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德尚+尹德柱+袁周
摘要 舒城縣水生蔬菜生產歷史悠久,已成為當地農戶的支柱產業。本文介紹了舒城縣水生蔬菜生產技術推廣成效,分析了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相應的發展對策,以期實現舒城縣水生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水生蔬菜;生產技術推廣;成效;問題;對策;安徽舒城
中圖分類號 S6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1-0090-02
舒城縣位于大別山東麓、巢湖之濱。年日照時數1 969 h,有效積溫4 972.4 ℃,平均降雨量約1 100 mm,平均晝夜溫差10.3 ℃。土壤屬黃棕壤土、沙泥田和潮土,肥力中上。舒城縣水生蔬菜主要分布在杭埠河、豐樂河、清水河、龍河口水庫及其干渠等沿岸的崗、丘、圩區,種類有十幾種,主要包括茭白、蒲菜、蓮藕、芡實、水芋、慈姑、莼菜等,其生產面積和產量各不相同[1]。水生蔬菜原先主要利用沼澤、灘涂等非耕地和低洼水田種植,現在發展至部分水稻田種植。目前,舒城縣水生蔬菜種植面積已經達到2 000 hm2,屬于長江流域水生蔬菜特色類型,是安徽省舒城縣地方特色產品,久負盛名。
舒城縣水生疏菜技術推廣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為理念,以項目基地建設和試驗示范為工作抓手,通過多渠道籌措資金,實施國家和省市縣項目及吸納民營資金,利用萬佛湖優質水源,重點提升水生蔬菜產業,技術開發從無到有,開始規模示范,水生蔬菜產品產量、品質有了極大的提高,農民收入明顯增加,水生蔬菜生產技術推廣取得顯著成效。舒城縣農業科學研究所于2014年創建水生蔬菜核心基地60 hm2,基礎設施投入人民幣3 000萬元,2015年創建“安徽省水生蔬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6年參與組建“安徽省水生蔬菜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近年來以引育新品種及研發配套栽培技術為工作抓手,培育脫毒苗、基質苗、非試管苗給示范戶種植,并輻射帶動1 000 hm2水生蔬菜種植,初步形成了影響省內外市場的優質水生蔬菜生產區。現對舒城縣水生蔬菜生產技術推廣情況進行探討。
1 舒城縣水生蔬菜生產技術推廣成效
1.1 水生蔬菜試驗示范基地建設
舒城縣農業科學研究所加大資金投入,創建水生蔬菜試驗示范基地。爭取國家和省級專款資金80萬元,吸納民營資金500萬元,農戶投資500萬元,多渠道籌措資金進行基地的基礎設施建設,依托國家和省項目建設組培室和工廠化育苗車間1 000 m2、聯棟智能溫室5 000 m2、聯棟日光溫室5 000 m2,配沼氣池50 m3、塑料大棚2 hm2、轉育露地3 000 m2、排灌渠道5 km、種苗繁育區5 000 m2。同時,安排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5名配合安徽農業大學和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專家教授主攻水生蔬菜技術研發。近幾年,水生蔬菜生產基地建設和試驗示范從無到有、從小到大。
1.2 水生蔬菜品種試驗示范推廣
2014年以來,舒城縣農業科學研究所以科技為依托,以種苗為載體,通過技術培訓服務全縣水生蔬菜生產。引進培育蓮藕、菱、茭白、荸薺、慈姑、水芹、芡實等新品種,對舒城地方蓮藕、菱、茭白、荸薺、水芹五大傳統品種進行了提純復壯并加大繁育,生產面積達200 hm2以上。此外,還引進了雙季茭白、豆瓣菜、芡實等名特優蔬菜品種。借助現代化育苗技術,走生態特色水生蔬菜觀光和食用一體化開發的路子,產品行銷國內一些大中城市[2-3]。
1.3 水生蔬菜生產新技術推廣應用
舒城縣農業科學研究所水生蔬菜技術推廣的成功實施,徹底改變了舒城縣過去僅有少數農戶零星分散粗放栽培的狀況。研制了《無公害農產品單季茭白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及實施方案》《富硒蓮藕栽培技術》《蓮藕高產栽培技術》《無公害農產品水芹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及實施方案》《舒城紅菱高產栽培技術》等在全縣示范。開發高有機質復合微量元素輕型適合水生蔬菜基質,既高效率又綠色環保。以舒城縣農業科學研究所技術團隊為支撐,當地水生蔬菜生產技術不斷突破,種植面積逐年增大,產量和品質有了極大的提高,農民收入明顯增加。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水生蔬菜品種單一,栽培技術相對落后
