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
近幾年來,語文高考作文側重任務驅動型考題。這類考題往往是試題給學生創設一個真實的生活情境,出現幾種不同(一般為對立性)的觀點和立場,讓學生通過寫作,提出解決處理問題的想法和方案。多數驅動型作文在結尾會明確發問,提出“任務指令”:“對于以上事情或看法,你怎么看?”“上述材料引發了你的哪些思考”“你更贊同哪一種,為什么?”等,從而體現學生對整個材料的權衡與選擇,在多維度的思考與比較中說理論證。
此類材料既緊密聯系實際生活、時事熱點,也有利于學生闡發思考,材料的啟發和引導作用鮮明,而且針對性強,在主題上比材料作文要明確好抓,但從眾多學生的寫作情況看,還是存在很多普遍性的問題:偏題跑題,內容空洞無物,結構混亂無章法等。而這些問題有一個共同交匯的重點——審題立意。正確的審題立意是帶著任務寫作的前提,于是我們將參與寫作指導的過程重點放在審題與立意上。
學生如何進行任務驅動型作文審題,才能避免以上弊端?關鍵要學會這兩種方法:多角度分析材料、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下是我們的具體指導過程:
1、參與寫作過程一——學會多角度分析材料
寫作過程歸根結底是思考過程。想要把文章寫好先要把問題想清楚。議論文寫作的一大特征就是思考分析問題。材料圍繞的中心點是什么?材料的范圍有哪些?材料涉及到了哪些人?……不清楚這些,讀完材料埋頭就寫,眉毛胡子一把抓,必然亂糟糟一團,這也是很多學生不會思考的表現。
我們首先參與的寫作過程就是審題立意——分析材料。如果對材料分析不全、吃得不透,主要會產生以下問題:沒什么可寫的、立意不夠清晰、段與段內容糾纏、結構混亂等。多角度思考可避免簡單化、單向度、片面的看問題。
我們選擇了最近學生考試的作文題。
材料一:近日,為“學經典演經典”,小孩開始演電視劇,一部由八九歲孩子們主演的少兒版《白蛇傳》在某電視臺播出,隨即在網絡上引發關注。有網友表示:生動逼真,演得太好了,簡直是神還原;但也有網友表示:這是嘩眾取寵,這么小的小孩子過早的接觸愛情劇,失去孩子的童真?
對于以上現象,你怎么看?
在550名同學中,約60%的同學論述這樣很好,約30%的認為這樣做是不好的,約10%的同學認為只要正確引導就好。以下是指導環節:
第一環節:先統一觀點:都是好的。然后為這個觀點找理由,很多同學找了兩個,便沒了思路。為此我們做了拓寬思路的引導。
引導一:大家論述的“這樣很好”的好處是對誰的?
很多同學都是從小孩子角度出發的,所以只能想到有趣、興趣、鍛煉。涉及到材料的“生動逼真、神還原”等詞。
引導二:材料中還涉及了誰?對誰有好處?
于是有同學看到“經典”,聯想到了以往的小孩傳承經典的方式,“演”這種形式更新穎……
引導三:前面的兩點都是肯定自身出發的,還可以反駁對方的不好來支撐自己的觀點。
總結:當我們想不下去時盡可能換多個角度想想,應當盡可能從矛盾的雙方或者多方立場,找找支持自己的觀點,這樣思考更充實。我們也可以從反駁對方的觀點出發來支持自己。
第二環節:統一觀點:這樣做不好,從剛剛總結的知識出發,尋找理由。很快學生就找到了思路。
第一步:正面說明不好的緣由;第二步:反駁那些認為好的觀點從中找到破綻,來支撐自己的觀點。
第三環節:有沒有不一樣的觀點?迄今為止,我們都在“二元對立”的立場上思考材料,只有好與不好兩者選擇嗎?能不能融合統一?
學生由此想到了重在正確引導、重在正確看待等等。
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學會了多角度、多方面看問題,能反駁對方的觀點支持自己,懂得要善于跳出思維的陷阱——二元對立,這樣能看問題更加全面、客觀、深刻,有東西可寫。可以說這三點是我們提供給學生分析材料的思維路徑,是幫助學生思考的腳手架。
2、參與寫作過程二——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寫作需要想象,需要聯想,但要注意度。議論文更要注重嚴謹,把握不好度,學生很容易大想,這會導致偏題、跑題。所以想具體,寫詳細,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顯得尤為重要!
材料二:法國生物學家巴斯德用顯微鏡發現了微生物世界后,他聯想到嚴重威脅人類生存的傳染病可能就是由那些微小的病菌引起的,因而大聲疾呼醫院開展消毒工作。巴斯德滿腔熱情要為人類作出貢獻,卻遇到了重重阻力,遭到學術界大佬乃至學術界主流的反對,在臨床醫生那里也碰了壁,大家并不把它當做一回事。
引導一:這則材料可以證明什么觀點?很多同學都談舊事物阻撓新事物,新事物的被接受不是一蹴而就的……
顯然這是最明顯的觀點,但它只占材料的一部分,概括不了整體。具體分析問題首先是建立在大局上的,不能“斷章取義”。能不能有新的角度看問題?
(學生的回答基本還是圍繞新舊事物,這是普遍性)
引導二:大家前面的結論建立在一個隱性傾向上:肯定巴斯德,反對巴斯德者不好。能不能客觀些分析問題?帶有主觀色彩會限制我們的思維。并且很多現象并不是非此即彼,很多新舊事物放在一起,并不一定都褒揚新事物,反對舊事物。
先看巴斯德,他的做法是否無懈可擊?找找原因(仍然引導學生,關注材料所給對象,不斷引導學生從不同人的立場上想問題)
(1)巴斯德本身,性急,只是個人的聯想和推測,沒有經過實驗證明
(2)學術界大佬,需要證據,需要事實,而非“大聲疾呼”,不然世界都人云亦云了
(3)臨床醫生,身份,有執業資格,對病人負責;巴斯德,生物學家,隔行如隔山,不能因為驗證想法而忽視病人的生命……
可見大家反對巴斯德是有道理的,分析材料要注重特殊性。
總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兼顧整個材料,不能“斷章取義”;分析問題時盡量客觀公正;注重導致結果的原因的特殊性,不能一概而論;具體分析時,可從不同的人、不同的立場上不斷設想。這樣文章可以寫詳細,寫充實,而非大話、套話。
以上是對學生審清材料選擇立意方面的具體指導,經過2、3次的實踐之后,學生在這方面的能力提升了很多。希望我們的經驗能為同行帶來一點啟發。
[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批號:GS[2015] GHB154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