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先軍
摘要 近年來,濮陽縣通過政府推動、市場引導、龍頭帶動、農民實施等措施,積極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探索實現農業標準化的途徑。本文總結了濮陽縣農業標準化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發展思路與對策,為其他地區農業標準化建設提供借鑒。
關鍵詞 農業標準化;成效;問題;對策;河南濮陽
中圖分類號 F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1-0261-01
1 濮陽縣農業標準化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1.1 農業標準體系初步建立
一是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技術標準。按照國家、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要求,落實產地環境保護標準,種植、養殖環境危害控制標準,污染防治標準及其 22項檢驗檢測標準。二是落實農產品品質技術標準。重點是優勢農產品、菜籃子產品的品質標準。包括產品標準、生產技術、檢驗方法、包裝儲運標準等逾10項。三是落實農業投入品技術標準。主要是肥料、農藥等投入品的成份、規格、包裝、標簽等產品標準,合理使用種子和種苗的質量、引種移植等逾20 項系列技術規范標準。
1.2 農業標準化基地建設初具規模
目前,濮陽縣建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17個,綠色食品基地3個,認證無公害農產品達15個,綠色食品3個,“三品”生產基地逾7.33萬hm2,年產無公害農產品逾72萬t,年產綠色食品1.5萬t。濮陽縣在無公害、綠色食品生產基地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相繼建立了家家宜米業有限公司無公害水稻、龍豐種子有限責任公司、五星種業、神農種業無公害優質小麥等5個省級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區,由省農業廳認定并頒發了牌子,示范區面積達到6.14萬hm2。
1.3 農業標準化監督管理不斷加強
一是強化農資市場管理。濮陽縣農業局每年都組織執法人員對縣城農資市場和鄉鎮農資經營戶進行檢查,禁止高毒、高殘留農藥在市場上銷售,對“三證”不全的農藥產品進行處理,凈化了濮陽縣農業投入品市場。二是加強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簡稱“三品”)管理。在“三品”生產基地實行生產記錄制度和產品質量承諾制度。濮陽縣農業局結合工作實際,征求“三品”獲證單位意見,設計制作出1套《三品一標基地生產記錄本》。記錄本包含肥料(農藥、種子)采購記錄表、肥料(農藥、種子)使用記錄表、田間作業記錄表等內容。農業局還與“三品”認證單位簽訂《農產品質量安全承諾書》,承諾書1式2份,認證單位1份,縣農業局存檔1份,承諾書上法人簽字、單位蓋章,以提高認證單位的質量意識。
1.4 通過產品質量檢測帶動農業標準化
目前,濮陽縣成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檢驗站,購置了氣相色譜儀、液相色譜儀、原子吸收儀、原子熒光光度計、紫外分光光度計、農藥殘留速測儀等農產品質量檢驗設備,安排專人負責農產品質量檢測工作,對合格產品準予上市銷售,不合格的產品依照《農產品質量安全法》進行處理,確保農產品質量,保障農產品消費安全。濮陽縣“三品一標”生產企業也注重產品質量檢測,加強對產品質量的日常檢驗,確保合格產品上市銷售。家家宜米業有限公司、訓達油脂有限公司、綠源有機蔬菜種植合作社等單位建立了自檢室,購置了質量檢測設備,對產品質量狀況進行檢驗。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的實施促進了農業標準化水平的提高,增強了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目前,濮陽縣面粉、花生油、蔬菜已打入全國逾30個大中城市。
2 存在的問題
