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怡伶
(湖南農業大學商學院,長沙 410128)
風電作為清潔無污染的可再生能源,具有投資少、建設快、清潔環保、技術成熟等優勢,經濟前景良好。研究表明,風力發電每生產100萬kW的電量,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過600 t。湖南風能資源相對我國其他省份匱乏,但仍有部分地區風能資源豐富,具有風力開發價值。加大對湖南省的風電事業投入,對于助推湖南省貧困地區發展、拉動風電裝備產業、調整能源結構、減少污染物排放等具有重要意義。凡事利弊均存,風力開發建設會對區域環境產生影響,為了將風電施工期與運營期對區域環境的影響和對生態平衡的破壞降到最低,人們在建設過程中務必采取環保措施和生態恢復對策,在獲取風能的同時盡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使風電產業發揮更大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在確保生態優先的前提下,人們要按照國家和湖南省“十三五”風電發展規劃,合理有序開發風電項目。
湖南省風力資源主要分布在湘北洞庭湖區、湘西山區、湘江河谷帶等地。統計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3月底,湖南省風電建設累計完成200億元的投資,建成風電場44個、總容量達到225萬kW。湖南風電項目多為山地風電場,建設過程中會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植被破壞和噪聲污染。特別是風電項目核準權下放后,企業紛紛參與風電投資,但是各風電企業水平參差不齊,基建管理粗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風電開發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隨著國家對環境保護的力度不斷加大,風電各方面審批環節不斷從緊。2016年,湖南省發改委等五部門聯合下發《關于進一步規范風電發展的通知》,將確定全省風電開發合理規模,明確禁止風電開發的重點保護區域,嚴格控制環境影響評價[1]。
1.2.1 施工期的生態影響
(1)對土壤侵蝕、植被、水土流失的影響分析。風電場建設工程點、線、面擾動并存。工程建設區域海拔相對較高,表土層薄。風電場中擁有數百個基桿塔以及數十臺風機,擾動點極多;各風機間均有檢修道路連接,道路沿線也會破壞原地貌。基建開挖、臨時堆放土石方等施工活動將嚴重干擾原地貌、改變地貌土地結構,造成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受損[2]。工程建設過程中存在永久占地和臨時占地,若在施工過程中不注意表土保護,后期植被恢復難度較大。由于永久占地特點為點狀或線狀分布,植被破壞面積同周圍植被總量相比較小。臨時占地對地表植被的影響是短期的。
(2)對野生動物的影響。對野生動物產生負面影響的主要來源是施工期間產生的機械噪聲和人類活動噪聲,如推土機、混凝土攪拌車等均可能產生較強的噪聲,這些施工機械發出的噪音聲源相對集中,所以對野生動物的負面影響較大[3]。在施工期間,該區域的野生動物會因噪聲的增加和頻繁的人為活動受到影響而產生小規模遷移。但在施工結束后,野生動物會逐漸適應場內風力發電機組運行產生的噪聲,它們的生存活動空間將不會受到太大影響。
1.2.2 運營期生態影響
(1)對項目所在地土壤、植被影響分析。運營期對植物的種類和數量沒有直接影響。風電項目屬于點式占地,施工結束后,風電機組基礎和辦公用地均被水泥硬化覆蓋成為永久占地,不能被恢復,但不會再發生土壤侵蝕,在采取植被恢復等措施之后,土壤侵蝕將大幅降低。
(2)對鳥類的影響分析。湖南省的湘南和湘西山區、洞庭湖以及湘江河谷地帶的風能資源較為豐富,區域內仍有一定數量的鳥類分布。風電場對鳥類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風電機組槳葉的轉動會與飛行中的鳥類碰撞。有學者通過對鳥類棲息地的數量和面積、遷徙路線的研究發現,風電對鳥類的影響來自轉動的風機以及架空的輸電線路,致使大多數鳥類會避免在此區域棲息。風電場在鳥類遷徙通道附近的開發,會導致鳥類棲息地和覓食地喪失,使鳥類改變遷徙路線來規避風電場區域,進而使得該區域風電場周圍鳥類種群數量和鳥類多樣性降低等[4]。
(3)風電場的噪聲影響分析。很多研究表明,風機運行中會產生低頻噪聲。但風電場產生的噪聲影響距離一般不會超過4 km。從區域上看,湖南風電場大多集中在山地、丘陵地區等生態系統,該區域不屬于生活區,人類活動較少,所以風電產生的噪聲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并不明顯[5]。
