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艾文
摘 要:本文基于中國英語學習者萬篇作文語料庫(TECCL),并以魯汶英語本族語作文語料庫(LOCKNESS)作為參照語料庫,從使用頻率,搭配及語用功能幾方面分析中國英語學習者與本族語者話語標記語I think的使用差異。結果表明中國英語學習者在使用頻率上明顯高于本族語者,搭配方面中國中學生最常使用的搭配‘I think+pron/n,‘ I think+小句的使用遠遠少于本族語者。這種情況可能是由學習者二語水平與母語負遷移的影響造成。此外中國中學生傾向于使用I think表示態度,這與本族語者有較大差異。這可能是因為中國中學生英語水平不夠高,缺乏大量正確地道地語言輸入。
關鍵詞:話語標記語;中國中學生;英語寫作;語料庫語言學;話語標記語
一、引言
話語標記語(discourse markers)是交際中十分常見的語言現象。眾學者賦予了其不同的名字如:語用聯系語(Van Dijk,1979),話語小品詞(Schourup,1985),話語標記語(schiffrin,1987)等,本研究將采用使用最廣泛的名稱話語標記語。Schiffrin (1987:31)認為話語標記語加強了語篇的連貫,是標記話語單元序列關系的獨立的語言成分。
語料庫的出現為進行大規模數據基礎上的實證研究提供了有效途徑。陳艷玲(2011)基于SWECLL1.0語料庫,研究了中國學習者I think的使用方面的現狀。結果表明中國學生和本族語學生一樣常常使用I think來緩和語氣,表示協商或肯定,實現話輪轉換等功能。
但是以前的研究有幾點遺憾,第一所研究的語料較陳舊;第二是以前的學者的研究對象多為大學生,而對于中學生的關注度不夠。在這一背景下,作者選取中國中學生英語作文語料庫,采用語料庫研究的方法探究中國中學生寫作中話語標記語I think的使用特征。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問題
本研究擬研究問題如下:
一是中國中學生與本族語者在話語標記語I think的使用頻率上有何差異?原因是什么?
二是中國中學生英語作文中話語標記語I think的搭配及所表達的語用功能有何特征?
(二)語料來源及研究工具
本文使用的數據庫來自于許家金教授開發的中國英語學習者萬篇作文語料庫(TECCL)和英語本族語者作文語料庫(LOCKNESS)。前者語料均為2011至2015年的英語作文。本研究取用其中中學生作文文本;并按比例隨機抽選500篇英語作文作為該研究的學習者語料庫,總形符數為76078,類符數為5796. 將其命名為TECCL500。LOCKNESS語料庫共288177詞。包含英美本族語學生作文。作者隨機在本族語語料庫LOCKNESS中抽114篇文章,其中形符數為77970,類符數為7554。并將其命名為LOCKNESS114。
本研究使用Antconc3.4.4以及chi-square calculator。其中Antconc3.4.4用于檢索話語標記語的使用頻率以及搭配特征,后者用于卡方檢驗。
(三)研究步驟
首先,使用Antconc3.4.4對話語標記語I think在TECCL500和LOCKNESS114中分別檢索,計算其出現的原始頻率;其次,運用chi-square calculator對以上結果進行卡方檢驗;再次,利用Antconc3.4.4中Clusters/N-Grams功能分析中國中學生I think的搭配情況。
三、研究結果及分析
(一)話語標記語I think在兩個語料庫中使用頻率及差異分析
相比于本族語學生作文,中國中學生更多地在作文中使用話語標記語I think,這也印證了馮恩玉(2015)關于中國英語學習者話語標記語的過度使用研究中的結論。話語標記語I think常用于口語語料中,但相比本族語使用者,其在中國中學生寫作中卻經常出現。造成這一情況一個原因可能是英語水平差異,中國中學生英語水平與本族語學生差距較大。他們往往詞匯量有限,難以用I propose這類搭配來豐富自己的語言。另外,中國中學生可能被善用交際策略這一理念誤導,文秋芳(2003)認為教學方法不同導致不同的學習效果。根據交際法的教學理念,學生在遇到難以表達的詞匯時,應用泛化的語言或手勢等交際策略使交流順利進行。對于語言水平相對較低的中學生而言,這尤為嚴重。為了探究話語標記語I think在兩個語料庫中出現的差異,本文使用卡方測驗。所得卡方值為47.7511,大于臨界值10.83,表明該值在顯著性水平0.001的情況下是有意義的。此時顯著性水平太小,sig值為0.000,小于0.05,說明兩個語料庫中I think的使用差異顯著。
