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渝
摘 要:面對青少年戀愛現象日益普遍的現狀,本文根據班杜拉的模仿學習理論、克萊頓奧爾德弗的ERG需求理論,探析了“早戀”與“青春期戀愛”兩個概念的區別,分析青春期戀愛的積極、消極影響,同時提出家庭、學校、學生三方的對應措施,以求達到更新觀念、助力青少年發展的目的,同時呼吁大眾關注青少年心理狀態。
關鍵詞:青春期戀愛;中學生;戀愛影響;應對措施
一、背景
自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影視娛樂作品的引導和觀念的開放,青春期戀愛漸趨普遍化、公開化、低齡化。據《2015年中國人婚戀狀況調查報告》(下稱《報告》)顯示,被調查對象中有51.09%的人在18歲(含18歲)前產生了初戀,而90后及95后的初次戀愛時間則分別提前到了15.18歲和12.67歲。《報告》還顯示,被調查對象中,初次性行為年齡集中在18歲到23歲,95后則更早,平均在17.71歲。因此,青春期戀愛日益引發社會的關注。
在中國升學壓力較大的情況下,青春期戀愛輕則分散中學生的注意力、降低學習專注度,重則導致青少年走上犯罪之路,嚴重影響了青少年的前途和未來。所以學校、老師、家長在一般情況下對青春期早戀的態度是打壓、說教。而中學生處于身心發展尚未成熟、易產生逆反心理的階段,因此,可能導致青春期戀愛問題復雜化。因而研究青春期戀愛的影響以引導青少年妥善處理青春期戀愛,指導家長、老師恰當地引導青少年在當前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
二、研究設計
(一)概念界定
1.青春期戀愛
青春期戀愛,又稱“早戀”。“早戀”是一個本土概念。
從中外對比的角度看,西方強調個性、尊重人權,社會尊重青少年戀愛的權利,甚至是性權力。西方國家對青少年戀愛擔心的是萬一發生性關系,應如何避免懷孕,這不同于中國避免青少年戀愛的觀念。
從古今對比的角度看,在奴隸社會時,為繁衍生息,人們在條件具備后就自行產生異性交往和性行為。到了封建社會,父母包辦婚姻,男女之間缺乏戀愛條件。清末到20世紀60年代,提倡“早得兒子早得福”。以上三個階段均不存在“早戀”一說。
但從20世紀60年代后,大學生戀愛成為不珍惜受教育機會、沒有理想的表現,中學生戀愛更是被視作超前行為。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后,大學生戀愛逐漸被公眾接受,但中學生戀愛依舊被視作是一個需要預防和制止的問題。在這個階段中,“早戀”的概念逐漸生成。
不僅如此,早戀這個概念本身也存在缺陷。
從《婚姻法》中男性年滿22周歲、女性滿20周歲可以辦結婚手續這一點出發,認為在此之前的屬于早戀。但實際上,戀愛必須在結婚之前,但如果不允許戀愛,則又會導致不戀而婚的尷尬境地。
此外,“18周歲以后青少年性發育成熟,所以18周歲之后的戀愛沒有問題”這一看法也存在。但是性發育成熟在個體之間存在差異,無法一概而論。
再者,從高考畢業到升上大學之間僅有幾個月的時間差,不意味著青少年會在這幾個月以內獲得心智上突飛猛進式的成熟。
所以,本文不認同“早戀”這一概念,采用“青春期戀愛”。
本文將“青春期戀愛”定義為11歲至18歲之間青少年建立戀愛關系、單戀或失戀。
2.青春期
世界衛生組織將青春期定為11到19歲。
《辭海》將青春期定義為從童年過渡到青年的階段,是12~16歲。
本文選擇世界衛生組織所定義的“青春期”,即11到18歲作為青春期的年齡界限,大致由初中和高中學生組成。
(二)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本文立足青春期戀愛日漸普遍的現狀,采取問卷調查法和文獻綜述法,隨機抽取廣東省佛山市四所中學各150名學生作為研究樣本進行紙質自編問卷調查,并在網絡上發布針對各類對象的網絡調查問卷。通過整理并分析調查數據,結合文獻內容,分析青春期戀愛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依據此提出具體方案,以引導中學生正確面對青春期戀愛,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措施,以引導正處于戀愛狀態的青少年,從而使他們健康成長、少走彎路。
