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寫作教學的建議,結合實踐中寫作教學舉步維艱的處境,試圖探討一些合理可行的寫作教學策略,以便盡快提高寫作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寫作;教學策略;研究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寫作教學部分規定:“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而事實上寫作教學困難重重,問題不斷涌現。
2015年上半年筆者一直在作文輔導機構兼職,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的作文普遍存在素材困乏、思想僵化的現象。學生的作文多缺乏真情實感。每節課只要教師讀一個例文,學生的作文素材肯定和例文一樣或相似,學生走不出思維的限制和羈絆。
于是,筆者對自己幾個月的作文教學進行反思,從自身找原因,試圖尋找一些解決作文教學尷尬的可行措施,以期提高寫作教學的效果。具體措施如下:
一、寫作教學需要教師呵護
語文特級教師肖培東在指導兒子寫作時提到:“寫作需要一種呵護,一種激發,一種喚醒,一種等待,一種內心的自覺。”這就需要教師在寫作課上呵護學生的寫作心理,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喚醒學生的寫作思路。寫作是一種內心的自覺,學生只需要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即可。有時候教師在作文教學中看到半個小時過去了學生還沒有動筆寫作文,于是就站在旁邊指導,或許這時學生正在思考,教師的指導卻會打斷學生的思路。所以,筆者認為剛開始的寫作可以給學生多一點寫作時間,課堂完成不了的可以課后交,只要學生能夠認真完成即可。
二、語文課堂上可以有適當的片段練習
寫作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教師在課堂上可以要求學生描述優美的詩句,擴充文章的結尾,就文章中的某處空白展開豐富的聯想、想象等。通過這些片段練習來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這樣既可以減輕學生的寫作負擔,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使學生養成有時間就寫點,有想法就記下的好習慣。
三、注重積累,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21世紀,知識更新速度飛快,所以語文教師應教給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如:教給學生速讀、精讀、略讀等讀書方法,并且要求學生記讀書筆記,寫讀后感、隨筆等。寫作前翻翻這些資料,或許就有靈感了。或者對其中一些自己有感觸的文字,與習作相關的文字,進行刪減潤色、靈活運用,學生寫作也就不會困難重重了。
四、多角度命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錢理群認為,真正優秀的命題應該是能誘導學生回到現實和心靈生活中多方面思考的命題,是讓學生沖破流行的套語,回到自身的個性,找到自我、講出自己的話語,表現出自己獨特的個性的命題。由此可見,優秀的命題是學生寫好作文的一半。因此,我們作文題目的命制需要下大功夫。如:向師生征集有創意的作文題目;向好的期刊、專著借鑒作文題目;“舊題”換新貌,激發學生在已有題目的基礎上創新作文內容等。通過教師引導,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從而使學生喜歡上寫作。
五、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跳出傳統的羈絆
葉瀾教授說,任何事物真要長大,真要有力量,必須要有內生力。閱讀就在為寫作提供源源不斷的內生力。所以,語文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擴大閱讀視野。閱讀和寫作是相輔相成的,讀書是寫作的基礎。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可以采用加強課外閱讀,或者觀看一些教學中推薦的閱讀書目、影視劇的方式等。大量的閱讀,加上學生豐富的想象,無論是“媽媽的手變粗糙了,她把光滑的手給了我”“春姑娘把小河的被子揭開了”“彩色的云朵”等富有孩子氣息的天真調皮的語言,還是“黑暗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掩映了黃塵古道,荒蕪了烽火邊城。歲月啊,你淹沒了成千上萬渺小的生命,卻帶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等富有哲理的句子,在學生的作文中出現也就不罕見了。
六、創設良好情境,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
學生的寫作需要一個適當的環境。比如,寫感恩類題材,就要引導學生在作文課上打開思路,放下顧忌,說出令自己最感動的人或事;寫景類文章,就可以將學生帶到景物中邊欣賞邊引導,再讓學生寫文章。同時,老師也可以和學生進行同題作文,在課堂上與學生一起寫作,比時間,比質量,這樣師生全方位參與的作文教學有助于提高寫作教學的效果。
七、改進評價方式,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目前,許多學校教師的評語無外乎“字跡工整,思路清晰”等大而空的語句。更有甚者不寫評語,不仔細閱讀學生的作文,只是掃一眼,文中的錯別字病句能看到就劃出來,看不到則一晃而過。因此也提不起學生修改作文、私下評比作文的熱情,學生只是自我感覺良好。好的評語可以讓學生在寫作完成后獲得一種成就感,增加學生的寫作信心,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教師的評語應該有真意,有自己對學生作文的真實見解。
總之,學生作文的素材來源廣泛:可以從音樂中獲得靈感,從閱讀中獲得靈感,從生活場景中體驗,從廣告中求創新。寫作需要智慧的教師,帶領學生寫下詩意幸福的文字,引導學生在生活的百花園永保一雙發現的眼睛。
作者簡介:張倩(1992— ),女,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學科教學(語文)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語文學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