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水英??
摘要:“閱讀教學”是以教材為媒介,教師組織、引導學生感受、領悟、積累、運用語言的過程,可以采取的有效手段有讀、品、寫等。
關鍵詞:閱讀;品味;寫作
閱讀教學不能靠灌輸和機械訓練來實現。學生必須成為真正的閱讀主體,教師是學生閱讀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師生之間是平等的對話關系。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當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該盡可能的把思考、判斷、歸納、賞析等機會還給學生。閱讀教學的核心目標是讓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
我們分析中招、高招試卷,發現閱讀占的比重很大,都包含現代文閱讀、古詩文閱讀。那些語文成績不高的,當你問及原因的時候,他們都說是閱讀失分太多,不知道閱讀從何下手。因此作為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必須重視閱讀教學,講究閱讀教學的策略,掀起閱讀教學的面紗,真正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我認為閱讀教學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 讀
閱讀教學要以讀為本,其中包含朗讀、誦讀、默讀、精讀等多種方式。它是學習語文的重要途徑之一,每個老師心目中都應擁有讀的一席之地。但現實課堂時間卻大多被講文、分析所擠占,朗讀練習往往是來去匆匆,如雁掠過,而且又雁過無痕。洪振濤老師指出:“語文教學應該少一點知識的灌輸,少點缺乏學生親身感悟的理性的分析,把教學的重點轉移到指導并幫助學生感受、領悟、積累、運用語言上來。”這就要求教師重視,引導學生有效地讀。其中朗讀是一種眼、口、耳并用的創造性的活動,誦讀更有助于語料的積累和語感的習得,在面對極具文學味的佳作時,要指導學生反復誦讀,讀準語句的起止停頓,讀出語言的快慢緩急,讀對語調的輕重抑揚,通過這樣的誦讀,讓學生感悟語言的意蘊、情感、韻味,來培養學生的語感。這樣才能真正走進文本,融入角色,體會主人公的情感,才能與作者產生心靈共鳴。
余映潮老師在講授酈道元的《三峽》時,先讓學生讀準帶“山”旁的字和帶“氵”旁的字的讀音和它們的意思;二是要讀好“領起”詞的短暫拖音;三是讀出四字詞語的節拍;四是讀好特別之處的頓音。接著讀譯文,然后背誦課文,通過這樣的閱讀,三峽四季的美和作者對三峽的熱愛之情也就能夠逐步顯現出來。
宋代的哲學家朱熹說:“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進而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遇到一些重點片段更要精讀,都德的《最后一課》,當下課的鐘聲響起時,文章的情節達到高潮,這高潮部分應該讓學生精讀,因為里面傾注了哈默爾先生愛祖國,恨敵人的全部情感,以及他對祖國必勝的堅定信念,也集中表現了法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不屈的意志,只有精讀才能更深切地領悟。
遇到比較長的文章時,我們可以采取默讀的方式,默讀時學生凝心靜氣,能真正走進文本,而且速度是朗讀的幾倍,能在短時間內迅速獲取大量的信息。《鄧稼先》一課有六個小標題,內容涉及面廣,采取朗讀的形式,時間過長,只能采用默讀的方式,從而加快課堂的進程。
二、 品
品味語言是語文課的核心內容,是語文課區別于其他課程的標志之一。所謂的品味語言,是指對文章的用字用語、語句內涵、語氣語調等事關語言的因素,仔細體會、用心把玩、反復咀嚼、靜心揣摩作者是怎樣用語言來傳情達意的。平時我們就要堅持不懈地開掘、探索、感悟,去發現典范作品語言藝術的寶藏,從而提高我們的語文鑒賞審美能力。我們可以讓學生通過比較、推敲、品味,對課文的標點、字詞、句子或段落,采用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改一改的辦法,讓學生在比較中體味語言運用的妙處。《孔乙己》中,他排出九文大錢,其中的“排”字,能不能改成“掏”字?孔乙己是一個貧窮的知識分子,一生都沒有中舉,總是遭到別人的嘲笑,但是他總是要顯示自己讀書人的身份,不屑于和短衣幫為伍。他遇到機會,總是要顯擺一下,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孔乙己的可笑可憐可嘆,改之后孔乙己的這種心理就沒有了。
《回憶魯迅先生》的結尾這樣寫道:“天將發白時,魯迅先生就像平日一樣,工作完了,他休息了。”其中的休息就不能改為“去世了”。這里作者覺得魯迅太累了,每天一直勞累到極限,直到工作做完,直到第二天天亮上床休息,天天如此,現在他就像他每天那樣,工作完了也累到了極點,他去休息了,永遠的休息了,如果換成去世了,這些意味和情感就都消失了。
毛澤東的《沁園春雪》中“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個“惜”字定下對歷代英雄人物的評論基調,飽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辭極有分寸,“略輸、稍遜”,并不是一概否定,肯定他們是英雄人物,但也委婉地批評了他們缺少文治,文學才華欠缺。
三、 寫
我們要讓寫擠進課堂,學生在閱讀課上也需要拿筆寫一些,它是讀的一種深化。讀寫結合,是很好的運用語言的教學方法,閱讀教學中經常結合課文,給學生較多的書面表達的機會,也應該成為閱讀教學的訓練策略和手段。我們可以讓學生寫預習筆記、寫批注、寫讀后感、對課文進行仿寫、續寫、補寫等。學習《長江》和《筏子》時,讓學生先查閱寫作背景,寫預習筆記,進行課堂交流。因為兩篇文章都寫于1961年,當時我們國家正處于三年自然災害的困難時期。學生了解到這個寫作背景之后,我們就可以看出來,《長江》的作者使用了象征的手法。《筏子》里面的艄公,他身上的勇敢、智慧、鎮定和機智是有針對性的。
《項鏈》和《皇帝的新裝》兩課的結尾,都采用了留白的藝術,我們可以巧用這個留白讓學生進行續寫。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作者生動形象地寫了百草園的景色,描寫景物很有特點,我們可以讓學生進行仿寫。《麥琪的禮物》有明暗兩條線索,我們可以讓學生兩條線索進行互換,對課文進行改寫。
學習古詩詞時,有很多經典名句,讓學生寫批注,進行賞析,比如李白的《行路難》里的“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作者借用典故,表達了作者渴望得到重新重用,自己能有一番作為的情感。文章結尾的名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表現了作者自信樂觀,對理想的執著追求。
作者簡介:蔡水英,河南省許昌市,河南省許昌市第一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