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濮陽縣農業標準化建設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結合濮陽縣農業生產實際制訂的農產品生產地方標準偏少,尤其是缺乏地方性大棚蔬菜生產技術規程。二是對農業標準化的宣傳和指導力度不夠。三是農業標準化生產與市場銷售銜接不夠。濮陽縣實行農業標準化生產的無公害農產品大多在本地銷售,未形成創牌子、打市場、優質、優價的增效局面。四是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不夠完善,監測能力不足。五是經營規模小制約了農業標準化的發展。濮陽縣的土地基本上都是傳統的農戶,集約化規模化的大戶比較少。六是濮陽縣農業標準化建設的資金不足。
3 對策
3.1 納入目標考核,建立考核機制
今后,要把農業標準化生產納入縣政府和有關部門的責任目標考核體系,年底對全縣發展農業標準化生產工作進行1次全面的評比考核,對發展標準化生產突出的鄉、鎮,經營效益好、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經紀人和有突出貢獻的工作者進行表彰和獎勵[1]。
3.2 創新農業標準化推行模式
在農戶分散經營的現實條件下,政府應加大對農業標準化的資金扶持,推動標準的制定,做好標準的宣傳和培訓,監督標準的實施。龍頭企業要充分發揮帶動作用,將一家一戶的小生產組織起來。農民要積極學習農業標準化知識,改變傳統生產模式,實行標準化生產。以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基礎,實行產業集中、規模發展、品牌推進。以創品牌為目標,按照市場需求,通過抓試點、創亮點,以點帶面,全面推進濮陽縣農業標準化建設。要以農業企業為龍頭,大力發展產業協會、專業合作社,將農戶、企業、政府部門和其他社會力量組織起來,擴大生產規模,按照標準統一組織生產、加工、營銷,共創農產品品牌。比如實行龍頭帶動,推行標準化生產。通過“龍頭企業+農戶”“合作社+農戶”“協會+農戶”等形式,由龍頭企業實行統一供種、統一技術培訓、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田間管理、統一產品標準、統一產品銷售,整個生產采用統一的標準[2]。
3.3 狠抓體系建設
要根據市場需求,廣泛收集國內外標準化信息,按照“查漏補缺”的原則和構建產業標準體系的要求,制修訂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農業技術規程(規范)和管理規范,做到主導產業各個環節都有標準可依的要求,補充完善地方規范和企業標準,建立與市場對接的標準體系。一是狠抓地方標準的制修訂。以特色農產品為重點,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種養技術規程等地方標準的制修訂。圍繞小麥、水稻、蔬菜、花生等特色主導產業,制訂發布《濮陽縣無公害優質強筋小麥生產技術規程》《濮陽縣A級綠色稻米生產技術規程》《濮陽縣無公害辣椒生產技術規程》《濮陽縣綠色甜瓜生產技術規程》《濮陽縣綠色絲瓜生產技術規程》等逾20個地方性生產技術規程。二是大力推進“三品一標”基地建設。組織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簡稱“三品一標”)認證,推進品牌農業發展,促進農業標準化建設。
3.4 狠抓標準推廣
在抓好農業標準化宣傳培訓與推廣方面,農業部門要轉變工作思路,大力開展農業標準化技術宣傳培訓,將農業標準化的要求轉化為通俗易懂的技術資料,指導和督促農產品生產經營者按照標準組織生產,使廣大農民、農產品生產企業能看懂標準,會應用標準,了解農業標準化所發揮的作用,提高全社會農業標準化意識和生產經營者的素質。
3.5 狠抓監督管理
要充分發揮政府對農業標準化的引導作用,成立由政府領導為組長,農業、質監工商、財政等部門和鄉鎮政府主要負責人參與的農業標準化建設領導小組,動員全縣力量,集中資源,分工合作,全力推進農業標準化,形成“政府監管、企業自律、農民自覺”的農業標準化監督管理機制。
4 參考文獻
[1] 張光輝,李大勝.我國農業標準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經濟縱橫,2009(4):65-67.
[2] 景延秋,劉聰利,成應杰.我國農業標準化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江西農業學報,2009,21(1):176-177.
[3] 蘇國賢,張鴻喜.我國農業標準化發展的問題及對策[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2):125-127.
[4] 徐書卿.我國農業標準化發展的問題與對策[J].湖南農業科學,2013(9):135-13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