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企業管理能力對企業整體競爭力和企業既定發展目標的順利實現至關重要,本文通過分析企業管理中常見的五種問題,探討了增強企業管理能力的方法和途徑,以期對當下企業管理能力的強化提供新的思考和啟示。
關鍵詞 企業 管理 方法
一、引言
管理無處不在,涉及企業生產經營的每一個環節,涵蓋企業日常運行的方方面面。大到企業的戰略方針,小到一項課題,甚至一臺設備都需要有人管理,并且需要配置必要的資源。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實現組織的目標,對于企業而言,就是創造財富和利潤,通過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等活動,圍繞著企業目標這個核心,影響企業內部人、財、物之間的相互關系,使其有機地結合起來,為實現企業的目標而服務。由此可見,企業管理能力的強弱直接決定著企業整體競爭力的大小和企業既定發展目標能否順利實現。因此,增強企業管理能力至關重要。
二、企業管理的常見問題
(一)管理中的盲目性
盲目性在本質上就是指目標不明確的問題。企業中有的部門、單位和員工,整天忙忙碌碌,卻不知在忙什么,也不知為什么而忙,工作和管理存在較大的盲目性。如果沒有目標,再忙也沒有意義。從現實情況看,大部分企業的發展目標是明確的,關鍵在于執行層如何解讀、如何落實,在落實中克服和解決管理盲目性的問題,在解決管理盲目性問題的過程中落實企業的發展目標。
(二)管理中的無效性
很多企業在年初制定目標時滿懷信心,但在年底總結的時候,有的目標卻沒有實現,除了客觀因素外,很多是因為管理無實效。管理無效,具體表現就是管理者沒有履行好管理職責,或者是管而不理造成的。長期以來,有些管理者把重點放在“管”,側重于指揮、發號令,沒有實現由“管”到“理”的提升。
(三)管理中的不到位
不到位,實際上就是不作為或者懶作為,是執行力和執行能力的問題,甚至是態度和責任心的問題。如果是中層管理人員,執行力不強,就肯定會形成“中梗阻”;如果是一般管理人員,執行力不強,就會成為團隊的“短板”,使團隊的整體合力和效率大打折扣。
(四)管理中的不全面
不全面是指在企業管理上還存在漏洞和缺失。有些工作沒有一個可量化、可衡量的標準,有些工作即使有標準,也存在不科學、不合理、不接地氣的情況。不全面是管理中最普遍存在的問題,企業運行的每項工作中都可能存在,需要拿出“把小事做細、把細事做透”的精神去認真對待、加以完善。
(五)管理中的不系統
不系統是指在企業管理上還存在壁壘,沒有實現全過程管理。企業管理中的很多工作,中間涉及多個環節,跨越多個部門,當流程運轉至部門間存在接口的環節,如果職責不明、標準不清,就會出現壁壘,流程就會停滯,工作效率和質量必然會大打折扣。
三、增強企業管理能力的方法
(一)樹立“融創發展”管理理念
“融創”即融合、創新,在融合方面,充分發揮質量體系的基礎管理平臺作用,運用過程方法,厘清業務流程間的相互作用和接口關系,加強對業務流程的調整及整合力度,實現業務流程的無縫對接和閉環管理,有效解決企業運行中存在的職責不清、流程不順、標準不一、信息不暢等問題。在創新方面,把創新作為增強企業管理能力的核心和靈魂,敢于打破陳規陋習,掙脫舊有的思想束縛,緊緊圍繞行業發展的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運用精益思維、方法和工具,大力實施管理改善和管理創新,不斷積累新的經驗、輸出新的理念,形成新工作方法、工作機制和工作模式。
(二)保持“開放、包容、歸零”的管理心態
以開放的視野,跳出區域、行業看企業,通過廣泛開展對標學習,汲取行業內外先進單位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技術,同時,運用標桿管理法,以尋標、對標“比學”找差距,以達標、奪標“趕超”上臺階,最終促使某一項工作成為某一領域的先進,達到創標的目標;以包容的胸懷,鼓勵廣大干部職工在管理創新過程中大膽探索、大膽實踐,并允許在措施落實中試錯甚至失敗;以歸零的姿態,放下已取得的成績和榮譽,打破固有的思維方式,摒棄固有的觀念束縛,站在新起點上,謀劃新發展,實現新目標。
(三)營造“自我、自覺、自發”管理環境
堅持以人為本,把關注員工、尊重員工、激勵員工、滿足員工需求作為推動企業管理的著力點和落腳點,為員工打通職業成長通道,搭建起干事創業的平臺,真正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幫助員工實現職業理想,實現企業和員工的共同成長。借助各類管理創新平臺,為員工搭建更多施展個人才華、實現個人價值的舞臺,讓員工真正融入企業,成為企業發展的動力和活力。建立健全各類創新成果的獎懲、評價機制,鼓勵員工在面對企業發展難題和改革瓶頸時,敢于實踐、勇于創新。
