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克雄
摘 要:近年來,隨著新農村事業的快速發展,新農村文化建設也愈來愈受到關注。在新農村文化當中,和諧文化是重要構成元素之一,是具有特色社會主義性質的先進文化,也是與新農村社會、經濟、政治協調發展的一種新型文化形態。基于此,本文以政和縣鳳頭村為例,對新農村和諧文化建設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關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新農村;和諧文化;政治
一、新農村和諧文化內涵
新農村和諧文化是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在農村地區的具體表現。它不僅繼承了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而且涵蓋了豐富的和諧信念與時代內涵。通過創建新農村和諧文化,有利于在農村地區形成一種和諧氛圍。新農村和諧文化當中的“和諧”主要包括兩種意義,即農村文化體系與社會、經濟、政治等相關要素的和諧以及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各要素之間的和諧[1]。新農村和諧文化是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重要延伸,它也具備了一定特征:(1)新農村和諧文化具有典型的大眾性及鄉土性。與城市和諧文化相比,新農村和諧文化具備了濃厚的鄉土氣息。同時,新農村文化深深扎根于基層群眾當中,是受廣大農村群眾認可、肯定的文化形式。(2)新農村和諧文化承載了先進性特點。新農村和諧文化與馬克思主義是相容的,也是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的,它是傳統優秀農村文化與外來優秀文明成果的有機融合[2],在推動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二、加強新農村和諧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在新農村事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需要以和諧文化建設作為基奠,促進各項工作開展。首先,加強新農村和諧文化建設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落實科學發展觀就是要以農民為本,實現農村文化、經濟、社會、政治協調發展,從而促進農民全面發展。在這個過程當中,新農村和諧文化具有引導性功能,不僅能夠滿足農民文化訴求,還能豐富農民群眾視野,使其不斷吸收新的知識。同時,新農村和諧文化能夠為廣大農民群眾樹立道德標尺,有利于其形成和諧的價值取向及思想理念。借助文化效應,能夠促使農村社會穩定、健康發展,創造出一片和諧繁榮的景象[3]。其次,新農村和諧文化建設是促進農村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途徑。我國大多數農村地區由于歷史因素形成的城鄉二次元結構影響,在物質生產及文化建設方面與城市均存在著一定差距。特別是在一些貧困地區,農民生活條件艱苦,生存環境較差,封建迷信氣息濃重,文化生活十分單調。甚至部分農民由于精神信仰缺失,往往會因為一些不必要的矛盾而產生沖突,這對于農村和諧社會建設顯然是不利的[4]。通過加強文化建設,能夠逐漸改善部分農村地區長期存在的陳規陋習。新農村和諧文能夠充實農民的思想,避免其出現精神空虛。文化水平的提升能夠推動局部經濟及社會發展,讓廣大農民群眾獲得巨大的精神力量。
三、新農村和諧文化建設現狀分析
鳳頭村位于政和縣西北部是政和縣東平鎮的一個行政村,又是閩北著名的革命老區基點村之一。距東平鎮2.5公里。下轄鳳頭、頭坑、半嶺、黨上等四個村民組。山地面積19820畝,耕地面積1860畝,全村共436戶,總人口1636人。一直以來,鳳頭村民風淳樸,資源豐富,但經濟發展滯后。事實上鳳頭村不僅資源豐富,而且是著名的革命老區,這里有曾任閩浙贛游擊縱隊司令、后任福州市副市長陳貴芳故居,陳家一門七烈士的陵園,政和縣第一黨支部舊址;這里還有豐富多彩的古民居群落。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為發展新農村文化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要帶動鳳頭村經濟、文化建設,就要不斷完善鳳頭村基礎建設,改善民生,改善村容村貌。例如,鳳頭村飲水工程于2011年底完工。如今,這項工程不僅解決了全村1636人的飲用水安全問題,還被評為“省級人居飲水示范工程”。村容村貌也在同步發生著變化,遍布全村的垃圾處理系統也建立起來了,這一年,鳳頭村洗去蓬垢,初露仙顏。同時,省殘聯將鳳頭村“自強專業合作社”列入全省5個試驗點之一的“福樂家園”種養基地,并給予了25萬元的資金扶持。將這筆資金作為殘疾人社員的股金注入合作社,擴大了竹蓀、蓮子、養魚、有機果蔬等特色種養項目。如今,合作社的殘疾人已經連續兩年從合作社里實現了分紅,變“輸血”為“造血”功能。
在各項基礎設施到位后,鳳頭村經濟發展以及新農村和諧文化建設就有了基礎。在我村積極爭取下,上級資金不斷注入,投入78萬元,完成村部到政和第一支部舊址的千米道路硬化和500米長的牛嶺頭三條巷道的水泥硬化;投入52萬元,完成生態茶園機耕(觀光)道硬化改造;投入59萬元,建成326米的楠木林護坡,建成村民文化廣場,讓村民在一天的幸苦勞作之后有了休閑娛樂的去處,并建成三座衛生公廁其中兩座與旅游設施配套的仿古風格的衛生公廁,解決了村民和往來游客“入廁難”的問題;投入21萬元,新建計生服務樓、黨建活動室、圖書閱覽室及老年人活動中心以及夜景工程;投入70萬元,新建12個烤煙房,讓煙農降低成本提高收益,修機耕道,修水渠,改造低產農田,煙稻聯種,林木套種,村民增收渠道不斷拓寬;投入60多萬,將陳貴芳故居、中共政和第一支部舊址、七烈士陵園等4處重點革命遺址和紀念設施修葺一新,使革命遺址得以保存,革命精神得以弘揚。為促進鳳頭村進一步發展,“自強農業專業合作社”逐步擴大魚塘面積。其中位于楠木林下方的兩個大型“人工湖垂釣基地”已建成,湖邊村民開辦的仿古休閑山莊,露天音樂KTV廣場掩映林間,來客出入,生意興旺,這里儼然成為了鳳頭村新的旅游景點。經過這幾年的建設,鳳頭村已經煥然一新,每年鳳頭村都能夠吸引大批省內外前來參觀紅色革命景點的游客。
