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琳
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一體化的發展,世界各國除了在經濟方面發展密切,在文化藝術方面的交流融合也在不斷加強。阿卡貝拉作為一種獨特的聲樂表演形式,開始在我國迅速發展。阿卡貝拉具有其獨特的現代審美及藝術魅力,引起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分析了阿卡貝拉的起源與發展,并分析研究了阿卡貝拉的訓練,同時闡述了其作用與效果,希望能夠讓更多的人們對阿卡貝拉有所認識。
關鍵詞:阿卡貝拉;產生;發展
一、阿卡貝拉的起源與發展
(一)早期阿卡貝拉的發展
在對阿卡貝拉的定義中,一部分人認為阿卡貝拉是一種古典音樂,是從中世紀教堂中發展出來的無伴奏人聲合唱音樂,這種定義并不全面。從起起源來看,阿卡貝拉起源于意大利,其意大利語的含義是以教堂的方式唱歌。
從13、14世紀開始,教會的合唱音樂主要是以清唱的方式存在,部分教堂會采取管風琴來伴奏,其中,格里高利圣詠便是最為典型的阿卡貝拉曲。在這個發展過程中,人們逐漸注意到這種清唱方式中,人聲獨特的美麗,并且由于其沒有樂器伴奏,便以無伴奏合唱來解釋阿卡貝拉。但是,以無伴奏來形容阿卡貝拉并不恰當,無伴奏是沒有伴奏,而人聲則可以作為伴奏。因此,可以將阿卡貝拉定義為僅運用人聲而創造出來的音樂。而人聲,其廣義為人類身體群創造出來的聲音。從這個方面來看,阿卡貝拉其實是一種不依賴樂器的人聲音樂。
(二)現代阿卡貝拉的發展
在文藝復興時期,阿卡貝拉邁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在這個時期阿卡貝拉最具代表性的形式是牧歌。20世紀之前,阿卡貝拉演唱僅僅是意大利美聲大聲,其演唱的內容也只是傳統的無伴奏合唱。20世紀之后,阿卡貝拉逐步發展為近現代時代風格。
在20世紀初,美國耶魯大學拉開了阿卡貝拉復興的序幕,成立了Whiffenpoofs合唱團。在這個時期,非洲裔美國人小區也興起了一個“理發店四重唱”,這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阿卡貝拉在民間的發展。
在20世紀中期,出現了一種以主唱者為聚焦,以簡單三和弦、單音節聲音、重復合聲旋律或者器樂摹擬等來與主唱者配合的演唱方式,被稱為doo-wop。同時,還涌現出了許多阿卡貝拉合唱團,包括國王合唱團、史溫戈歌手、香蒂克莉等。
在20世紀90年代,越來越多的音樂家開始發現人聲是最美麗的聲音,并且人的聲音還有極大的展開以及發展空間,于是很多音樂家展開了對人聲的研究,同時也要求歌唱者對其聲音無限的開發,這種多樣性以及豐富性逐步發展成為新和諧音樂,繼而發展成為人聲樂團。
在音樂的發展變化中,西方音樂學家逐步認識到阿卡貝拉應該是一種“樂器編奏法”,其音樂創作應當是以人聲作為創作工具,從而將人聲音樂創作的自由充分發揮出來。于是Take 6樂團將教堂圣樂混合節奏布魯斯;史溫戈歌手(S,rinOe Singers)把古典音樂與現代音樂結合起來豐富舞臺表演;Zap Mama樂團把鄉土音樂與世界各地民謠混合;國王合唱團(TheKingS Singers)把古典音樂結合流行音樂;ne Nylons樂團把doo-wop的演唱方式結合流行音樂;RealGroup樂團的音樂風格也由傳統逐漸演變成了爵士……慢慢“人聲”世界逐漸豐富起來,“現代阿卡貝拉”正式產生。