2.研究方法
第一,文獻綜述法。通過中國知網查閱有關青春期戀愛的相關資料,認真閱讀并進行分析整理,同時了解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為論文寫作做準備。
第二,問卷調查法。針對青春期戀愛較普遍的現象,自編網絡問卷,并利用微信朋友圈進行轉發以收集數據,從而獲得青少年以及部分家長對于青春期戀愛的看法和態度,獲得真實可靠的信息。
第三,訪談法。首先是在不違背受訪者意愿的情況下采訪曾經戀愛或正在戀愛的中學生,從戀愛主體出發,以獲得第一手資料。其次是向學校心理老師咨詢有關青春期戀愛的影響,以獲得較專業的知識。
三、青春期戀愛的現狀描述
(一)青春期戀愛當前特點
1.普遍化
目前,青春期戀愛呈現普遍化的特點。根據筆者自制的調查問卷的結果顯示(如表1與圖1所示),在初高中生群體當中,戀愛現象已經較為常見。即使未曾建立過戀愛關系,也有單戀的情況出現。
2.輿論寬容性
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當下,青春期戀愛已經不像十幾年前被人視作“禁忌”了,同學之間出現戀愛的現象,也不再被視作稀奇少見之事,大部分學生對班級中戀愛的同學保持旁觀、尊重的態度,甚至會產生羨慕之情,連部分教師也默認這種現象的存在。
同時在社會上,近年來各類青春文學、歌曲、影視作品更是直接宣揚中學時期的青少年戀愛,這實際上是默許,甚至鼓勵了青春期戀愛,讓青少年覺得中學時期的戀愛是稀松平常的事,使得青少年對青春期的愛情產生憧憬向往之感。
總之,社會上多方都表現出對青春期戀愛的寬容。endprint
3.不穩定性
據羅琦的《淺談中學生早戀產生的原因和危害》可知,通過專家對大中學生的調查,有戀愛史的學生當中,42.9%的人在接受調查時已經中斷戀愛關系,有30.2%的人表面雖然依舊維持戀愛關系,但心中明白分手是遲早的事。分班、升學、畢業、工作調動,都容易使感情破裂。
青少年的戀愛大多具有不確定性和浪漫性。首先,許多青春期戀愛始于對方的外貌,因新鮮感的消失或是另外更加吸引人的外表的出現而結束。其次,伴隨著畢業季的到來,交往時間變短,感情沖淡,分手也隨之而來。所以,青春期的戀愛也具有成功率低、持續時間短的特點。
4.盲目性
中學生的戀愛行為,大多本質上只是模糊的好感或是傾慕。許多中學生在發現自己對某個異性產生好感之后,并不明確自己應當怎樣正確處理。而交往中的中學生雖然也有追求與戀愛對象美好未來的模糊念頭,但也大都沒有仔細考慮過婚姻和家庭、責任與義務,甚至沒有考慮過畢業后應當如何繼續保持和戀愛對象的關系,并未將對方置于自己人生的藍圖之中。另一方面,因為目前學校教育在性教育方面的空白與缺失,所以青少年接受的性知識大多數都不是通過正常的學校教育渠道獲得的,因此,所獲得的知識更讓青少年覺得神秘新奇。而在自己不成熟的戀愛中,大多數青少年都是模仿成人,呈現出目的模糊和幼稚化的特點。
四、青春期戀愛影響
(一)積極影響
青春期戀愛對學生造成的影響如圖2所示。
1.情感補償
青少年將戀愛對象視作心理寄托和依靠,向對方傾訴自己的煩惱,分享生活中的喜悅,得到了對方充分的關注與重視。按照克萊頓·奧爾德弗的ERG需求理論,人的需求有三類,即生存需要(E)、關系需要(R)、成長需要(G)。尤其是在家庭中缺少父母關愛的青少年,此項需求更為明顯。在青春期這一身心迅速發展的時刻,青少年的關系需要更為迫切,而通過建立戀愛關系,得到了戀愛對象的信任支持,從而在情感上得到了滿足與補償,宣泄了情感,有利于心理保持健康狀態。
2.異性交往能力培養
青少年建立戀愛關系,本身建立在與異性交往的基礎之上。根據李先鋒在《中學生早戀現象透視》中的看法,青春期戀愛可以被視作一種對進入成熟青年期正式戀愛的無意識的準備,在與戀愛對象交往的過程之中,青少年培養了自己和異性交往的能力,體會到成人戀愛中的心理,習得與異性交往的方法和技巧
3.相互促進
部分青少年在戀愛之后,能夠具有足夠的自控力,與戀愛對象分別確立各自的奮斗目標,并相互鼓勵,達到共同進步、相互促進的結果。筆者自制的調查問卷顯示,有71.13%的受訪者認為青春期戀愛催人奮進,愿意與戀愛對象一同進步。
(二)消極影響
1.帶來情緒波動
戀愛中的青少年的喜怒哀樂常常以戀愛對象為中心,其情緒會受到戀愛對象的影響。同時,因為青少年態度的不穩定和情感的不成熟,戀愛雙方不免會產生矛盾摩擦,這種矛盾常常使青少年陷入郁郁寡歡的情緒之中,增添了本不會有的煩惱,降低了學習專注度,更有甚者,可能導致心理疾病產生。
