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勤??
摘要:語文是語言和文學相統一的學科,語文教材是在歷史長河中不斷浸潤而提取的。語文教學尤其是詩歌教學,由于跨越千年而時代久遠,對于初讀古籍的中學生來說,確實會有“代溝”,如何縮短這種“代溝”,如何引導學生更好地把握詩歌,這是我們需要不斷探究的課題。然而,詩歌的種類多,情意豐富,每首詩都有著自己的“個性”。本文就詩歌的“個性”探討其中的共性。
關鍵詞:詩歌;情感;共鳴
在詩歌教學中,我們應更多地重視對學生閱讀的引導,就是要引導他們一步步地抽絲剝繭,理解詩的真意,然后在詩歌的語境、意境中找到情感上的共鳴,這樣才能跨過時間的鴻溝,真正地觸及詩人的內心,然后再“推人及己”,聯想自己的情感體驗,觸及自己的內心。用這種由人到己,發現自己的情感態度的方式,調動學生學習,或者說不是學習,而是體悟詩歌,體察詩人。
首先,我們要明確:什么是詩?《詩·大序》曰:“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概括為三個字:詩言志。也就是說,詩歌是當詩人們情感郁結心中時用來抒發內心意志(情感)的,情感肯定不是憑空就觸發的,所以我們先要搞清是什么撥動了寫詩之人的情感。在詩中,這些撥動情感的事,有些事是直接寫在詩里的,有些事是需要我們去挖掘的,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寫作背景。
例如歐陽修的這首《生查子·元夕》就是前者。“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大意是說:去年正月十五元宵節那天,花市里的燈光就像白天一樣雪亮。月兒悄悄地在柳樹梢頭升起,他約我在黃昏以后共敘衷腸。今年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啊,月光與燈光都是和去年一樣地雪亮。我卻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情人,想到昔日深情,再看眼前清冷,淚珠滑落不覺濕透了衣裳。這首詩娓娓道來,前因后果明白如話,詩人就是因為去年與情人相會的甜蜜但是今日不能再見情人,心中郁結,感情噴薄而出,遂而成詩。詩意一出,詩中任何的手法、寫法,無論是環境的渲染,還是前后的對比,都是為表達這一感情而作。那么同樣的,我們在讀這首詩的時候,聯系到自己相似的情感體驗,比如說聯想到去年除夕一家團圓,熱鬧非凡,但是今年卻冷冷清清,頗有人去樓空之感。和這首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崔護的名作《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詩中描寫了作者往日一段纏綿悱惻、難以忘懷的愛情故事,抒發的是舊日戀情破滅后的失落之感與孤獨之情。
這兩首詩都是詩人直接把撥動情感的事情明白如話地寫進詩里,明明白白地告訴讀者,是什么事引發了什么情。還有一些詩就比較隱晦,需要我們了解一定的歷史背景。
例如,蘇教版語文教材中的《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這首詩是詩人夜泊秦淮河時所作,前半部分寫秦淮河之夜景,后半部分抒發感慨。如果按照字面意思,批評的是彈唱亡國之音的商女。然而,這首詩實際上批判的是沉迷于靡靡之音的官僚階層。本詩借陳后主因追求荒淫享樂而最終亡國的歷史,諷刺那些醉生夢死的統治者,表現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關懷和深切的憂慮。面對這些有著沉重的歷史的詩,我們應當抱著“民吾同胞,物我一也”的心態,去關照當時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同胞,由人到己,臨其境,念其憂,獲得一種跨越歷史的心境。此時,詩人的心境,就成了你自己的心境。這才是真正深入詩人骨髓的理解,或者說——共鳴。
又例如蘇軾的詩,讀他的《惠州一絕》初讀此詩,一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你以為你讀懂了蘇軾對荔枝的偏愛,當你聯系他的“黃州惠州儋州”的功業以后,才想起,這里是嶺南,當時被稱為蠻荒之地,只有罪臣才被流放至此,而蘇軾在這種情況下還能寫出如此悠閑自適的詩句,他的隨遇而安、樂觀豁達的品行還需要解釋嗎?因此,在品讀詩歌的過程中,我們要去“偵查”情感的來龍去脈,“情”到底是為何而來,又是什么處境中的“情”,然后試著去身臨其境,去關照詩人的內心。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強調的是“興趣”的重要性。同樣的,在詩歌的學習中,也應該更多地注重培養學生對于詩歌的興趣。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很容易忽視這一部分,強調的往往是詩歌中所運用的表達技巧,甚至有時候學生連這首詩的意思也不懂,更不用談自主解讀詩歌了。詩歌在學生就像是一個解不開的謎團,他們費盡心思去觸摸、剖析,挖掘,似乎快要直達詩歌的“心”,才想起自己根本不知道這個“心”長什么樣子,哪個才是詩歌的“心”。
只有當閱讀詩歌的我們,設身處地地去體察詩人,甚至把自己當做寫詩之人,去獲得這種跨越時空的與詩人的共鳴,我們才能真正地敲響詩人們心靈的大門,才能走進去,看到這些情感豐富的詩句的“心”。
作者簡介:朱勤,江蘇省昆山市,江蘇省昆山開發區青陽港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