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肖
摘 要:近幾年來,未來教育在中國紛紛“入土”,為中國教育學理論體系注入了新鮮血液。本文簡單介紹了中國教育學本土化的基本情況,并且就中國教育學本土化方法論重建展開討論,旨在實現中國教育學本土化研究的方法論重建。
關鍵詞:中國教育學;本土化;方法論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的教育學校對比較封閉,同社會其他方面的發展一樣,中國教育學受到西方發達國家教育學的強烈沖擊,趕超西方的情結貫穿到我國的教育學研究的進程中,隨即全球化的文化浪潮不斷涌起,我國的教育研究者不斷地為西方外來教育學“降落”中國做準備……30多年來,西方的教育學就是在如此繁榮的中國領土上完成“著陸”。
一、中國教育學本土化概述
1、本土化途徑
西方教育學在中國著陸的途徑,比較常見的就是通過翻譯或者是文學介紹,也就是通過編譯等將西方教育學引進中國。還有一種就是通過類比研究,通過對中西方教育學的異同點進行比較,為本土化做好充分的準備。
2、本土化的內容
第一,理論的本土化,主要表現為在中國教育中,有許多西方外來名詞或者是西方術語,不管是過去的歷史還是現在,各種帶有西方代表性的文化思潮都可以在我國現有的教育理論體系中找到,例如實用主義、后現代主義以及建構主義等。第二,教育革新的本土化。從文化大革命之后,我國的教育體制、教育目標以及教育內容等方面都在進行不斷的自我革新,早在不久之前,國家的素質教育又進行了新一輪的改革。但是有相關研究學者認為我國當前所推行的新課程改革是來自于蘭德變革動因模式。第三,研究傳統的本土化。首先表現為學術傳統的本土化,中國研究學者一直所向往的都是西方學術獨立傳統,但學術傳統的改變,其背后的意義并不純粹,已經超出了學術領域。其次,學科傳統。國際方面在進行學科設置時,是以最終的研究對象以及所涉及到的研究領域為范圍,設置人文以及社會科學兩個方面的學習方向,這與當前中國教育學不同,在中國只有學派之分。最后,研究習慣的本土化。我國的學術研究通常以教學問題展開討論,課程理論研究是在西方文化思潮引入之后才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方式。
二、中國教育學本土化方法論重建策略
簡單的復制粘貼,缺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論研究是當前中國教育學本土化否存在的一個最為關鍵的問題,有人提出,近30年來,我國學術界的教育研究主要是對他人的研究比較多,而對于雙方之間的聯系及其自身的研究比較少,由此,要結合時代發展重新構建中國教育學本土化方法論。
1、明確本土化的研究重點
首先,基于本土的視角出發,也就是說我們在借鑒西方教育學時,要從解決中國問題的角度出發。如果忽略了中國教育自身所存在的問題,那么說借鑒來的西方教育學毫無意義,甚至會起到反作用。只有加強對自身的研究,將自己作為主體來自主的選擇西方教育學中符合自身教育發展的文化。由此充分調動中國教育學的主動性,變被動為主動,變單向輸入為雙方互相輸出
其次,深入本土屬性。也就是說基于中國教育學當前所存在的教育現象、教育問題及其發生背景等,分析其存在以及產生的原因和條件,找到其賴以生存的現實原因。本著對雙方本土性的研究,清晰西方教育學在中國著陸的目的以及發展方向。
最后,具體本土化研究。對于西方教育學與世界教育學對中國教育學的存在意義進行具體化的研究,對于中國教育學而言,西方教育學能否代表世界教育學在中國“入土”,這個問題目前仍然是有待論證的。
2、本土化的形式
西方教育學與中國教育學所存在的問題以及文化發展的相關背景都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其本土化的形式也是不一樣的。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問題的本土化。對同一個問題,其在本土化之后的具體表現不同。教育理論知識以及教學觀念等是可以進行借鑒的,但教育問題是不能進行對外輸出的,把別人的問題當做自己的問題來分析是毫無意義的。就拿“理論與實踐”的相互關系來說,理論聯系實踐的相互關系不是中國所特有的,但其存在由中國教育學中,就有著本土性的因子,其問題表現方式也存在著中國本土特性。
第二,理論的本土化。將理論的關鍵問題之存在進行轉化,使其符合中國教育學的本質特征。
第三,研究方法的本土化。將人類社會作為研究對象的方法并不能完全適應于中國教育學的研究發展,任何關系到人類個體行為的研究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和個體差異性,其受到研究對象以及研究條件的制約,即便是當下所謂的科學也無法逃脫。西方國家在進行教育學研究時所使用的調查問卷等都不能直接搬到中國教育學的研究過程中。
第四,教育學自身形態的本土化。就當前的學科建設來看,教育學在中國一開始就不是本土生長的,西方的教育體系從始至終就沒有給中國教育思想留出余地,其拒絕帶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思想進入自身的理論知識體系。因此,中國教育在保持自身所特有的教育形態的基礎讓,要么實現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情況,要么就要結合中國教育實際與西方教育理論人為的建立必然的聯系,兩者相比,后者雖然艱辛,但是其是有利于建設屬于中國特色的教育理論體系。
三、總結
經過30多年的苦心經營,在我國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國際教育學基地,向國際展示教育學前途的一片光明,在描繪中國教育發展藍圖的過程中,我們雖然做了很多建設工作,但其是不完整的。在新的教育發展環境下,我們要重拾文化建設的最初需求以及最終目的,理性認識中國教育學發展的實際價值以及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張忠華,貢勛.教育學“中國化”、“本土化”和“中國特色”的價值取向辨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5,9(06):46-53.
[2]李陽杰.“重省”中國教育學“中國性”危機[J].中國教育學刊,2016,(01):5-8.
[3]鄭黃鑫.中國教育學的本土化問題[J].好家長,2016,(17):4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