影響更加惡劣的是單戀和失戀。經過訪談和問卷調查發現,正處于戀愛狀態的青少年的心理處于滿足、幸福的“平衡”狀態,心理狀態與一般學生相近,所謂的危害在他們身上表現得并不明顯。但是單戀中的青少年,雖然沒有建立戀愛關系,但是卻關注著戀愛對象的一舉一動,情感受到對方的牽動。這種狀態表面看似“波瀾不驚”,實則是精力上嚴重的“隱形內耗”。因此,就出現了一些中學生雖然沒有談戀愛,但學習成績卻下滑的情況。
而失戀的危害與影響更加明顯。許多成年人尚且無法妥善處理早戀,何況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失戀的痛苦常使青少年精神恍惚、情緒低落,大部分青少年都要花費很長時間才能走出失戀的陰影,嚴重的甚至可能導致青少年心中產生陰影,患上抑郁癥,甚至自殺。
2.成績下降
在中學階段,青少年大多面臨著中考或高考的壓力,學習任務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并要求保持極高的專注度,學習十分緊張。而戀愛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生理和心理過程,消耗中學生許多精力。處于戀愛狀態的青少年常常忽略自己當前的學習任務,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在自己的戀愛對象上,學習時間相對減少。
同時,對異性的追求與盲目的戀愛也容易使青少年忘記自己當前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讓他們在青春期這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疏忽了對人生目標理想的追求。
3.可能導致性過失
隨著性器官的發育和第二性征的出現,青少年逐漸產生“性興趣”和性需求,但因為現階段無法自我克制和化解,也無法得到滿足,因而常產生“性饑渴”。這一階段被美國心理學家斯坦利·霍爾稱作“風暴期”。但是,處于戀愛狀態的青少年與自己的戀愛對象可以長時間相處或有身體接觸,具有滿足性沖動的條件,一旦他們沒有控制住情感和性沖動,就很有可能發生婚前性行為,甚至未婚先孕。一旦懷孕,女性要承擔的不僅是人工流產對身體帶來的傷害,還有內心的羞愧與自卑感,對父母的愧疚感與社會道德壓力。同樣,男方也會害怕、后悔、自責,對女方懷有愧疚感。這種心理負擔達到一定程度,甚至可能導致青少年自殺。就算不是如此,這種經歷也會給他們未來的生活籠罩上一層陰影,其危害不言而喻。
青春期戀愛帶來的影響極其復雜。盡管青春期戀愛在本質上與成人戀愛有相似之處,但是由于青少年思想上的不穩定、不成熟,以及中學時期的特殊性,青春期戀愛可以說是“高風險、低回報”的行為。雖然有部分青少年能比較妥善地處理學習和戀愛之間的關系,但是這類青少年畢竟是少數,大多數則是處于不清楚以后和戀愛對象應如何發展的狀況。
五、應對措施
(一)學校教育
盡管近兩年來出現兒童性教育教材進入中小學的現象,但當下我國大陸許多學校在性教育方面仍然存在滯后甚至是空白問題,大多數的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所知道的大部分性知識都不是通過學校教育的渠道獲得的,因而“兩性關系”“早戀”等話題也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讓青少年既害羞又好奇。相比之下,我國香港地區教育署在1986年編寫《中學生性教育指引》,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廣泛推行性教育,瑞典更是早在1942年就開始了義務制學校中的性教育。由此可見,我國不能只重視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更應當抓好性教育這一“缺了太多課”的科目。endprint
(二)制度
1988年,國家教委就已經與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聯合發出了《關于在中學開展性健康教育的通知》,將性教育正式列入學校教育范圍。其實制度層面并不十分落后,但是在中學過分偏重中考、高考的狀況下,性教育并未得到很好落實。因此,學校更應當承擔起教育的主要責任,嚴格貫徹落實性教育。
