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揚++龐軍
摘 要:旅游風景區受其地理環境、地質地貌的特殊性影響,使得雷電活動頻繁且防護難度大,而游客通常遍及旅游風景區各個露天場所,使得人員遭受直擊雷風險高且疏散難度大。文章通過闡述旅游風景區雷電危險性,分析旅游風景區雷電災害風險,對旅游風景區的雷電防護管理策略展開探討,旨在為旅游風景區雷電防護管理安全有序開展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關鍵詞:旅游風景區 雷電防護 管理
中圖分類號:P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11(a)-0131-02
伴隨社會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旅游業不斷朝大眾化、產業化方向發展,然而,旅游安全事件及突發事故同樣在逐年增多。旅游風景區受其地理環境、地質地貌的特殊性影響,使得雷電活動頻繁且防護難度大,而游客通常遍及旅游風景區各個露天場所,使得人員遭受直擊雷風險高且疏散難度大。由此可見,對旅游風景區的雷電防護管理開展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旅游風景區雷電危險性概述
現如今,旅游風景區已然轉變成人們節假日的首選之地。由于一些旅游風景區海拔較高,樹木茂盛,旅游旺季通常集中在4~10月,與雷電天氣時間相重合。旅游風景區還受到地理因素影響,相比于周圍地區有著更高的雷電活動頻數、強度。首先,旅游風景區地形對氣流抬升作用可促進雷云垂直發展,并且山峰對氣流的阻隔影響可促進冷暖云團相互間的結合,進而使得雷云局部電場不斷增強;其次,對于平原地區而言,雷云底部較低,一定程度提升雷云底部大氣靜電場強,而旅游風景區突陡的地形、地物會促使下墊面場強畸變,造成旅游風景區雷云對地表閃擊的頻率相較于平原地區要更多,進一步加大了雷電天氣造成的危害水平,提升了雷電的危險性[1]。
2 旅游風景區雷電災害風險
旅游風景區有著地域遼闊、地質地貌多變、地表泄流能力不足等特征,由此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其裝置雷電防護設備的難度,進而對旅游風景區雷電防護能力造成不利影響。結合近些年旅游風景區雷電安全事故統計數據顯示,旅游風景區雷電災害主要好發于觀景臺、纜車、古建筑等場所,同時,景區停車場、高空棧道等場所因地形空曠、無建筑物保護,同樣存在雷擊直擊風險[2]。
以某山地旅游景區為例,結合該景區各個區域特征、功能差異,將它們劃分成觀景臺、棧道、索道、景區建筑物以及景區停車場等評估對象。在旅游旺季,景區人員眾多,雷電災害會造成極大的人員生命安全風險,索道故障會造成公眾服務風險,而景區停車場遭受雷電襲擊,還會產生經濟財產風險。
各種評估對象因不同雷電損害源可能引發的雷電災害風險為:(1)觀景臺。雷電損害源:雷電直接擊中露天場所,受跨步電壓、觸碰電壓或旁側閃絡等影響,造成人身損害;雷電災害風險為:人員生命安全風險。(2)棧道。雷電損害源:雷電直接擊中露天人員,造成人身損害;雷電災害風險為:經濟財產風險。(3)索道。雷電損害源:雷電直接擊中纜車,造成物理損害,雷電直接擊中纜車及附近人員,造成人身損害,雷電直接擊中纜車電氣線路,造成服務異常;雷電災害風險為:人員生命安全風險和公眾服務風險。(4)景區建筑物。雷電損害源:雷電直接擊中景區建筑物,受跨步電壓、觸碰電壓等影響,造成人身損害;雷電直接擊中景區建筑物,受燃燒等影響,造成物理損害;雷電直接擊中相關服務設施,受跨步電壓、觸碰電壓等影響,造成人身損害;雷電集中入戶服務設施,造成物理損害。雷電災害風險為:人員生命安全風險。(5)景區停車場。雷電損害源:雷電直接擊中露天人員,造成人身損害;雷電直接擊中車輛,造成財產損害。雷電災害風險為:人員生命安全風險和經濟財產風險。
3 旅游風景區的雷電防護管理策略
