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泓銘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他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
不久前召開的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5年多來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理論結晶,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性概括,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成果,是黨和國家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正是有這一思想的指引,在短短5年里,我國經濟實力再上新臺階,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源和穩定器;經濟結構出現重大變革,新動能對經濟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經濟更具活力和韌性,一些關鍵性、基礎性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推動對外開放深入發展,對全球經濟治理的話語權大幅度提升;人民獲得感、幸福感明顯增強,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生態環境狀況明顯好轉,全黨全國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
中國共產黨歷來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作為判斷各項工作成敗得失的最高標準。這是由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性質決定的。
我國的經濟工作,始終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各項經濟工作,也應本著“要讓人民滿意”這一原則開展。然而曾幾何時,一些地區、一些行業的發展唯GDP論英雄,一些地方、行業的官員政績好與不好,有沒有前途,能否順利升遷,GDP幾乎成了唯一的考核標準。這種對發展片面的理解給我們國家的經濟建設造成了認識上的嚴重誤區,致使經濟發展指標上去了,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環境保護、人民滿意度等卻向下滑坡的現象經常出現。這種低水平低質量的發展模式,怎能令黨和人民滿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推動高質量發展,是對新時代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而高質量的發展,勢必包涵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效益、精神文明等一系列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社會發展指標的全面提升。當務之急是要加快在全社會形成確保高質量發展的各種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體系、政績考核體系等,并為此創建和完善制度、法律環境,有了這樣的關鍵保障,高質量的經濟發展在華夏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必將指日可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