在鳳頭村這幾年發展的過程中,始終堅持著農村經濟與文化發展相互促進戰略。經濟發展改善了鳳頭村村民的物質生活;文化發展讓鳳頭村村民精神飽滿,兩者相輔相成,讓鳳頭村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新農村。同時,鳳頭村充分利用紅色旅游資源,打造出了獨有的農村紅色文化生態旅游,為鳳頭村和諧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助力。
四、促進新農村和諧文化建設的有效策略endprint
從鳳頭村發展建設的先進事例當中可以看出新農村和諧文化建設對于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當然,新農村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不可懈怠,需要持之以恒。
(一)將新農村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融合起來
經濟是新農村和諧文化建設的基礎,一旦離開了經濟支持,文化建設不過是“空中樓閣”。因此,在新農村和諧文化建設過程中,要重視經濟發展,將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充分融合起來。首先,要充分落實惠農政策。切實落實國家減免農業稅,發放種糧、農機補貼等政策,減免農村的各項稅費,降低生產成本。實施城市反哺農村工程,出臺地方性惠農方案,為農民生產活動緩解壓力,促進區域農業經濟發展。通過優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提供有利條件[5]。其次,持續優化農村產業布局。很多農村地區都具備了天然的資源,這些資源是建立特色農業園區的基礎。因此,要加強農業資源開發,在農村村落打造特色產業基地,借助農業產業帶動整個村落經濟發展,不斷改善農民生活水平。另外,要優化農業體制。通過發揮農村致富帶頭人作用,以合作社、股份制等方式對區域農業生產進行統一規劃,逐漸形成規模化農業種植區,并增加農業產品附加值。
(二)加強農村文化引領
首先,要重視鄉(鎮)、村級黨組織建設,不斷強化基層黨組織號召力。基層黨組織相關工作開展過程中,要扎根基層,聯系群眾。基層黨員干部要樹立“執政為民”的思想,并發揮帶頭作用,以親民和諧的工作作風和自己的模范行為感召和帶動農民群眾,把積極影響轉化為農民的內在自覺,不斷提升農民群眾的思想道德水平[6]。其次,要做好群眾溝通疏導工作。在相關工作開展過程中,堅持指導思想和主導價值的主體性,充分尊重文化多元化的事實。適時針對干部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開展經常性的形勢政策教育。另外,要弘揚和諧精神。通過加強相關宣傳工作,宣揚先進人物及農村發展事跡,讓農民群眾感受到家鄉的變化與進步,形成一種和諧氛圍。
(三)積極發展農村文化事業及產業
新農村和諧文化建設期間,要肯定文化事業及文化產業的導向作用。通過培育農村文化市場,加強文化產業平臺建設,推使農村文化事業達到新的高度。把打造品牌文化和繁榮農村文化結合起來,積極培育和完善農村文化市場,不斷擴大地方特色文化的集聚和輻射效應。例如,民俗文化資源、紅色旅游資源等都是發展農村文化事業及產業的良好資源基礎。通過對這些資源進行深度開發,充分彰顯其價值,將其逐漸拓展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另外,要加強農村文化市場管制,對于部分低俗文化現象要集中整治,給予重點打擊,確保農村文化市場和諧、健康發展。
五、結語
農村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相輔相成,不可分離,兩者具有相互促進作用。因此,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要做到“文化、經濟兩手抓”。新農村文化建設始終要扎根基層,其價值才能得到發揮。在這個過程中,基層黨組織要聯系群眾,黨群共同努力,共創新農村和諧文化環境。
參考文獻:
[1]韓美群.當代新農村和諧文化建設的體制障礙與創新芻議[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1):70-73.
[2]王金勇.社會主義新農村鄉村和諧文化建設的實踐與思考——以農村基層黨組織為視角[J]. 企業導報,2011(02):36-37.
[3]雷宇.農村和諧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技與企業,2013(18):260.
[4]方飛,吳漢華,張藝琦.論和諧文化傳播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作用——以安徽省安慶市岳西縣響腸鎮金山村為例[J].思想戰線,2013,39(S1):187-190.
[5]翟坤周.和諧文化:我國新農村建設的一個新視角[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02):35-37.
[6]蔡有清,李彥虎.民族地區新農村和諧文化建設決策機制研究——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為視角[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2,14(06):143-14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