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明
摘 要:黨的十九大科學闡述和系統總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并將其正式命名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青年不僅是中華民族文化事業的接班人,更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因此,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學習,是青年學生的義務,更是高等院校的責任。基于此,本文欲從教學建設、文化建設、陣地建設三個維度進行理論探索和創新,力求得出改善青年學生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現狀的相關措施,以此提高青年學生理論學習的熱情。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創新;教學;陣地;文化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新時期開創的,也是建立在我們黨長期奮斗基礎上的。它是由我黨幾代中央領導集體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竭盡全力探索取得的。”[1]因此,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密切關注青年學生的思想觀念和理想特點,研究探索改善青年學生理論學習的方法和途徑,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加強教學建設: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育的主要渠道
課堂教學是青年學生接受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教育的關鍵渠道和主要陣地,也是培育高校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的有效平臺和有機手段。高校肩負著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感召當代學生的光榮使命,也承擔著培養頭腦活躍、思維敏捷、愛黨愛國人才的重要職責。新時期,我們應該按照十九大的有關要求,密切關注國內國外的政治形勢和發展變化。根據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新特點,因材施教、私人訂制,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
(一)更新教學觀念
列寧曾經在《怎么辦?》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灌輸”理論[2]:“工人本來也不可能有社會民主主義的意識,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各國的歷史都證明:工人階級單靠自己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聯主義的意識”。在以往思政課教學過程中,高校教師授課時往往過分強調傳播、灌輸,沒有發揮青年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也忽略了互動在課堂教學中的積極意義。而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青年學生思想活動中的多元性、獨立性、自主性、差異性、創新性顯著增強。這種“灌輸”教學模式所產生的效果只能如陸浩同志所指出的那樣“一是意識的持續強化,二是意識的持續淡化,三是形成逆反,四是無效灌輸”。為此,思政課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應淡化理論說教、單向傳播、簡單灌輸的成分,增強理解信任、雙向反饋、文化認同,引導大學生自覺做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思想內化為自己的政治素質。
(二)改進教學方式
教學規律是貫穿于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必然存在、客觀穩定的聯系。斯卡特金把教學規律性分為在教學過程本質上固有的客觀規律性和有賴于教師活動而表現出來的主體能動性兩種。思政課教學不僅要遵循客觀科學的教育規律,同時也應施行創造設計的教學藝術。與教學規律不同,教學藝術更聚焦于師生心靈碰撞的過程和情感交流的表露。新時代的教學藝術應根據青年學生思想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取向表現出的新特點,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育的重要內容,突出教學的藝術性,深化主題的感染性,增強理論的說服性。通過案例式討論、網絡式教學、主題式演講、課題立項、論文撰寫、角色扮演等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增強教學觀念的科學性、理論性、趣味性,激發青年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三)關注教學隊伍
思想政治課理論教師隊伍作為高校教學隊伍的有機組成部分,擔負著在青年學生間傳播、介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光榮使命和重要責任。為此,高校應樹立全員育人意識,定期組織思政教師集體學習黨的基本理論、基本經驗和基本要求,提高授課人員的政治理論素養和心理情感認同。同時建立思想政治教學監察機制[3],“要強化和落實領導責任,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牢牢掌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通過加強領導、嚴格準入、強化培訓、完善考核、激勵機制等手段來提高教師隊伍的思想素質,增強理論教育的說服力量,使其更好地服務于建設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事業。
二、重視陣地建設: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育的傳承載體
葛蘭西認為,西方國家與東方國家的社會結構和權力機制不同。為此資本主義社會要想取得文化領導權,必須采取與其市民社會形態相同的陣地戰策略。陣地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作戰形式,指的是防御者依托由塹壕和筑壘組成的防御陣地對侵略者進行縱深反攻。21世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育也可以采取與葛蘭西陣地戰類似的文化傳播和理論學習方式,來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影響力和認知度。新時代條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傳播的首要陣地和重要載體主要有三種,分別為:課堂陣地、組織陣地、活動陣地。
(一)聚焦課堂陣地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青年學生系統吸收、接受、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第一課堂和主要陣地[4]。“黨的十九大要求全黨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一思想和行動,增強學習貫徹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過程,體現到黨的建設各方面。”為此,在思政課堂上,我們應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的教學理論模式與專業知識學習相結合,幫助文科類學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大眾化的科學觀,幫助理工類學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時代化的人文觀,積極改進理論教育、構建和諧課堂。