二、阿卡貝拉的訓練
(一)聽覺訓練
智慧型的“聽”本身便是一門藝術,任何音樂的門外漢經過了適當的思考訓練后,都能得到這種“聽”的能力。這些思考訓練包括好幾個方面:音樂的制作過程、音樂的氣氛、樂器的音色、演奏的比較。音樂的信息時常是以迂回的方式進入我們的耳朵,它可以首先挑起你情緒上的反應,然后觸碰你的感覺,最后才進入你思考的領域。以為誠實的聆聽者,第一步要做的,便是放開心胸,學習“反應”。在任何阿卡貝拉樂團的唱片里面,都可以聽到演唱者對于作品的一些富于新意的創意和改編,“聆聽”他們的演唱便成為了一種學習和指導。其次,要避免“先入為主”這種心理障礙,完全模仿或者參照某個樂團的演唱,都會讓自身陷入一種無法自拔的深淵,只有廣泛地聆聽和接觸不同風格的作品,并從樂團的自身特點來分析所聽到的音樂,從而為演唱及日后的創作和改編提供借鑒和參考。
(二)音準訓練
在聲樂教學中,音準永遠是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同時也是阿卡貝拉在排練過程中必須進行的。在訓練過程中,環境、氣息、動作以及咬字等各種因素都會對音準產生影響,同時,由于樂團人數的影響,難以保證所有演唱者音準的正確性,因此需要長期訓練,從而提高樂團整體的演唱水平以及綜合音樂素質。與單聲部旋律的演唱不同,阿卡貝拉注重不同聲部的合作以及互相傾聽,同時會利用和弦來嚴格的對音準進行校對。在音準練習曲方面,可以采用美國著名聲樂教授唐娜·德·布萊特(Tonade Brett)編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發行的《發現你的聲音(學習搖滾到古典的發聲方法)》這本書,里面不但包括了半音階訓練,還包括減七和弦訓練,能夠大大提高對音高的控制,有利于演唱者音高穩定性的提升。
(三)節奏訓練
作為音樂的靈魂,節奏會對作品風格產生直接影響,同時也關系到作品中的情感表達,因此,要對節奏感進行培養,這在樂團訓練中是十分重要的,不但要嚴謹,同時還要將不同形態節奏類型的律動感演唱出來。其中,連音節奏訓練、基礎節奏訓練、休止節奏訓練、綜合節奏訓練以及復合節奏訓練等都屬于節奏訓練內容,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在實際訓練過程中,首先要確保每個聲部橫向節奏型的準確性,然后對所有聲部的縱向節奏型的統一進行完善,從而確保聲部律動的一致性。最為重要的是,要對所有聲部的氣口進行協調,尤其要重視樂句的開頭以及結尾,這是節奏訓練中很容易被忽略的。
(四)合音訓練
合音演唱的重點是多聲部的配合,由于阿卡貝拉樂團是由多人組成的團體,因此需要對每個成員進行聲部意識的培養,從而能夠彼此配合。可以從以下幾步來進行訓練:endprint
1.二聲部訓練。通過相對靜止的“和聲式二聲部”和相對流動的“復調式二聲部”練習,為進一步演唱多聲部作品奠定基礎。
2.三聲部訓練。三聲部的色彩相對于二聲部更加飽滿與充實,從流行音樂常見的音樂形態來看,以兩個聲部“和聲式”進行搭配一個復調聲部的結合形態較為多見,在訓練過程中可以著重以這方面入手。
3.四聲部訓練。傳統的混聲四部合唱主要以女高、男中、女中、男低四聲部組成,其和聲色彩充實飽滿,在節奏對位上也更加復雜。因此,四聲部訓練是整個合音訓練中非常重要的環節。流行合音的訓練中,可根據樂團“合音組”的具體情況制定聲部,訓練手段上也可采用不同音樂風格的四聲部練習,讓演唱者體驗豐富的節奏特征和音樂性格。