(四)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
培養員工的“企業家精神”,學習優秀企業家身上愛國敬業、遵紀守法、艱苦奮斗的本色,創新發展、專注質量、追求卓越的品質,履行責任、敢于擔當、服務社會的情懷,并轉化成每一名員工的思想自覺和行為習慣,引導員工以更大的決心、更大的勇氣參與改革和創新;借助“結果倒逼流程節點”管理的持續推進,積極營造“全員抓管理、人人都是管理者”的良好氛圍,促使員工立足本職,把自己的崗位工作當事業來做,把自己的部門(單位)當企業來運作,每一名員工都成為企業家和管理者,通過若干個“小企業”的高效運轉,帶動“大企業”整體管理水平的提升。
四、增強企業管理能力的途徑
(一)明確發展方向
第一個階段是“抓短板、求突破”,針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選好題、選準題,抓好流程建設,確保實現過程和崗位的全覆蓋;抓好分類分層對標和企業標準化體系落地,用科技創新、精益課題研究和成果轉化,補齊企業發展差距和短板,破解制約工作的關鍵瓶頸。第二個階段是“上水平、爭一流”,通過努力打造一流的基礎管理、一流的創新機制、一流的創新平臺、一流的管理和創新團隊,促使市局(公司)管理基礎更加堅實,管理特色更加鮮明,管理優勢更加突出,管理效益更加顯著,推動企業管理從“優秀”向“卓越”邁進,構建獨具特色的管理模式。endprint
(二)夯實管理根基
對企業質量體系文件架構進行系統策劃,對企業現行的流程和文件進行現狀分析,明確增加點、廢止點和修訂點;堅持“職責落實到標準、標準體現到流程、流程滲透到崗位”的思路,在流程中增加對“關鍵控制點”和“關鍵銜接點”的管控,強化執行監督,打破職能壁壘,實現流程的全價值鏈管理;堅持“以我為主、全員參與、寫我應做、做我所寫”的原則,發動全員編寫本崗位主控流程,識別本崗位相關流程,并制作流程圖卡,進一步規范員工執行行為,確保流程順暢運行。
(三)釋放管理效益
強化思維創新,把思維創新作為一切創新的先導,鼓勵干部職工立足崗位職責,勇于打破常規進行創新,激發員工參與創新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形成“人人思變求變”的濃厚氛圍。強化管理創新,將精益課題攻關和QC小組活動作為管理創新的有力抓手,從聚焦行業熱點難點、深入挖掘管理短板、精準把握顧客需求等多個方面入手,充分利用精益管理的方法、工具、手段,大力實施管理創新,持續推動企業提質增效。
(四)激發管理活力
健全績效考核機制,強化考核督辦保障機制,圍繞企業重點工作部署,研究制定相應考核標準,對方案執行的效率和效果實行全過程跟蹤督辦;健全創新激勵機制,圍繞氛圍營造、機制建設、課題帶動、成果轉化四個方面,進一步豐富創新激勵的形式和內容,建立“冠名激勵”機制,將優秀的創新成果以員工姓名予以冠名,讓員工獲得榮譽感、成就感,實現由“要我創新”向“我要創新”轉變;健全人才培養機制,將每名員工歷年來在創新管理上取得的成績和榮譽記錄在案,為開展評先樹優、崗位晉升等工作提供重要參考,定期開展內部培訓、實時收集疑難問題、集中研討創新思路、分組開展課題攻關,在促進工作提質增效的同時,實現創新思維和創新技能的“傳、幫、帶”;健全轉化應用機制,開展創新成果“回頭看”活動,對前期產生的所有創新成果的轉化應用情況進行現場驗證,杜絕“為創新而創新”的情況;健全對標管理機制,本著精簡高效的原則,聚焦生產經營關鍵環節和主要矛盾,以指令性課題的形式,督導各層級將落后指標轉化為研究課題,以課題攻關帶動指標持續優化。
(作者單位為山東青島煙草有限公司)
[作者簡介:王永利(1972—),山東即墨人,工程碩士,研究方向:企業管理,經濟管理。]
參考文獻
[1] 馬鈞.中外最新管理模式全集[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2] 詹姆斯P .沃麥克(美),丹尼爾T .瓊斯(英).精益思想[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
[3] 郭俊偉.企業管理能力建設方法論[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2).
[4] 蘇麥青,王鋒.對提高國有企業管理創新能力的思考[J].現代經濟信息,2013(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