受旅游風景區的特殊性、傳統防雷手段的局限性及游客防雷意識不足等因素影響,使得旅游風景區雷擊安全事故頻頻發生。全面旅游風景區在時代發展新形勢下,要緊隨社會發展腳步,不斷推進改革創新,在成功管理理念、先進科學技術支持下逐步強化旅游風景區的雷電防護管理,如何進一步促進旅游風景區雷電防護管理安全有序開展可以將下述管理策略作為切入點。
3.1 開展好防雷裝置安全性能檢測
開展好旅游風景區防雷裝置安全性能檢測,是雷電防護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與旅游風景區人員活動相關的場所、設施均應當開展防雷裝置安全性能常規檢測。另外,只要屬于旅游者活動區域,具備接閃功能的金屬構件均應當予以嚴格的防雷接地處理。對于無法滿足當前技術規范要求的防雷裝置,旅游風景區要予以及時更換。
3.2 建設臨時避雷場所,健全直擊雷防護措施及防跨步和觸碰電壓措施
以長江三峽某景區為例,景區停車場西側,屬于景區邊緣位置,該區域通常不會有人員靠近。因而,可考慮于該區域山上建設避雷塔,從而為山邊的景區停車場提供有效的直擊雷防護,同時,通過在避雷塔附近安裝防護欄,確保游客無法靠近避雷塔,進一步可將山下停車場用以緊急避雷場所。觀光車等候區可建設兩座獨立避雷塔,通過引入網格型接地體或者環形接地體,確保表面具備可靠的絕緣性能、排水性能,并在避雷塔附近安裝防護欄,防止游客靠近,進一步為停車場內人員上車避險提供安全保障。電瓶車等候區,提供給游客等候景區游覽車的張拉膜應當開展好防直擊雷及地面電位均衡處理,區域中一系列具備接閃功能的金屬構件,均應當予以嚴格的防雷接地處理,并確保它們隔離在游客安全距離以外[3]。
3.3 構建雷電預警及警報系統
大量研究實踐得出,單單憑借防雷工程技術,難以實現對雷電災害風險的全面控制。鑒于此,旅游風景區應當與當地氣象服務部門開展有效聯動,盡可能做到短期臨近的雷電預報,并構建完善應急機制,健全應急程序[4]。在雷電天氣禁止游客上山,借助廣播系統、短信、電話等手段第一告知景區工作人員,引導游客有序撤離,或進入臨時避雷場所躲避。除此之外,要定期組織景區人員進行防雷應急演練,通過實踐的方式使景區應急機制、程序得到進一步完善。提高對防雷常識的認知,是景區人員開展雷電防護管理的一大前提,務必要強化對景區人員、導游的防雷安全教育,增強其雷電防護管理能力。最后,依托旅游風景區中的廣播、電子屏等,加大對游客防雷安全知識的教育力度。對旅游風景區內防雷應急機制、程序等開展嚴格例行檢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促進旅游風景區雷電防護管理有序開展。
4 結語
總而言之,旅游風景區受其地理環境、地質地貌的特殊性影響,使得雷電活動頻繁且防護難度大,而游客通常遍及旅游風景區各個露天場所,使得人員遭受直擊雷風險高且疏散難度大。旅游風景區雷電防護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作,相關人員務必要不斷鉆研研究、總結經驗,清楚認識旅游風景區雷電危險性,全面分析旅游風景區雷電災害風險,結合旅游風景區實際情況,“開展好防雷裝置安全性能檢測”“建設臨時避雷場所,健全直擊雷防護措施及防跨步和觸碰電壓措施”“構建雷電預警及警報系統”等,積極促進旅游風景區雷電防護管理安全有序開展。
參考文獻
[1] 張華明,劉耀龍,逯曦,等.旅游景區雷電災害特征及防御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25(s2):280-283.
[2] 馮鶴,李小龍,張彥勇.白石山風景區雷電災害風險評估研究[J].氣象與環境科學,2014,37(1):114-118.
[3] 王金蓮,胡善風,劉安平,等.黃山風景區旅游氣象災害防御系統探析——以雷電監測預警系統為例[J].地理科學, 2014,34(1):60-66.
[4] 成勤,史雅靜,劉云鵬,等.自然風景區雷電災害風險評估方法研究[J].暴雨災害,2016,35(3):279-28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