宏觀來看,學校應定期開展關于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的講座,開設性教育課程,讓性教育常態化,關注青少年的心理狀態。此外,在教授內容方面,一方面要進行性道德教育和人格教育,讓學生珍視男女同學之間的美好友誼,同時懂得生活不僅是男女之間的情情愛愛,還有前方的遠大目標和未來的美好生活,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婚姻觀、價值觀以及廣闊的視野。另一方面,也可以從性保健的角度出發,教授實用的生理知識,保護青少年的健康,避免早孕的出現。
從微觀來看,將引導青春期戀愛落實到班級教育。班主任應當組織集體活動,鼓勵男女學生正常交往、相互配合,促使男女學生進行合理的思想情感交流,從而避免男女交往的神秘化,營造寬松健康、男女相互尊重的班級氛圍,同時又達到以精神活動化解生理沖動、引導青少年樹立遠大理想的目的。對于正在戀愛的青少年,班主任應當更加關心,切忌強行拆散,導致其逆反心理產生。應當化堵為疏,通過聊天、談心的方式,給予青少年充分的信任,引導他們明確自己的目標和責任,將朦朧的好感化成友誼。
(三)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作為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全面發展的另一重要戰地,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因為中國傳統觀念的影響,直到現在,依然存在較多父母在孩子愛情觀教育中缺位、對性教育諱莫如深等現象。臺灣已逝作家林奕含在自己的作品《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當中就描寫了這樣一個情節,“房思琪說:‘我們家什么都不缺,就是缺性教育,她媽媽說:‘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的”。書中的房思琪正像是作家本人的一個影子,而更殘酷的是,遭到補習教師性侵犯,而又得不到父母支持與理解的作家本人也患上抑郁癥,最終自殺。
由此可見,父母的理解與幫助十分重要。在對孩子開展愛情教育和性教育時,家長首先應當加強和孩子的溝通交流,讓孩子感受到親情的溫暖,因為有相當一部分的青春期戀愛是因為缺少父母關愛。此外,應當充分理解孩子在青春期時對異性產生好感的心理,明白自己也是從青春期走過來的,防止孩子對這一心理產生羞恥感和罪惡感。其次,家長應該提升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在孩子迷惘疑惑時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幫助。同時,根據班杜拉的觀察模仿理論,人的思想行為是模仿學習的結果。而孩子戀愛的行為也會有模仿家長行為的因素存在,因此家長更應該以身作則,以正確的言行為孩子樹立良好榜樣。
對于青春期戀愛,不應該一味地粗暴扼殺,也不要將其妖魔化,予以尊重、理性疏導才是應然之舉。同時,還要家庭、學校、青少年個人的多方合力,才能讓青少年健康順利地成長。
六、結語
青春期戀愛作為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常常無法避免的一個現象,既具有其美好、純真的一面,又存在幼稚、不理性的一面,甚至會給青少年的成長發展帶來許多坎坷磨難。所以,我們不應當過分美化它,也不能完全壓制、排斥它,視它為人類正常感情的一部分。本文分析了青春期戀愛的影響,從其正面、負面兩個角度出發,改變長期以來存在的對“早戀”的刻板認識,同時也讓青少年明白青春期戀愛會給其自身帶來的影響,避免青少年對師長的教導產生排斥、厭煩的心理。同時,本文也提出了相應的措施,以求家庭、學校、個人三方合力,為青少年的成長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李陽,谷傳華,胡靖宜.“早戀”概念的科學性辨析[J].班主任之友,2006(12):16-18.