(二)中國中學生話語標記語I think的搭配特征
本研究利用TECCL語料庫分析了I think的使用特征。所使用的研究工具為Antconc3.4.4。在搜索欄輸入I think, 再使用Clusters/N-Grams選項檢索出I think的搭配。再人工剔除110條信息中含有明顯語法錯誤的條目(I think should be reduced, I think eat is),語法正確的有效信息共105條。。作者根據I think的類連接搭配情況,對檢索出的索引行進行了歸類。用同樣的方法,作者運用Clusters/N-Grams工具,也對本族語LOCKNESS114語料庫進行了分類。
中國中學生和本族語學生在I think的搭配上存在差異,中國中學生最常將I think與代詞搭配,其次是名詞,其搭配更具多樣性;而本族語學生則最常使用”I think+ clause” 結構,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接關聯詞That開頭的從句。同時,中國中學生英語作文檢索行中高頻出現“I think +動詞原形” 這類語法錯誤,比如“I think have”, “I think should” 等。這是由于中國中學生英語水平不高,欠缺基礎知識而導致的。這與陳艷玲(2011)的研究結果一致。另外,在接一個單獨小句時,中國中學生往往省略that等關聯詞,比如“I think knowledge comes from practice”。而本族語學生則通常使用“that+小句”形式。這可能是由于母語句式的差異。中文中沒有關聯詞接小句的形式,因此中國中學生往往套用中文句式。這與師麗娟(2013)年中國學生表達觀點習慣使用“I think that” 的論述相反。endprint
中國中學生語料庫TECCL500中表示態度這一語用功能的條目出現次數最多,達65次,占總條目的一半以上。其次是表示推測的出現12次,占總條目11.4%。前者是后者的近六倍。而本族語語料庫雖然也多次出現表示建議,表示態度及表示推測, 各占43%, 23% 及13.3%。但相比中國中學生的使用情況,本族語學生各個語用功能使用相對均衡。
通過比對索引行,發現中國中學生的I think 使用不僅頻數多,而且句式多變。除了句首,I think 還多用于居中作插入成分表示強調(whatever I think)或推測(He is about 27, I think, and…)。中國中學生整體英文水平較本族語學生低,但已經有了使用話語標記語做插入語這一意識,常使用口語化的話語標記語I think做插入語,而本族語學生的插入成分常常是書面化的I suppose,I propose等。
四、結論
上述分析表明我國中學生與本族語學生在話語標記語I think 的使用上存在較大差異。中國中學生常常用口語色彩強烈的話語標記語I think表達自身觀點。在搭配方面,中國中學生常常使用“I think+代詞”。而本族語學生使用最多的是“I think+that/if從句”。中國中學生使用I think從句常常省略關聯詞that,這可能是由于英語水平以及母語的影響。在語用功能方面,中國中學生和本族語學生的使用存在差異,尤其在表達態度這一用法上存在較大差異。本族語學生的語料中不僅有表示推測,建議,緩和語氣及總結,并且還包含表達自身意愿的功能。由于本研究選取語料文體均為議論文,沒有對記敘文體進行探究,并且選取的語料庫大小受實際操作限制,由于出現次數太少,無法對其他各語用功能進行深入比較。這些方面值得今后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王立非,祝衛華.2005.中國學生英語口語中話語標記語的使用研究[J],外語研究,第3期.
[2]文秋芳,丁言仁,王文宇.2003,中國大學生英語書面語中的口語化傾向—高水平英語學習者語料對比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第4期.
[3]陳艷玲. 2011.從學習者語料中“I think”的搭配詞看其過度使用原因[J], 呂梁教育學院學報,第3期
[4]馮恩玉,譚艷珍.2015.中國英語學習者寫作中話語標記語的過度使用:以I think為例[J], 河北北方學院院報,第31期.
[5]趙曉臨,衛乃興.2010.中國大學生英語書面語中的態度立場表達[J],外語研究,第1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