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航宇+林川+趙曉晗
摘 要:在當今社會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層出不窮。高校在應對有心理危機的學生時,傳統的干預模式和方法有時不能很好的解決問題,要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須不斷創新和改革。社會工作作為一種專業的助人學科,與心理學聯系緊密,筆者在社會工作的理念與方法的基礎上,研究高校心理危機干預時怎樣用社會工作的方法進行介入。
關鍵詞:研究對象;干預策略;研究比較;國內外心理韌性
一、國內外研究比較
(一)研究對象
從心理韌性研究伊始,國外學者關注的為存在特殊現象的個案,同時也會進行跟蹤與對比研究,近年來的研究開始進行多變量的模型建構;國內研究則主要是針對某一群體的取樣性研究,且選取對象都具備社會文化層面上的獨特性和代表性,如有留守經歷的青少年、汶川地震幸存者等。
(二)研究內容
在心理韌性研究的眾多趨向中,分為以人為中心的模型、以變量為中心的模型、時間路徑模型和因素—過程整合的模型。國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變量為中心,即特質取向的研究,得到的結論往往不具備推廣性,同時也沒有為日后的干預方案尋找可辨性思路;國內研究內容除了關注心理韌性特質本身及其相關變量,還考慮到時間因素的影響,同時將神經生物學、生物系統理論等進行整合考量。
(三)研究方法
國內外同樣都采用了問卷作為主要的研究工具,其中信效度都較高且使用廣泛的都已在上述內容闡述。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國內近十年來的研究主要依賴于問卷測量的手段,而國外則有部分學者使用實驗的方法對心理韌性水平進行分類,通過追蹤研究得到成果,或將韌性作為變量加以控制進行實驗研究。由此可見,國內的研究思路還是較為單一。
二、心理韌性干預策略
國內學者指出,如果要促進不利處境個體心理韌性發展,可從社會環境保護、增強、支持、重整四個過程進行。也就是心理韌性視為動態過程,可人為在過程中進行干預調整,以促進個體向更積極的方向恢復。朱清等人指出發展心理彈性,一方面可以提升青少年對負性生活事件的應對和處理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挖掘和施予保護性因素緩解負性生活事件的破壞性影響,如改變青少年對于負性生活事件的選擇性覺知和認知。而心理韌性作為個體積極調用保護性資源應對不利情境、追求自我實現的一種潛能,主要可通過培養個體積極的韌性特質和建立良好的外界支持系統兩方面策略實現,這是從積極心理學角度提出的廣泛性影響策略。除此之外還有“另一個3R”培養方案的提出,要求學生學會推理、心理韌性和責任,即更加關注個人與環境的互動,關注個體如何有效地解決問題。
在已有的實踐性干預中,有學者指出使用認知—行為團體咨詢與治療進行干預,可以顯著地提高大學生的心理韌性水平,并具有一定的長期效果。有學者在大一軍校新生中對心理韌性進行了研究,通過對不同時間段心理韌性的測量和數據收集,分析新生入校心理韌性狀態水平的變化,最終得到具有一定規律性的理論模型,進而通過設計完善一套適合新生的團體心理輔導方案進行干預,效果很顯著,新生的心理韌性乃至心理健康水平有了明顯的提升。之后又有研究通過比較團體心理輔導和系列心理講座兩種不同干預方式發現,兩者均能有效提高軍校大學生的心理韌性水平,但對于韌性總分的干預作用并無顯著差異,只是宣泄調節因子上團輔效果更好。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自殺的心理因素與適應力的研究越來越多,有研究表明存在一種心理觀念或信念,在面對嚴重沖突或壓力的情況下,可以緩沖個人自殺的風險。心理韌性因素被看作可以緩和風險對自殺影響的重要因素,當個體處于低刺激強度的壓力環境時,個體的自殺傾向與可能性都較低,而當外界壓力刺激強度增強時,自殺風險就受到了個體心理韌性水平的影響與制約,只有心理韌性水平較高時,自殺風險度才會降低,而當個體的心理韌性水平較低時且受到了較大的外界刺激或壓力,那么自殺的可能性就會較高。對自殺傾向有明顯緩解作用的心理韌性品質主要包括以歸因風格、問題應對與解決策略、人格統合性、情商水平、認知偏差以及完美主義等,這一系列的心理因素可能會給自殺行為帶來彈性。目前的研究結果表明,除了減少危險因素外,自殺預防治療的重點應是個體的心理發展能力和固有信念,以緩沖外界壓力和自殺傾向之間的聯系。
三、心理韌性研究未來展望
(一)實驗方法的改進
這些年對于心理韌性的研究,無論是從結果取向、特質取向、過程取向來說,基本上都是采用問卷的方式,而使用范圍較為廣泛的即為特質取向的由李海壘等人編制的《健康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和過程取向的由胡月琴等人編制的《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但其實對于問卷的適用性不僅要考慮不同地區和不同群體的文化差異,而且還要考慮社會文化因素對年代性群體的心理韌性影響,如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人與現在的“90后”和“00后”群體不同成長環境所引起心理韌性特質的差異性。除此之外,還要開始關注于使用實驗設計的方法進行長期跟蹤。心理韌性的發展不僅有個體差異性,也存在時代和群體的共性,所以對于某一時間段群體的實驗獨立性追蹤都會對心理韌性的研究產生質變性的影響。
(二)干預的實踐應用
人們會更加關注干預的實踐應用。除了要以認知療法幫助研究個體或團體修正不合理信念,達到優化情緒和改善行為的積極性后果,更要對如何增強自身心理韌性的方法策略加以應用性的實踐與指導,讓參與個體或團體可以在團體心理咨詢的過程中使用這些技能改善自身的韌性水平,并將此應用到現實生活中來。最重要的是,團體咨詢的時間要足夠長,可以達到提升個體心理韌性水平的真正改變階段,而不是在剛剛習得這種技能或達到此狀況下立即停止咨詢,使個體在遇到無法處理狀況時很容易回歸到初始狀況,最后還要定期反饋與跟蹤,考慮之后的一系列影響因素。
(三)模型的修改完善
只有構建出較完善的理論模型,同時控制住諸多可變因素,如時間等,才可以將心理韌性的理論應用于實踐之中。endprint
參考文獻:
[1]Connor KM,Davidson JRT.Development of a new resilience scale: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J].Depression& Anxiety,2003(2).
[2]Fergusson D. M,Lynskey M.T.Adolescent resiliency to family adversity[J].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1996(3).
[3]Friborg,Hjemdal,Rosenvinge JH,etal.Anewrating scale for adult resilience:What are the central protective resources behind healthy adjust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thod sin Psychiatric Research,2003(3).
[4]Haddadia P,Besharata MA.Resilience, vulnerability and mental health[J].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0(5).
[5] D Cicchetti,DJ Cohen.Resilience in development:A synthesis of research across five decades[M].America:John Wiley & Sons,Inc,2015.
[6]蔡穎.心理彈性與壓力困擾、適應的關系[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0.
[7]王永,王振宏.大學生的心理韌性及其與積極情緒、幸福感的關系[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3(1).
[8]陳晨.4~6年級小學生情感虐待與攻擊性:心理韌性、同伴關系的中介調節作用[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6.
[9]韓黎,李茂發.農村大學生抑郁與社會支持心理韌性的關系[J].中國學校衛生,2014(3).
[10]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的編制和效度驗證[J].心理學報,2008(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