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系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任何歷史人物、事件和現象都發生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內,根植于具體的時代和環境,又鮮明地體現著那個時代和環境。任何歷史事件、現象和人物不能脫離開具體的時空而獨立存在。我們認識歷史上的歷史事件,也必須將其與發生的時間和空間相聯系。而一定的時空下,必定有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階段特征,而這些特征與歷史事件發生有著緊密的聯系。綜合探究課應以歷史時空觀引領學生關注歷史事件發生的具體時間和地點,設計探究問題培養學生結合時代背景,抓住歷史現象之間內在聯系,客觀地聯系地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探究“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文化?”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相關史料,比如吳虞承認孔子是當時偉人,但同時疾呼反對孔孟之道維護尊卑等級制度;陳獨秀承認“孔教為吾國歷史上有力之學說,為吾人精神上無形統一人心之具”,但也說反對孔教是“因他不能支配現代人心,適合現代潮流,還有一班人硬要拿他出來壓迫現代人心,抵抗現代潮流,成為我們現代進化的最大障礙”。這些史料充分說明五四新文化運動肯定孔子、孔教的歷史價值,但認為孔教阻礙現代化發展潮流,應予以批判。可以引領學生結合時代背景探究產生這些認識的原因。分析時應關注“五四新文化運動”隱含的時間段,并結合20世紀初的時代背景探析形成這種認識的原因。學生能夠聯系這一時期袁世凱尊孔復古,利用孔子及其儒學維護封建專制復辟帝制的史實,分析認為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西學進一步傳播,民族資產階級倡導用西方文化取代傳統文化,實現真正民主政治。接著,教師應進一步探析新文化運動“為什么實現民主政治要用西方文化取代傳統文化”,更深層推進學生的思維培養,教師可以運用張濤《“反文明”的文明圣人:排華醞釀時期美國媒體的孔子形象》中相關史料,讓學生關注歷史時空觀,結合時代背景探究19世紀美國媒體中孔子形象是“反文明的圣人”的原因。學生能夠調動運用這一時期歷史階段特征可知19世紀中西力量對比懸殊,國人面對西方氣勢洶洶震懾中國的輿論,不免對孔子對儒學產生懷疑甚至否定,對西方文化滿懷崇拜。從而認識國人缺乏近代化實踐,缺乏理性看世界的視野,被西方的強盛繁榮蒙蔽了理智,于是就出現了宣傳科學與民主而視孔子為中國積貧積弱、愚昧落后的文化代表。
以歷史時空觀引領的探究教學設計能培養學生歷史地分析問題,即從具體歷史時空去分析歷史事件和現象;從而能夠培養學生在認識現實社會時,能夠將認識的對象置于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考察。
二、 史料實證提升“人”的科學素養
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史料實證要求重視史料的搜集、整理、辨析與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在過程中逐步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素養。基于史料實證的高中歷史探究課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證據意識,可以組織學生自主搜集整理相關史料證據,通過研究史料得出歷史認識結論。在探究中重視實證教育,引導和啟發學生收集史料,并運用史料來論證說明問題,分析歷史事件或者歷史人物,提高學生歷史分析研究能力和科學思維。
例如,在探究“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時,可以引領學生運用日本澀澤榮一提出“《論語》加算盤”,重新闡釋了東方儒家思想,并與西方資本主義有機融合,使日本從傳統道德倫理中找到了與西方近代功利主義價值觀念的結合點,培植頗具日本特色的資本主義精神這一實例來進一步探究。教師可以利用教材中朱家楨等主編《東亞經濟社會思想與現代化》,關于澀澤榮一“《論語》加算盤”說的一段話來設計探究問題如下:有人說,“日本經濟騰飛,是中國儒家思想復興的結果”,你如何看待該觀點?請結合材料與所學知識予以論證(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論從史出、邏輯清晰)。該設計引領學生運用史實論證說明觀點,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能力。學生在探究中提出觀點“日本經濟騰飛是中國儒家思想與本國國情引結合,把東方儒家思想與西方資本主義相融合,不斷創新發展的產物”。并能結合史實予以論證說明“儒家思想倡導仁義禮智信,為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秩序環境,但經濟騰飛并非僅是中國儒家思想復興的作用,‘《論語》加算盤將儒家重義輕利發展成為義利合一,倡導道德與經濟結合,將傳統儒家思想與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實踐相結合,日本以儒家思想和道德倫理作為自己的立足點,吸收了西方資本主義經營之道,成功地實現了經濟思想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化,推動日本經濟騰飛”。這樣的課堂探究所提升的歷史認識客觀科學:傳統文化只有與時俱進,不斷創新,與實踐相結合才能發揮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比如,在探究“應如何對待外來文化?”時,教師可以提供三則史料,一是唐代長安舵鳥石刻,二是康熙海禁諭書影,三是魯迅《看鏡有感》,教師根據這三則史料設計探究問題:“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評述中國古代漢唐時期與明清時期對待外來文化的態度的差異?”指導學生將“述”與“評”相結合,史論結合,論從史出。學生通過史料實證說明漢唐社會經濟發達,國力強盛,對外來文化推行開放和兼收并蓄政策,成就了華夏文明的輝煌。明清封建制度日益衰落,強化農耕經濟、專制制度,思想鉗制,排斥外來文化,日趨封閉保守,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成為近代中國備受屈辱的重要因素之一。通過史料實證而得出科學的歷史認識:社會變遷必然影響文化交流。對待外來文明的態度開放與否,與當時國家的先進、強大與否有關。文化交流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閉關鎖國必然導致落后挨打,應以開放心態對外待外來文化。
人的發展是歷史教育追尋的目標,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轉變要求高中歷史教師有效運用探究教學模式,用歷史時空觀和史料實證的歷史解釋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高中歷史學科素養,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因此高中歷史探究課只有以歷史學科素養的視角重新審視,培養學生運用理性科學的精神去感悟認識歷史,教學才能得以引領與提升。
參考文獻:
[1]曹大梅,張秋生.談歷史時空觀素養考查與培養——以新課標全國卷歷史試題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2016,(6).
作者簡介:
陳力勛,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第七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