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晨
摘 要:傳統儀式舞蹈是一種文化現象,是祭祀中巫術儀式和宗教儀式的重要載體。通過舞蹈的形式參與祭祀祈禱庇佑,達到驅鬼逐疫的目的,這類儀式人們統稱為儀式舞蹈。儀式的力量讓人類對鬼神的世界產生了崇拜和恐懼。儀式過程中人們往往會刻意的節制行為小心行事,把這種節制定義為儀式的禁忌。對于儀式舞蹈的禁忌一是為了保證儀式驅鬼逐疫的目的,二是為了增強儀式的神秘感。儀式舞蹈的禁忌無形中形成在人的主客觀意識中,并一直延續。
關鍵詞:傳統儀式;儀式舞蹈;儀式舞蹈禁忌
一、傳統儀式舞蹈
傳統儀式是人類歷史長河中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是特定的時空環境中的一種行為方式,是中國禮儀文化中祭祀活動的組成部分。與儀式相關,以信仰為基礎,寄托人們對神圣者的崇敬和懼怕的感情;由神職人員主持,具有規范性和完整性,用舞蹈手段溝通取悅神靈,這類舞蹈人們統稱為儀式舞蹈。傳統儀式舞蹈包括民間跳儺儀式舞蹈、薩滿儀式舞蹈、婚禮儀式舞蹈、喪葬儀式舞蹈等。
二、傳統儀式舞蹈禁忌的范圍
傳統儀式舞蹈的禁忌都源于生活中的吃穿住行言中,與生活緊密相關。
(一)土家族婚慶舞蹈的禁忌
同樣遵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土家族婚配相比漢族戀愛更自由,在土家族只要是未婚的男女都可通過參加節日儀式、對歌相知相愛,再向父母告知婚配,土家族的婚禮儀式較為繁瑣。
1.求肯
求肯即求親。男方禁止出面應由媒婆代替到女方家。忌空手,一定要帶禮物和酒肉,禮物是關鍵,若女方拒收了這禮就表示不同意這門親,收下便是同意。
2.定親
俗稱“取八字”訂婚期,凡是婚期所準備的一切物品都要以雙數計算,忌出現單數;結婚日子忌為單,日子一定要選在雙日。這些都是為了寓意新人能好事成雙、成雙成對。在土家族婚禮中更是忌數字“八”,即“倒八輩子霉”人們覺得不吉利。
3.結婚
婚前哭嫁是土家族婚禮的習俗。哭的兩眼紅腫,喉嚨沙啞是衡量的標準。為了不被人歧視和取笑,一般從懂事起就要開始學哭嫁。在出嫁前的一個星期或半個月(有的一個月)邀上幾個鄰近的閨蜜一邊幫忙針線一邊哭,哭的內容有“哭爹娘、哭兄嫂、哭姐妹或罵媒婆”等,哭嫁期間新娘忌出門。男方送來的聘禮要列好清單交于岳父,要用紅色紙,忌用白色和其他顏色。另外,排放好的聘禮,孕婦忌碰觸。
4.送親
新娘的婚服忌有口袋,以免會帶走家里的財運。腳穿粉紅稠鞋,忌著地走路,由家中兄弟背出閨房。出嫁時要哭拜父母、祖先和留下自己腳印后方可出嫁。送親的隊伍路途中忌遇其他婚嫁隊伍同行;忌遇送喪隊伍,這些都應主動繞開,避免晦氣。迎親隊舞途中忌走在新娘后面,路上要爭搶著走在前面,不然會被笑話成送親。送親隊伍人數忌為單數,要成雙。忌孕婦和已婚的婦女參加送親,送親的隊伍隨著鞭炮、嗩吶、鑼鼓的節奏跳著舞蹈,其動作簡單,主要以腳下和胯部擺動,扭秧歌、跳擺手舞為主。跳舞的一般是年輕單身男女,忌已婚婦女,新娘可跳也可不跳。
5.回門
出嫁后的三天新人“回門”女走前男走后,忌留宿,返程相反,忌回頭張望。
(二)喪葬儀式舞蹈中的禁忌