風電項目全生命周期都應該注意生態保護問題,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嚴守生態保護紅線、資源消耗上限、環境質量底線,將風電開發活動限制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以內。
風電場選址是否合理決定風電場對環境影響的程度大小,整合現有區域內資源,合理規劃調整產業布局。在風電企業規劃設計之初就嚴格要求打造環境友好型風電場;在機組選型時,盡可能選擇單機容量大的成熟機型,最大限度減少機組臺數;采用小機位、分臺階、多邊形、象腿工裝技術吊裝,減少吊裝平臺尺寸,減少土石方開挖工程量;通過精細化制定道路設計參數,以減少道路開挖面,降低道路帶狀開挖對山體破壞,確保風電場整個施工過程對生態系統產生的影響最小。
在風電廠的施工過程中,要通過土壤分離、分層開挖、分層回填等措施,減少對土壤的侵蝕。施工完成后通過生態修復,對臨時占地進行植被恢復,提高植被覆蓋率。重視施工期間的水土流失問題,做好臨時防護。其中,路基土石方挖填是產生水土流失的主要環節,作為水土流失的防治重點,人們應針對性地對填挖地段布設防治措施。施工過程中,道路兩旁及護坡采用草坪、灌木和喬木搭配進行植物優化配置,營造良好的生態格局;精心優選棄渣場及施工臨時用地,注重優化施工方案,植被恢復與工程施工同步進行。
科學選擇風電場位置,能很大程度減少其對鳥類和其他野生動物的影響,從而避免建成后采取補救措施。風電場的建設選址應盡量避開鳥類遷徙通道和鳥類高度集中的地區。同時,提高風機組槳葉的可見度,縮減風電場周圍電線,采用電線埋地替代架空電線,盡可能減輕鳥類碰撞的概率。風電場建成后必須對鳥類長期監測,監測期間可以得知受影響嚴重的物種,通過對相關設施的調整來避免或降低這些影響,從整體上減少其對鳥類和其他野生動物的負面影響。補償措施主要有:擴大受威脅鳥類的棲息地,增加其食物資源等,提高繁殖成功率和生存率,恢復其種群,盡量減少其他人為影響。
加強風電開發和運營中生態修復相關科研試驗工作,加強植被群落構建、對重要物種進行栽培繁殖等方面的科研試驗。風電運營期間,為降低風機運行的噪聲,加大對風機進行維護和檢修力度,保證運行良好,避免機器噪聲過大而影響周圍動物生活習性。對生態恢復區域長期連續監測,遵循生態學基本原理,通過生態修復、補償或建設,使風電場所在區域生態功能得以完善和提高。
湖南省環保廳要求突出生態優先,統籌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從嚴核準風電項目,實行嚴格的核準、環評、林業制度,確保所有風電項目符合生態環保的有關規定。同時,出臺規范管理文件,強化施工監管,建立“黑名單”制度。施工企業要嚴格按照設計方案施工,抓住風電場水土保持重點,確保水源、植被不被污染和破壞;鼓勵風電開發企業在風電項目合同中明確生態恢復的資金制約措施,在施工過程中編制實施性施工成本計劃,落實各項環保水保措施的資金投入,并進行監管考核;相關部門依法對轄區內風電建設項目實施現場監督、檢查,對造成資源環境生態嚴重破壞的依法查處;對于項目建設好的企業,在辦理項目核準和進入年度建設計劃等方面給予優先考慮。這樣能有效地促進湖南省清潔能源依法合規有序發展,更能促進湖南省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風電場建設不僅占用土地資源,還會破壞植被,影響野生動物的生活環境。此外,風電場建設期間所產生的生活污水與固體廢棄物會直接影響區域環境。因此,本文重點分析了湖南山地風電場開發對區域環境的影響,并提出了具體的生態恢復措施。在建設風電場的過程中,湖南省要切實采取各種措施,做好生態修復工作,保護好區域環境。
1 湖南省發展改革委員會.關于進一步規范風電發展的通知[Z],2016.
2 李智蘭.風電場建設對周邊擾動區域土壤養分和植被的影響[J].水土保持研究,2015,22(4):61-66.
3 宋文玲.風電場工程對鹽城自然保護區的累計生態影響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1.
4 施 蓓,丁 玲,徐凌云,等.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場對鳥類組成的影響[J].生態學雜志,2014,33(4):1068-1075.
5 李國慶,李曉兵.風電場對環境的影響研究進展[J].理科學進展,2014,35(8):1017-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