目前,舒城縣農業科學研究所水生蔬菜生產中除了蓮藕品種較多外,其他水生蔬菜品種都很單一。如舒城水芹和荸薺都僅是一個品種,其他也是少而相似。品種缺乏是水生蔬菜推廣存在的不利因素。舒城縣農業科學研究所水生蔬菜技術推廣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同市場需求仍有差距。仍以傳統農耕技術為主,規劃布局有待提升。以人為本、綠色環保的技術路線有待完善。在智能播種和機械化收獲方面還沒有新的突破。項目實施過程中,能源消耗較高,研發能耗低、質量好、價格低的新設備,推廣水生蔬菜生產技術體系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2016年、2017年,由于全縣水生蔬菜發展面積上暫時出現拐點以及生產成本相對較高等因素,蓮藕等主導產品出現季節性銷售難現象,缺乏保鮮和深加工的技術研發,農戶經營上有虧損[4]。
2.2 資金投入不足,基地基礎設施仍然薄弱,且不很配套協調
水生蔬菜雖然在農業生產中面積較小,但其流域遼闊,緊密聯系的產業多,水生蔬菜技術推廣比較效益難以體現,加之生產成本上漲,很難投機建設及設施更新換代,投入的影響力甚微。舒城縣農業科學研究所水生蔬菜基地的基礎設施還有待完善,關鍵設施配套不到位,有些運作不十分協調。面積較小,規模不大,關鍵性技術需不斷突破。
2.3 技術力量單薄,創新能力不強
目前,專業技術人員嚴重不足,有的是兼職技術人員。科研、開發和生產能力不能滿足水生蔬菜發展的要求,科技人才隊伍有待培養加強。
3 發展對策
3.1 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把水生蔬菜生產技術推廣放到重要位置
要深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含義,適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發展優質安全水生蔬菜是豐富“菜籃子”工程的重要舉措。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探索水生蔬菜栽培技術,控制化肥、農藥使用量,嚴格按照無公害農產品或綠色農產品的技術標準要求,以滿足健康消費的需求。發揮水生蔬菜具有的恢復濕地、改善生態環境、美化人類生活等多項不可替代的功能。水生蔬菜的種植,可以吸收水體中的富養成分,凈化水體,提高水質,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水生蔬菜在市場上銷路較好。企業和科研部門必須把水生蔬菜生產技術推廣放到重要位置[5]。
3.2 立足區位優勢,把握發展機遇
舒城縣距離合肥較近,舒城縣農業科學研究所水生蔬菜起步較早,處在安徽省水生蔬菜栽培區域中心,農民有長期種植水生蔬菜的經驗。立足這種優勢,積極聯系生產廠商企業、大專院校、基地大戶等投資研發現代化水生蔬菜生產技術,進一步發展水生蔬菜生產,探索水生蔬菜與泥鰍、黃鱔、龜鱉和蝦、蟹等淡水養殖相結合,走立體種養之路,為產業扶貧提供新的技術支撐。
3.3 繼續加大科技投入,不斷創新水生蔬菜生產技術
發揮舒城縣農業科學研究所近年來的水生蔬菜生產技術推廣實踐經驗,加大投入,壯大自身力量。積極爭取上級政府部門的政策支持,加大科技投入,引進人才,培訓農民,擴大建設規模,逐步完善、調整和提高。實際運行過程中要狠抓節能減耗,專款專用,增收節支。加強對水生蔬菜優勢品種的試驗篩選,抓好水生蔬菜生產新技術的研發,吸納生物能源,以及日光能、沼氣能合理利用。走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子,技術上不僅要抓田間生產,還要抓貯藏加工,研究水生蔬菜鮮食技術。同時,做到與水稻、特色漁業的輪作間混種養,不斷創新,保持領先。
4 參考文獻
[1] 胡美華,金昌林,楊新琴,等.浙江省水生蔬菜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J].浙江農業科學,2012(3):269-272.
[2] 徐蟬,胡美華,郭得平.浙江省水生蔬菜產業發展現狀及展望[J].長江蔬菜,2009(16):106-109.
[3] 曹碚生,江解增.我國水生蔬菜生產科研現狀及發展對策[J].中國蔬菜,2002(5):1-3.
[4] 萬福祥,袁尚勇,孫治平,等.湖北水生蔬菜產業現狀與發展對策[J].長江蔬菜,2011(19):1-3.
[5] 關健,薛淑靜,何建軍,等.水生蔬菜加工的現狀及建議[J].長江蔬菜,2014(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