喪葬儀式舞蹈是喪葬儀式和祭祀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類儀式舞蹈主要流行于少數民族中,土家族、佤族、哈尼族、仡佬族、瑤族以及彝族等。以最具特色代表的土家族喪葬儀式舞蹈為例,跳喪舞又稱“跳喪鼓”“鬧喪堂”“跳稟”當地語言又叫“撒爾嗬”。這是一種用舞蹈的祭祀手段超度亡靈,幫助親人減輕悲痛,寄托家人對逝者的一份情和敬。在土家族只要有人去世必舉行跳喪舞。嚴謹的儀式、固定的曲牌和舞蹈韻味出土家族獨特的地方風格色彩。按土家族中喪葬儀式舞蹈的禁忌如下。
1.吊唁
喪事在土家族稱為“白喜事”,以歡暢熱鬧為主。土家族的吊唁忌哭,“歡歡喜喜辦喪事,高高興興送亡人”。土家族人認為死了是重生。凡是來吊唁的人都不能哭,故要高興的歌舞通宵為他祝福。
2.外出
凡有老人去世,族鄰們都不請自來,因為按族規矩凡家中辦喪事忌隨便外出他家,會帶來晦氣且不吉利。
3.諱語
人死后停尸期間忌說死字,老人說亡靈會聽見。忌家中有貓,傳說會詐尸。喪禮期間子女忌理發,發須受之于父母,以敬孝之,不在先輩亡故時拋之,則是不孝。
4.服飾
喪禮期間子女披麻戴孝,頭戴白巾,身穿孝衣。孝衣忌有扣子,忌顏色艷麗。逝者穿的壽衣件數忌為雙件,衣數為單;壽鞋忌黑白,要紅顏色。
5.跳喪
一方面通過跳喪超度亡靈有來世,另一方面祝福亡靈的新生。即興自編唱音樂內容圍繞歷史、農動、愛情、死者生平事跡,忌情緒悲傷,應舒展、高亢不悲。舞蹈動作忌軟弱無力,要夸張、陽剛、生動形象。動作以胯的擺動和膝蓋的顫動為動律反應勞動生活和愛情。跳喪儀式忌女性參加,均為男性,表演人數忌為單,以二或四、六的雙數人員參跳。
(三)傳統儀式舞蹈儺舞的禁忌
“儺”是上古時期原始宗教的產物,是歷史悠久且具有宗教性和藝術性的文化符號。儺舞俗稱“跳儺”,以儺面為中介戴面具跳的舞蹈,是沿襲古代驅鬼逐疫的“驅儺”儀式,有“中國古代民間舞蹈活化石”之稱。以江西南豐縣石郵村儺班為例,每年到正月是石郵村最隆重喧鬧的日子,儺班弟子戴上面具用一種原始的方式,向大地和山川祈福。
1.儺神廟的禁忌
儺神廟供奉儺神,存放儺面,是舉行儺儀的主要場地。儺神廟的禁忌有:忌隨便說話,不吉利,伯們說怕應驗要講“高話”(指吉祥、吉利的話);忌手指儺神像,這是對神的不敬,會惹怒神;忌亂動神廟里的東西,每樣東西都有它的棲息處,不能亂動;忌吃葷,大年初一早上靜身吃素到廟里給儺神拜早年;女子不得進入廟,尤其在正月初一到十五這段時間(除大年初一早上給儺神拜早年外)。總之,進出廟里要格小心外謹慎,注重言行舉止忌觸儺神廟的禁忌。endprint
2.儺班的禁忌
“儺班”的規矩多,儺班共八人,按進班的順序排位稱大伯、二伯等,以此類推。一是忌伯退出儺班,這是儺班定的規矩,不管你在哪里,只要節慶都要趕回儺班。二是忌吳氏姓參加儺班,失身份,吳氏家族是掌管石郵村儺班的“領頭人”。三是忌吃肉,伯們在東家“跳儺”結束,會應主家邀請要留下回神(“回神”這里指吃飯,忌說吃飯,稱回神)伯們說“這就是儺班的規矩”。
3.儺面的禁忌
“戴上面具是神,拿下面具是人”,儺面是儺文化的象征,是人與神溝通的媒介,是神的載體,是角色的裝扮。儺面禁忌,一是忌女子觸碰和佩戴儺面,古人認為女子陰氣重會使法力失效。二是忌隨意取出儺面,除節慶日子,取儺面要先凈身再舉行起儺儀式后方可取出。三是儺面具后面的頭巾忌除黃色以外其他顏色的頭巾,黃色是吉祥福瑞的象征。四是戴上面具忌講話,視為對神不敬。五是忌儺面具隨意擺放,每一個儺面都代表一位儺神,所以擺放的順序要按順序(開山、紙錢、雷公、儺公儺母、酒壺仔、跳凳子、雙伯郎和關公八支)擺放在箱內或掛在儺神太子神臺上。
4.儺服的禁忌