4.多聲部訓練。在當代阿卡貝拉作品中,人聲打擊和器樂化人聲旋律使合音呈現出多元化的和聲效果和超越四聲部的多聲部特征。應長期采用“小節化”訓練法來磨合樂團各個聲部,再逐漸融入多元化風格訓練,從而進一步發展多聲部演唱技巧。
(五)各聲部的控制與平衡訓練
要想控制號聲部的協調與平衡,除了需要“唱”,更重要的是“聽”。在這個過程中,不但要對聽音準進行訓練,同時也要對其他聲音進行訓練,特別是內聲部。在訓練中,可以采取演唱者交換聲部演唱的方法,讓每個演唱者都對其他聲部的節奏、音色以及音型有所熟悉。同時,還需要進行發聲訓練,從而提高不同聲部音色之間的和諧與協調。
達到這種和諧主要依靠于真假聲的自然轉換和直聲唱法的運用。真假聲混合練習可以采用超過一個八度的音階,或者是將主和弦分解為超過一個八度的練聲曲,分別運用連音、頓音等形式練習,讓團員跨越換聲點的障礙,在高低音區獲得統一的音色。而直聲唱法的特點在于演唱長音時不發出過大的顫音,因為顫音會在所唱音符或上或下形成小二度音程波動。這種波動容易造成音色、音準的差異,破壞聲部間的平衡。
三、阿卡貝拉作用與效果
(一)增強表演的觀賞性
阿卡貝拉合唱樂能夠起到增強表演觀賞性的效果。阿卡貝拉從錄音室發展到舞臺現場表演,其合唱組織形式具有豐富多彩的表演性,在舞臺上能夠呈現出造型豐富,形態多樣的表演方式,從而起到了增強舞臺表演觀賞性的效果。在舞臺表演上,梁靜茹曾經在臺北演唱會上與阿卡貝拉合唱組合共同演繹了一首《南海姑娘》,在這場表演中,阿卡貝拉合唱組合用其生動的口技以及豐富多樣的肢體語言,增強了舞臺觀賞性,為觀眾呈現出一場視聽盛宴,獲得熱烈的反響。
(二)突出音響的豐富性
阿卡貝拉能夠起到突出音響豐富性的作用與效果,作為一種無伴奏的合唱形式,阿卡貝拉能夠通過模仿人聲來表達出多聲部的音響效果,從而呈現出獨特的自然、豐富的音響效果。在阿卡貝拉作品中,各種樂器旋律的聲音都是可以通過阿卡貝拉人聲來模仿,包括自然現象、喇叭、動物叫聲以及大小提琴的聲音等等,這些不但起到了突出音響豐富性的作用與效果,還讓聽眾有了全新的聽覺體驗。
(三)體現節奏的多樣性
音樂作品中節奏和旋律是“骨骼”,阿卡貝拉運用于流行音樂中,它能夠豐富流行音樂作品的音樂性,擴展聽覺上的節奏,將流行作品中節奏多樣性和個性獨特性充分表達出來。比如布魯斯音樂中采用的“shuffle”節奏,通過阿卡貝拉這種無伴奏人聲合唱的方式演繹這種節奏,能夠將其靈活地展示出來,著重連音節奏和重點位移節奏。
四、結束語
在人類音樂歷史發展過程中,阿卡貝拉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一種古老的藝術形式。不僅能夠豐富音樂文化,同時還為人們提供隨著經濟全球一體化的發展,各國文化也在逐步融合,阿卡貝拉逐漸被世界各國的人們所了解喜愛,在世界各國得到發展,為世界各國的交流溝通搭建起心靈的橋梁。本文簡單分析了阿卡貝拉合唱的相關知識,希望能夠讓更多的人們對阿卡貝拉有所了解。
參考文獻:
[1]唐進.極致人聲——當代阿卡貝拉的常見技巧特征分析[J]. 北方音樂, 2013(11):15-16.
[2]張玲娜.尋找切入點敲開音樂門——B-Box、阿卡貝拉在初中合唱教學中的探究與實踐[J]. 中國音樂教育, 2013(11):21-25.
[3]顧宇飛,孫曉燁.阿卡貝拉與中國無伴奏合唱之異同[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 2017, 36(6):170-17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