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廬冰
摘 要:經過歷史風雨的侵襲,無數事件在時空重重阻隔中成為后世懸而未決的謎題、密案。曠日持久的史學爭論下,人們在層層紗霧后難以看清歷史的原貌成為不爭事實。究其原因,在于歷史研究的基本載體之一,史料的殘缺與失效。這也直接造成了對于某一個歷史事件或者歷史場景,我們不可能進行全方位的還原,從而產生不同程度的主觀推測與延展。但可以肯定的是,伴隨著某一事件的發生,必然會有多個參與了這個事件的“旁觀者”佐證這一切,“他們”真實地存在。這也就是筆者這里要探討的影響歷史還原的因素。以下將從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著手,以史料殘缺和史料失效為中心展開分析。
關鍵詞:歷史還原;史料殘缺;史料失效
一、史料殘缺
歷史已然無法再現,人們只能從史記記載和考古文物中了解一些歷史片段,故而史料遭受的非目的暴力性損毀是影響歷史復原的原因之一。包括諸如政策政令、戰爭、天災等此類客觀因素。(這里要特別說明的是政策政令和戰爭對于史料損毀的非目的性。比如焚書坑儒的開展,是秦基于對儒家文化作為一種阻礙其統治實施的文化因素的判斷,而非作為史料進行焚毀。戰爭亦是如此。史料的損壞只是其當時活動所造成的客觀結果,而不是以此為目的。)以政治原因來看,墨家在下層百姓中影響廣泛,但因其有悖于統治階級的意志而受到打壓,在漢以后成為絕學,傳世唯有《墨子》共五十三篇。戰爭以清末八國聯軍侵華為例,光緒年間,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為名發動侵華戰爭,在紫禁城、行宮、衙署及各廟宇駐扎數月之久,到處進行燒殺搶掠破壞,頤和園內數千瑰寶被洗劫一空。天災中以地震為例,1976年的唐山地震中,約有30%的文書檔案、25%的科學技術檔案損失,保存有十多萬卷檔案的唐山市檔案館毀于一旦。這些自然或人為的事件反映了政治、戰爭、天災等因素對歷史還原的限制,此外,史料流傳中不可避免的亡佚亦使歷史還原受到局限。時隔千年,誰能合理否定我們看到的現存匯編的《墨子》一書不過是龐大墨家文明體系的冰山一隅?更有那些在秦被焚毀的儒家正統經書,幾人能說現存的孔子著作還能逐本溯源接近先秦儒學之發源?韓愈站出來表示懷疑,發起“文以載道”的儒學運動。墨家文化卻因為其政治性質真正失落。筆者這里用儒墨來例證,能得到妥善保存只是某個契機,無人知道冰山下曾有怎樣的文明瑰寶消亡在專制、戰火、天災里。又或者,它們只是被靜靜地塵封在歷史的灰塵里,我們的考古活動總有一天會發現它們,迎它們回家。
二、史料失效
胡適曾說:“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其意在于我們看到的并非原汁原味的真實歷史。從真實的歷史到現在展現在公眾視野下的歷史表象,其中必然經歷了一系列的歷史制作過程。而人作為歷史制作的主體,以其主觀性造成的史料失效被視為影響歷史還原的另一重要原因。
1、歷史本身的制作能力。人是歷史活動的主體,事件發生時個體的情緒狀態這類不可逆轉的主觀因素樣影響著歷史的還原。比如荊軻刺秦,從荊軻所候之人“居遠未來”,到燕丹生疑催促,再秦武陽色變振恐、荊軻解圍孤身起事,眾多變數后,荊軻已經很難保持一顆平靜的刺客之心完成他的使命。這被視作為刺秦失敗的原因之一。倘若其人已至,燕丹不疑,秦武陽不懼,荊軻自若,或者任其中一個改變,都有可能使歷史的軌跡暫時偏移。這也就解釋了歷史事件發生存在的偶然性。多項變量通過交叉重組聯結成某個有機整體而造就不穩定事件,雖有歷史客觀規律為中軸,但仍具有極大隨機性與不可控性。
2、時代背景及統治者的意圖。倪道善《古代史館述評》中指出,史館的執掌有兩方面,一為修前朝史,一為修當代史。受政治壓力或環境局限,達到統治者鞏固其在位統治的意圖,修史者通常會夸大當朝統治者業績,貶低或忽視前朝統治者的功績,甚至矯枉已有事實。這也就不難解釋歷史上對隋煬帝、崇禎帝的爭議。通過把前朝統治者變成昏庸暴戾之輩,凸顯當朝統治者的英明仁德以撫順人心。劉知幾也曾言,歷代封建王朝設局修史,總是希望“曲筆阿時”,“諛言媚主”。不過,史官所書寫并非全無可信處,其評判是有原型為依據,并非胡亂捏造。
3、后世的傳錄與闡釋。古文古籍在流轉傳遞的過程中,有兩類人發揮主要作用。一是歷史傳錄者,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即使傳錄者秉持最公正的態度,在基于基本事實的基礎上也會不自覺地帶入自己的主觀情感。另外,由于年代的久遠和考證的困難,無意的誤讀也必然存在。歷史闡釋者作為另一類人,在闡釋過程中加入自己的主觀看法,表露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這既使原內容得到了延展,同時也拋棄了一些與自己觀點不甚相符的內容,原來的一部分就面臨丟失。如此代代相傳,層層轉手下來,歷史的原貌就大打折扣,這也就造成了某種程度上的史料失效。所以有人說:“沒有人能超越歷史,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
三、結語
歷史無法還原已是既定事實,然而仍然有無數的歷史研究者前赴后繼,輾轉奔走于古跡遺址,查證研究古文古籍。歷史的魅力吸引著研究者盡力地還原歷史,傳播歷史信息,又激發著歷史學家本身異乎尋常的使命感責任感,形成對歷史還原的思考。其所具有的教育意義和啟發作用早已遠遠超出了還原歷史本身,轉而進一步深化為對人類自身命運和發展的深切關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