[2]李陽,王菲,劉艷.“早戀”概念的新認識[J].中國性科學,2007(1):33-34,36.
[3]錢力.淺談青春期的“戀情”[J].赤子(上中旬),2015(14):133.
[4]羅琦.淺談中學生早戀產生的原因和危害[A]//《現代教育教學探索》組委會.2016年2月現代教育教學探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6:3.
[5]周東明,譚紅專,李碩頎.青春期戀愛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中國學校衛生,2000(3):183-184.
[6]鄭巍巍.青春期戀愛教育中家長的參與[J].社會心理科學,2010,25(Z1):176-180.
[7]楊雄.青春期與性[D].上海:上海大學,2006.
[8]梁卓欣.青少年的“早戀”問題與教育淺議[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5(3):56-57.
[9]戴斌榮.青少年學生的早戀心理[J].鹽城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3):117-120.
[10]李文虎.如何看待中學生早戀[J].江西教育科研,1992(5):20-22,10.
[11]李長岷.少年“早戀”的心理學分析[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0(2):59-63.
[12]劉兵.社會生態視角下青少年早戀現象分析與社會工作介入[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5(3):38-41.
[13]陳瑞山.中學生“早戀”心理剖析及其應對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2013(25):282.
[14]胡序懷,陶林,張玲,等.深圳中學生早戀發生及影響和關聯因素調查[J].中國性科學,2012,21(1):32-37.
[15]李麗.試析少年兒童早戀的成因及對策[J].玉溪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1):49-51.
[16]白銘欣.試析中學生的“早戀”行為[J].教育研究與實驗,1987(2):46-50.
[17]白銘欣.談早戀問題[J].武漢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1):4-10.
[18]劉錄護,李春麗.校園“早戀”的中西比較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5(11):109-113.
[19]劉錄護,李春麗.校園“早戀”的中西比較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5(11):109-113.
[20]杜兆義,康維娜,溫志旺.學生早戀問題的分析及矯治策略[J].社會心理科學,2014,29(1):71-74.
[21]施旖旎.早戀的話語空間研究:1979—2015[J].中國青年研究,2016(9):44-49.
[22]臧凱,崔云嶺.早戀與家庭因素關系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3,25(24):149-150.
[23]李銀河.正確引導“青春期戀愛”[J].新課程(初中版),2006(4):8.
[24]張淑敏.中學生的“異性關注”與“早戀”新探[J].天津教育,2002(3):30-32.
[25]王娜.中學生青春期戀愛的成因及其對策分析[D].蘇州:蘇州大學,2009.
[26]李志宏.中學生早戀的特點原因及對策[J].山東青少年研究,1993(1):24-26.
[27]黃巨球.中學生早戀的原因及對策[J].南寧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4):56-5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