儺服顏色的禁忌,忌黑色、白色和暗色系,紅花衣衫配紅腰帶,繼承宋儺的“繡畫色衣”預兆大紅大紫、喜慶。
5.跳儺中的禁忌
石郵儺班儀式分起儺、跳儺、搜儺、圓儺四部分;正月初一到十五忌祭拜,跳儺忌節目顛倒順序;忌不在規定的場地跳儺,忌初十之前出村跳儺。初一至初十家中跳儺不通能出村,十一至十五才可到附近村落的各家。家中跳儺兼有拜年、吉慶、祛除不祥和清潔庭院驅鬼逐的意味。忌儺儀結束之前外出,為了得到儺神的庇佑都要等到儺儀結束后才會外出打工。
三、傳統儀式舞蹈禁忌產生的原因
(一)原始崇拜
由于知識的限制對宇宙的認識不夠,很多事物不能解說就產生了萬物有靈的鬼神說和圖騰崇拜。對災害無法做出反抗,祈禱神靈庇佑,因此禁忌最初來源于原始的崇拜。
(二)傳統社會中的男權主義
傳統社會由于知識受限加上社會盛行“巫風”,母系氏族后的父系氏族出現了男尊女卑,以及勞動農業生產男強女弱的體力加重男權在封建社會的地位。
(三)傳統社會的國家政策
因統治政策的需要,統治者穩固政權和國家依靠神權統治,商周時期巫被認命為大臣,神權為政權服務。
四、傳統儀式舞蹈禁忌的作用
傳統儀式舞蹈中的禁忌是人們在日常風俗習慣中形成的一種觀念。禁忌觀念的形成讓人類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避免或者抑制某些行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同時也是原始社會中為了約束行為和維護權威的唯一束縛和族與族中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更是中國社會用來規范家族、宗教、儀式、社會、政治以及法律等的源頭。
(一)儀式舞蹈禁忌的教化作用
禁忌過程是“危險和懲罰”,違反禁忌的懲罰必然會到來,這種懲罰會讓人們更加小心謹慎行事,起到教化要多行善事。
(二)儀式舞蹈禁忌的自我保護作用
禁忌在儀式存在之中造成一種更神秘的氣氛,為了達到保護自己和成功避開危險的目的,禁忌時刻提醒人們在儀式中接觸某些事物和行為時必須小心行事。同時,也為了確保儀式可能順利圓滿的結束。
(三)儀式舞蹈禁忌的社會整合功能
儀式舞蹈的禁忌是社會存在的必然要求,在儀式中體現著某種凝聚力,禁忌的行為、語言等對社會而言起著一種社會控制、社會整和的作用,有利于人們融洽相處。
(四)傳統儀式舞蹈禁忌的儀式保存作用
傳統儀式舞蹈的禁忌起到了保護作用,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不可違背的禁忌,傳統儀式才得以保留至今,對于這些民間的儀式,也正是因為它們有了自己的一套規矩和禁忌才得以保存至今。如石郵村儺班禁忌規定儺神廟里的儺面除正月初一,平時不得取下,儺面才得以保存的這樣完好。禁忌劃分人與神靈與祖先的界,既能起到保護儀式的神秘感又能抵御人們對儀式的行為。
參考文獻:
[1]任騁.民間圖騰禁忌[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
[2]柳獻忠.贛儺面具藝術研究[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3.
[3]詹鄞鑫.神靈與祭祀——中國傳統宗教綜論[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