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晗
摘 要:基層領導干部存在著法治承擔能力較弱、法律知識學習主觀性不強、法治能力不足、法律意識有所欠缺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黨校應該發揮作用,將法律意識培養、法律知識學習與警示教育相結合,以提升基層領導干部的法治素養。
關鍵詞:基層干部;法治素養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提高全民族的法律素養”,這是法治政府建設的本質需要,也對各級領導干部提出了更高的法治要求。特別是基層領導干部,直接與人民群眾打交道,必須提升法治素養。黨校作為干部培訓的主渠道,必須發揮好作用。
一、基層領導干部法治素養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法治承擔能力弱
基層領導干部依法辦事堅定性較弱,受干擾性較強。越是基層的領導干部遇到的壓力就越大,受到的人情干擾就越多。一方面是由于基層法治氛圍還不夠濃厚,請托辦事的“人治”思想在基層還很普遍,無論是領導干部還是普通百姓都存在著熱情辦事的思想。另一方面,法治文化還沒有形成,民眾心中“法治”成本高于“人治”成本。越細微、越常見的日常行政越容易面臨“權”與“情”的博弈。
(二)學習主動性差
不少基層領導干部認為法律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學科,自己的工作與法律關系不大,自身對法律學習的需求不高。因此,將法律知識學習視為額外的負擔,缺乏學習熱情和主動性。對于法治理念學習是課堂上聽著熱鬧,課堂下轉頭就忘;對于法治考試也是能抄就抄,考過就忘。不要說對《憲法》、《行政訴訟法》、《行政復議法》等行政基礎性法律沒有系統學習過,就是與自己職能職責和本行業本部門實際工作聯系緊密的法律法規都不熟悉,法律知識儲備嚴重不足。
(三)法治能力不足
知識是素質的基礎,領導干部法律知識的多寡決定著其有無成熟的法律心理和觀念,對法和法律現象有無正確的看法和評價,同時也是能否依法辦事的重要條件。由于缺乏法律知識基礎,基層領導干部在依法行政過程中法治能力不足。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執法不公、違規執法的情況時有發生,政府行為得不到規范,致使政府的公信力遭到破壞,使公權力遭遇公信力危機。同時,由于法治能力不足,當遇到一些突發事件、群體事件的時候就容易出現違法違規行為,造成不良的社會后果。
二、發揮黨校思想教育優勢,提升領導干部法治素養
(一)集中培訓與交流匯報相結合,培養法治思維能力
法律思維能力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許多法治意識、規則觀念甚至需要從小學習和培養。因此,對領導干部的法治培訓需要較長時間和不定期的進行。而黨校培訓由于是定期調訓和集中專題培訓,這種培訓方式較之于基層領導干部平時自學和網絡學習而言效果更為明顯。所以,基層黨校應該抓住定期中期培訓機會,在培訓時間內加大法治培訓力度,將法治教育與黨性教育結合、黨風廉政教育結合,增加法治課程,逐步漸次培訓基層領導干部的法治思維能力。
其次,黨校培訓期間要開展主題交流匯報活動,創設法治氛圍。不拘泥于匯報形式,即可采取分組討論形式,也可采用演講形式,還可以采用辯論的方式。引導和鍛煉基層領導干部用法律思維去處理法律問題。
(二)法律意識教育與法律法規學習相結合,提升法治能力
不斷增強各級領導干部的法律意識是法治建設的關鍵,而扎實的部門法知識是提升依法行政能力的基礎。所以基層黨校需要將具體法律法規的學習與法律意識的培養都納入主體班教學中。上級黨校組織專題法治培訓的時候,都是抽調公檢法司等單位的領導干部進行培訓,其他基層領導干部往往沒有機會學習具體法律法規。但是隨著普法的逐步深入,領導干部的法律意識逐步開始形成,而有意識而無常識、無知識的問題卻尖銳了起來。這就造成許多基層領導依法行政的能力只停留在意識層面,缺乏實際的操作性,同時也造成了基層領導干部不重視法律法規學習的后果。因此,基層黨校應該在相應層級的主體班培訓中選擇性的加入《行政法》、《行政訴訟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許可法》、《行政處罰法》、《國家賠償法》等相關內容。
除此之外,還應將《經濟法》、《商法》、《公司法》、《知識產權法》、《國際公法》、《國際商法》、《國際經濟法》等涉及相關建設領域的法律法規納入教學范圍,讓我們的領導干部能夠學習到經濟發展所必需的法律知識。更進一步,開設世界貿易組織WTO法律規則、一帶一路法治建設等課程,開拓世界眼光,讓符合時代需求的課程進入課堂,讓基層領導干部既有法律意識也有法律常識,既有法治理念也有法治能力。
(三)法律課程與警示課程結合,樹立法治權威
德國法學家耶林說:“執行法律的人如果變成扼殺法律的人,正如醫生扼殺病人,監護人絞殺監護人,乃是天下第一罪惡 。”執法者如果率先違法,破壞法律權威,那么法律如何能得到世人尊重。而對違法者苛以嚴正的處罰將能重塑法律的威信,這是在用違法結果來警惕違法行為。實踐證明,破壞法律的成本越重,越難讓人承擔,人們作出違法行為的可能性就越低。但是人們往往只能看見眼前的利益,只愿預見冒險違法帶來的可期利益,而看不到違法的風險。針對領導干部進行警示教育就是將違法的后果赤裸裸的展示于人前,逼迫教育對象正視違法違紀后果,提出告誡,以免重蹈覆轍。
黨校的法治教育應該與警示教育緊密銜接,以達到最好的警示效果,樹立法治權威。警示教育本來就是黨校培訓體系中的重要一環,只是以往多把警示教育限定在黨風廉政建設的領域。其實,無論是法治教育、黨風廉政建設或者警示教育都是相通的,如果結合得當將能發揮成倍效果。首先,法治教育內容要緊扣警示教育內容,將行為模式和法律后果銜接。在黨校法治教育課程講授中,法律規定能怎么做,不能怎么做往往很直觀,因為這些內容閱讀學習法條就能明晰,但違法后果在課堂上的傳授往往不如警示教育這么震撼。而一些警示教育又存在“站一站、看一看”,有震撼力但是針對性不夠強的問題,很多領導干部看了不往心里去,不往自身想。所以,可以嘗試在法治課程中添加警示教育涉及的犯罪行為和案例,增強教育的貼近性。其次,把握教育時機,將有關法律課程安排在警示教育課程的前一堂;警示教育結束后緊接著安排學員討論,以“依法行政”為主題,針對兩節課的內容進行討論,深化教育效果。
2014年十八屆四中全會首次專題討論依法治國的問題,并且全面依法治國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可見中央看到了依法治國的重要性,也高度重視依法治國。黨校作為干部培訓的主渠道、主戰場必須加強基層領導干部法治意識、法治能力的培訓,發揮思想教育陣地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姚建宗.法治的生態環境[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351.
[2]楊亞佳.調查:領導干部法律素質及法治預期 [N].北京日報,2008.07.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