(二)強化組織陣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教育傳播不僅需要聚焦課堂陣地,同時也需強化組織陣地。新時代條件下,組織陣地建設需要以黨團組織、學生組織和社團組織為依托。現代系統科學認為任何事物都是以系統的方式存在的,所謂系統就是指由一定數量的、相互聯系的要素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在這里組織陣地的功能類似于系統,而黨團、學生、社團這三個組織部分發揮的則是要素的功能。為此,我們應聯系實際情況,以不同方式、手段、媒介發揮黨團、學生、社團這三個要素載體的積極作用。同時根據不同社團的目標規則、人員規模、結構層次、工作方式、運行機制等特點,引導它們發揮其在學生主體中的優勢,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學習的宣傳、教育活動提供支撐力量和組織引導。endprint
(三)發展活動陣地
實踐活動教育是大學教育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它與理論學習教育一道構成青年學生教育的主要渠道和環節。高校宣傳職能部門要積極配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門,引導、鼓勵、支持學生根據自身專業特點、結合學科課程要求申報各類創新創業訓練課題項目。教學管理部門應使學術科研競賽活動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育活動有機結合,在青年學生間開展一系列高水平、高質量、高品位的校園文化活動。與此同時,學校也應表彰和鼓勵活動開展過程中涌現出來的先進人物、先進事跡,切實讓廣大青年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領悟、學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內涵,實現“活動育人”的目的。
三、創新文化建設:縈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育的傳播環境
文化環境又稱“文化內環境”,指文化行為主體在文化交流、文化學習的過程中所處的外在背景和理論環境。文化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育的重要渠道。正像馬克思在批判費爾巴哈以及從前的一切舊唯物主義所說[5]:“有一種唯物主義學說,認為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因而認為改變了的人是另一種環境和改變了的教育的產物。這種學說忘記了:環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所以,環境和人是相互影響的,二者不可分離。為此,我們要不斷改善青年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學習的接受現狀,使青年學生持續受到良好環境的熏陶和感染。一言以蔽之,提高大學生理論學習的整體接受效果,需要社會各界力量的共同努力,任重而道遠。
(一)推進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指以建筑設施為載體,以青年學生為主體,集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為一體的新型文化。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物質文化,它能滿足學生的娛樂活動和飲食休閑。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精神文化,它能體現學生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在高校推進中國特色主義理論體系教育大眾化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注重把理論學習和實踐活動結合起來,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比如:主題征文、專家講壇、學術沙龍;舉辦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例如:社會調研、生產實踐、參觀訪問。在開展文化活動和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聚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理論素養和社會實踐素養,為青年學生提供一個展現自我意義、實現自身價值的平臺。
(二)創建傳播文化
傳播學是研究人類如何運用數字符號進行社會信息傳遞的學科,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作為一種傳播理論觀點和道德準則的社會實踐活動,具有與一般傳播活動相同的構成機制和基本特點。將傳播學領域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科研領域不僅是傳播學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也是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學的必然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講授的過程中,我們應密切關注學生的預存立場、重視滿足學生的需求動機、分析研究學生的個性特征,應用傳播學的議程設置理論,對思政教學課程設置進行定位整合和細化分析。力求使廣大青年學生主體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理論熱情、共同信仰,不斷增強其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三)規范網絡文化
伴隨網絡運營理念的發展,以互聯網為主要代表的新興媒體憑借其多元性、及時性、共享性、開放性改變了信息共享和交流的傳播方式,也改變了青年學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但與此同時,網絡世界的虛擬性、隱蔽性、自由性、任意性也給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帶來了威脅和挑戰。為此,高校必須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同時借助各種網絡信息傳播媒介,積極開展生動活潑的網絡教育活動,建設融思想性、服務性、趣味性、知識性于一體的思政教育網站。運用技術、法律、行政手段加強對校園網的管理,密切關注網絡動態。建立完善監督檢查機制,遏制有害信息的傳播散布,營造良好的網絡輿論環境,打造時代特色文化模式。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2]列寧.列寧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人民日報.全國高校黨的建設工作會議召開 劉延東、劉奇葆出席[N].人民日報,2013-12-25.
[4]《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關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N].人民日報,2017-10-25.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