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石寶??
摘要:國情教育是初中思想品德課的重要內容,它涉及國家和民族的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基本情況。在現階段的思想品德教育當中,大家都非常重視對學生國情知識的培養,要求學生正確認識國家現狀,掌握國情,來培養自身的愛國意識,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擔負起振興中華民族的偉大使命。
關鍵詞:初三思想品德;國情認知;愛國主義教育
一、 前言
青少年作為祖國振興發展的首要培養目標,應當從小樹立正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養成具有愛國情懷的公民,通過不斷的實踐和發展,來提升自身愛國主義意識。尤其是作為初中生,教師更應當采取一系列的方式方法,來激發學生對于國情認知的興趣,給學生樹立強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 抓住關鍵詞,培養學生善于分析的能力
處于青春發育階段的學生,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在學習中不能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對于課本中的關鍵信息也無法進行捕捉。作為教師,應當注重讓學生集中注意力,仔細分析課本中每句話的含義,讓學生找到其中的關鍵詞,了解本節課的所學重點,才有利于學生進一步深入教材,為學好當今國情發展現狀做準備。
例如,我們在學習“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這一內容時,很多同學會把“社會生產”和“生產力”產生混淆,造成記憶錯誤。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抓住“矛盾”這一詞匯,來記憶兩個方面,那么,這兩個方面,就一定是“需要”和“生產”之間的矛盾,這兩個詞是對應的,是一個層次的,而“生產力”和“需要”之間,就不是這種對應的關系,所以,要記憶正確的詞匯是“生產”。
那么,既然產生矛盾,又該如何解決呢?有的學生會認為,既然生產趕不上需要,那降低需要,不就可以讓兩者相平衡了么?這個想法是錯誤的,因為如果人們沒有需要,那么就會停滯生產,社會也會停滯不前甚至倒退,所以,要想徹底解決“矛盾”問題,就要“發展生產力”,這樣一來,才能準確地解決“矛盾”問題,而且,正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國家才要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樣一來,把相關的內容串聯了起來,把不同的課時聯系在一起,通過一環扣一環,理解課文所講內容,深入解答,不但讓學生學會了本課內容,還能拓寬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自己找到學習的方法,提升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這種基礎之上,再給學生們講解關于經濟建設的問題,學生們就會顯得興致勃勃,充滿活力,在課堂上也會積極配合老師,有利于課堂的順利進行,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思品的興趣,對學生認知國情的學習也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
三、 聯系關聯點,提高學生化繁為簡的能力
通過兩年的學習,學生對思品課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興趣,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國情認知感,作為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必須做到吃透教材,找準教材主要內容,把教材中的內容根據關聯點進行歸類比較,注重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將教材內容進行化繁為簡。
例如,在學習“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時候,很多句子中都含有“是”這個字,理論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非常難以記憶,根據這個問題,學生可以把這些句子歸類比較,找到其中的重點內容,把它們提取出來放在一起進行記憶,可以讓理解和記憶的效果更加高效。另外,在學習“四項基本原則”的時候,有的學生會覺得很難記憶,但是其實只要我們把繁瑣的內容簡單化,記住四個點“道、專、領、思”,這四個字就完整地包含了四項基本原則的內容,這樣一來,不但記憶的內容大大減少,而且還能幫助學生深入地理解內容,找到知識點中的精髓。
這樣一方面通過不斷地給學生灌輸社會主義思想意識,滲透當今國情現狀教育情感,有利于學生真正地掌握國情現狀,讓學生樹立起強大的民族憂患意識,激發起強烈的民族責任感和民族自豪感,真正肩負起民族振興的使命。另一方面,對于參加中考的學生來說,也有利于知識的充分鞏固,更好地進行國情學習。
四、 著眼于宏觀,引導學生從微觀著手的能力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制度下,原有的教學方式,在青春發育階段孩子們的學習當中,已經不能起到很好的積極引導作用。在新型教育教學模式的要求下,相關教學部門更加鼓勵教育教學形式多樣化,特別是隨著近幾年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的不斷發展,創新型國家戰略的不斷推進,更加需要學生發散思維,從宏觀著眼發現問題,從微觀著手解決問題,通過深入理解來領會課本所講述的含義,有利于學生更好地認識國情,了解國情,把握國情。
例如,在學習關于“臺灣”問題的時候,從宏觀著眼,看到臺灣的特殊政治情況,然后根據微觀即具體情況去逐步解決,在最初的時候,也有考慮過通過武力解放臺灣,但是隨著兩岸關系的快速發展,民間交流增多,通過和平方式解決已經成為時代的必然要求。
采取“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的方針解決臺灣問題,不但兼顧了臺灣的政治情況,還堅持了和平統一的政治理念,為和平解決問題提供了良好思路,在這樣的學習中,我們從歷史的大環境來認識臺灣問題,認識和平統一的方針,就可以很好地記憶學習到“一國兩制”的知識點,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認識國情,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樹立正確的民族自信心,形成愛國主義意識,激發愛國主義情懷。
五、 關注時政熱點,加強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
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一方面要面臨中考這一重要關卡,另一方面正是培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關鍵時刻。在思想品德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除了對課本知識要做到一個透徹的理解以后,更應當從這個階段開始,關注時政熱點培養自己的實踐能力,走進社會,去切身體會我們身邊的事物,領略當今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科技、軍事突飛猛進,感受當代中國在國際和世界舞臺風采,更能深刻理解當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培養自己的愛國意識,構建愛國情懷,激發愛國熱情。
同時,相關教育部門以及相關教育者應更加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作為思品教師,我們也應當從自身做起,鼓勵學生們“走出去”,去接觸社會,關注國家大事,關心身邊變化,感受中國成就,感悟社會的重大變化。例如,在學習知識點“興國之要”時,應當提前了解到,興國之要的根本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們參與社會實踐,參觀我們國家當代的經濟建設,了解當代經濟發展帶來的吃、穿、住、用、行等一系列變化,感受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國家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都離不開經濟的發展,由此可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也讓學生明白了為什么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這樣,通過關注國家成就,參與社會實踐,加強了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讓學生從實踐中了解國情,從了解中感悟國情,從感悟中培養愛國熱情,從熱情中積極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建設,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早日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六、 結語
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講,身心發展都達到了一定的成熟階段。為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增強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必須從認知國情開始做起。作為教師,首先應當營造一個生動活躍的課堂教學氛圍,并緊密聯系教材,采取教材與實際相聯系的教學方法,并注重教育形式多樣化,不斷的進行實踐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讓學生在課本學習和生活實踐當中更好地認識國情,培養愛國主義情懷,學好國情內容。
參考文獻:
[1]王凌珍.時事政治在初中政治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11):71-72.
[2]張君武.“中國夢”視野下初中思想品德課中的愛國主義教育策略淺析[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14,(19):20-21.
[3]劉芳.如何在初中政治課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J].科技創新導報,2014,11(07):166.
[4]蔣曉琴.淺議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的培養[J].才智,2014,(04):88.
作者簡介:
詹石寶,福建省寧德市,周寧縣周寧七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