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躍東++李臣學++宇振盛
摘 要:根據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特征,說明了創新人才培養的方向應該是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的特長教育培養模式,進而提出各高校應該建立創新人才的發現制度,構建合理的培養體系,因材施教,有層次、有類別地培養特長人才。在培養過程中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使培養的學生誠實守信,具有創新能力和責任心。
關鍵詞:創新人才 特長教育 制度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11(a)-0162-02
創新創業人才首先是全面發展的人才,他們能夠自由獨立的發展自己的個性,創新創業教育依據教育部文件精神,按照“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全程覆蓋、分層遞進”的發展思路,將創新創業教育與素質教育相結合、與專業人才培養相結合,實施創新創業課程由課堂教學為主轉向實踐體驗為主、創新創業項目由學術研究為主轉向科技應用為主、創新創業導師由校內教師為主轉向校內外專兼結合、創新創業平臺由分散配置轉向系統集成協同育人的“四個轉變”,提升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效性,形成“課堂教學—創新實踐—項目訓練—企業孵化”的系統化、遞進式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和“點、線、面”相結合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
1 因材施教,樹立特色英才培養理念
1.1 面上全覆蓋
根據專業特點,將“創新創業類”通識課程優化為“2+1+1”創新創業大作業,2學分主要以課程修讀方式獲得,“1+1”學分主要針對工科類學生,其中1學分為創新大作業、1學分為創業大作業。“大作業”成果不設固定形式,但注重成果的專業水平,可包括高水平論文、創業項目、授權專利、創業成果等。
1.2 線上大拓展
開設“創業管理”第二專業,通過修讀創業管理和創業技能課程,培養“專業+創業”的復合型人才。舉辦“創業訓練營”、“創業教練營”等活動,企業家導師全程參與項目實踐執行、商業模式打磨、團隊合作能力的指導,幫助創業學子完成從“紙上談兵”到“項目落地”的轉變,形成獨特的“創客帶創客”創業指導模式。
1.3 點上有突破
對有強烈創業志向及創業潛質的學生,開設創業實驗班,從大三開始單獨設立班級,單獨制定培養計劃;設置理論、實務、實訓、實踐四大創業課程模塊,其中70%的課程聘請企業家、創業教育專家授課,結合相關理論內容和企業家的實踐經驗,設計課程教學、指導學生創業項目,對學生的溝通力、執行力、意志力、心智和體能等方面進行培養。
2 建立創新人才發現制度
2.1 統籌謀劃,制定實施方案,規劃發展路徑
學校制定實施“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按照教育部要求制定創新創業教育8大主要任務,26項改革措施;并將創新創業教育作為主要任務列入學校“規劃”,制定“強化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打造創新創業教育升級版”的建設目標和相關實施細則文件,全面激發學生和教師參與創新創業教育教學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為實施創新創業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2.2 加強領導,健全組織機制,形成“雙創”教育合力
學校成立了以書記、校長為雙組長、分管教學、學生工作的副校長任副組長,教務處、學生處、團委等相關部門負責人組成的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領導小組,成立了分管校領導任院長的創業學院,充分整合學校、行業、區域、校友等多方創新創業資源,打造創新創業教育的指導、服務體系,打通從培養體系到創業孵化的創新創業教育全鏈條,形成了任務明確、齊抓共管的創新創業管理機制。
3 實行創業導師制,進行個案指導
(1)專業培養與能力提升并舉強化校內教師創新實踐能力。高校要組建課程教授、創業導師、創投導師三支隊伍。全校教師參與指導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和學科競賽;作為青年教師晉升副教授的必要條件,每年有計劃安排教師到生產、科研第一線踐習。
(2)校企合作建設校外創業導師隊伍。高校聘請杰出創業校友和產業界精英,建立了相對穩定的校外創客聯盟導師團,同時,長期聘任來自行業企業的企業家擔任創業導師,由企業家導師授課。
(3)導師和學生之間應該構建起一種富有探究精神的學習機制。導師應積極創造各種條件,引導學生有計劃有步驟地接觸科研活動。學生在導師指導下學會探索研究,而不再是信息的簡單接受者。構建一種基于探究的學習機制,才能切實保證每一位被指導者都有機會參與到導師課題之中,從而培養其科研精神和創新能力。
4 三區聯動,打造環創新創業街區
(1)與大學校區聯動,促進創新創業資源融合。學校與區內高校共同成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聯盟”,打造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資源融合平臺,推進區內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合作與交流,為片內高校的優秀學生選修其他學校開設的跨校輔修專業,推進校際雙創教育資源共享,培養復合型人才。定期組織國內外知名高校參與的創新創業教育論壇,共同研討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方法和育人機制。
(2)與科技園區聯動,加速創新創業成果孵化。學校應推進與國家大學科技園等創業園區聯動,依靠園區“苗圃-孵化器-加速器”遞進式的創業孵化體系給大學生提供創業支持,反哺助推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與科技園聯合打造微生態環境2.0,以互聯網+產業主體+眾創空間為主要形態,打造產業領域創新創業生態圈,為大學生創業者提供真正意義上的創業物理空間、網絡媒介、資源對接。以個性化、創新性實驗活動,將知識創新與科技創業人才的培養融為一體,加速大學生創新創業成果的孵化進程。
(3)與城市社區聯動,提升創新創業服務水平。學校發揮傳統學科與新興學科優勢,將學校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科研資源與城市街道社區資源有機結合,聯合建設社區街道大學生創業家園,委派具有豐富孵化服務經驗的管理人員為創業項目提供個性化的輔導、建立《企業成長檔案》、提供零房租等優惠政策和多元化的創業服務,為大學生和社區創業人員從創業輔導、工商注冊、運營指導、金融服務等全方位提供服務。
5 結語
通過富有成效的創新文化和創新制度的建設,真正使創新人才得到長足的發展,有用武之地而無后顧之憂,有苦練“內功”的動力而無應付“內耗”的壓力,有專心謀事的成就感而無分心謀人的疲備。通過教育改革和文化革新,確保創新人才苗子在素質教育中成長、在自由爭鳴中成長、在競爭協作中成長、在潛心探索中成長,為創新型國家建設培養造就大批科技特長人才。
參考文獻
[1] 王海芳,楊新元.麻省理工學院對我國理工科院校的發展啟示[J].科技信息,2007(4):17-18.
[2] 李臣學,李丹,劉和勇.關注成效大學生創新的CDIO教育模式[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