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亮
摘 要:交通量預測目前國內以“四階段”法為主要依據進行測算,四個階段分別為交通生成、交通分布、方式劃分、交通分配。交通生成取決于預測區域的人口數量、地域規模、經濟發展、用地性質等多個方面;交通分布主要是將各交通小區的交通發生和吸引總量根據一定的方法分攤到各交通小區之間;方式劃分要考慮區域對外運輸方式的影響,同時考慮交通小區之間通過公交、私家車等不同的出行方式,對幾種交通方式之間運輸比重進行重新調整;交通分配是將交通量分配到相應的道路網絡上。
關鍵詞:城市道路 交通量預測 四階段法
中圖分類號:U4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11(a)-0078-02
交通量預測是預測科學在交通分析上的具體應用,是確定道路工程規模和技術標準以及經濟評價的依據。交通量預測就是根據歷史、現狀和未來的社會和經濟發展以及交通量變化情況,推測道路在設計年限內交通量的增長和變化規律,預測得到設計壽命周期內的道路交通量。
目前交通量預測國內采用較多的方法是四階段法,即交通生成、方式劃分、交通分布、交通分配。
(1)交通生成。
交通生成是預測每個影響區未來對外交通發生量、吸引量。交通出現大小也就取決于影響區的人口數量、地域規模、經濟發展、工作崗位、各類用地規模、交通設施、車輛擁有等多個方面。通過研究社會經濟指標,采用線性回歸方法預測交通生成量。
(2)交通分布。
階段二是將各交通小區的交通發生和吸引總量,根據一定的方法分攤到各交通小區之間,也即生成交通OD表。
(3)方式劃分。
考慮到城市對外運輸方式不僅有公路、城市道路運輸方式,還有鐵路、水運等運輸方式,同時考慮個人是通過公交、私家車、地鐵等不同的出行方式,由此自然導致幾種交通方式之間運輸比重的重新調整。
(4)交通分配。
交通分配是將OD表中的交通量分配到相應的道路網絡上,也即為所有出行OD選擇從起點(O點)到終點(D點)的路線,本次預測用戶均衡分配法。
下面結合筆者做過的一個機場沿岸商務區的交通預測項目具體展開說明如何對于一個區域利用四階段方法進行交通量預測。
機場沿岸商務區金州灣國際機場的東南側,規劃用地東至北大河,南至沈海高速,西至公海大道,北至渤海灣,西北側與商務之城相鄰,規劃總用地約23.33km2。用地距體育中心約7km,距南關嶺哈大高鐵客運站約5km,距金州灣國際機場約4km,有良好的對外交通條件。
道路交通系統規劃以構建良好的區域交通網絡為重點,通過兩條規劃快速路連接機場與海港,高速與快速路分別在園區設置出口,與產業園聯通,方便物流配送及臨空產業的發展。規劃貫通區域交通性干道,加強空港產業區與新機場、商務區、大連中心城區、金州新區之間的聯系;規劃形成“四橫四縱”干路網體系,“四橫”自北向南分別為濱海路、渤海大道、土革路、南部規劃主干路;“四縱”自西向東分別為公海大道、渤海大道南段、灣港路、規劃五一路。通過沈海高速及鶴大高速連接基地與城市其他功能區。
1 預測年限
交通量預測年限與項目計劃通車年和項目使用末年相一致。
本次交通量預測以2014年(通車年)為基準年,預測年限分別為:
主干路:近期—2024年(通車后10年),遠期—2034年(通車后20年)。
次干路、支路:近期—2024年(通車后10年),遠期—2029年(通車后15年)。
2 預測過程
(1)交通分區。
根據交通工程基本理論,結合規劃區行政區劃、功能區劃、規劃道路網絡,特別是針對規劃區的土地利用規劃情況對規劃區進行交通區分。
(2)交通生成預測。
出行生成預測是對各個交通小區內的出行產生量和吸引量進行預測。
區域出行總人口:根據《大連空港新區及體育新城概念性總體規劃》(2011-2020),至2020年,整個大連新機場沿岸商務區人口規模達到90萬人,參照總規中的人口增長模型,2030年人口規模預計達140萬人,如按照區域面積平均分配,空港產業區規劃用地約23萬km2,約占大連新機場沿岸商務區用地的16.5%,則2030年空港產業區人口規模則可達23萬人,本次預測考慮其他不可確定因素,以人口規模25萬人計。
人均出行次數:綜合未來人口和出行預測,預計在2030年居民人均出行次數為2.0人次/日,流動人口出行次數稍低。
(1)交通小區出行產生量預測。
各小區的居民出行產生量與該小區的土地利用密切相關,根據預測居民人均出行次數和土地規劃布局分析,對居民出行吸引量影響最大的四類土地分別是居住用地、公共設施、工業用地和倉儲用地。在本次調查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參考國內外其他城市數據,可以推算出這四類土地的產生權重。再根據未來土地利用規劃,計算出各小區的居民出行吸引量。
(2)交通小區出行吸引量預測。
對于研究區域來說,吸引總量與發生總量是平衡的。各小區的居民出行吸引量與該小區的土地功能密切相關,根據國內外居民出行資料和規劃土地利用布局分析,對居民出行吸引量影響最大的四類土地分別是行政辦公用地、工業倉庫用地、教育科研用地和商業金融用地。
(3)出行分布預測。
出行分布是“四階段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居民出行分布是將預測的各小區出行發生量、吸引量轉化為未來各交通小區之間的出行交換量的過程,即要得出由出行生成模型所預測的各出行端交通量與區間出行交換量的關系問題。
(4)交通方式劃分預測。
考慮到隨著新縣城的發展和收入提高,居民購買小汽車的能力增強,可能采用小汽車或出租車方式將占有一定比重。
(5)交通量分配。
通過交通生成、分布以及交通方式劃分預測,可以得到2030年研究區域各交通小區機動車出行的產生、吸引量。
(6)交通量預測結果。
近期由于路網的“從無到有”,道路交通量增長較快;遠期由于土地利用趨于成熟,道路交通量將趨于穩定。
核心區路網交通量預測結果見表1。
參考文獻
[1] 邵春福.交通規劃原理[M].中國鐵道出版社,2004.
[2] 章玉.交通規劃模型:TransCAD的操作與應用[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3] 建設項目交通影響評價技術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S].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