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成偉
摘 要:參與公益活動對于提高高職院校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有很重要的意義,因此本文詳述高職院校學生開展公益活動的必要性和高職學生參與公益活動的路徑方法研究,通過不同方式來推動高職學生積極參與到公益活動中,提高其公益活動的意識和服務社會的責任感。
關鍵詞:高職;公益活動;方法
近年來,公益事業發展較快,社會公益影響力以名人效應、基金支持、新媒體推廣等各種方式不斷擴大。社會公益對于高職院校學生群體具有很強的吸引力,高職院校學生正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參與到公益活動中。大部分參與公益活動的高職生都認為其可增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加強對社會的認知程度、促進社會和諧,同時對于以后的就業也有積極作用。
一、高職院校學生參加公益活動的必要性
(一)高職教育具有公益性
高職教育是一種對學生的職業教育,是提高學生個人整體素養的一種途徑,其本身就是一種社會公共資源,是國家一種帶公益性質的事業;高職院校的公益性體現在教育的公共性,其是由社會來進行監督、管理。同時高職院校的也體現了教育的公平性,只要你愿意去學習,那么就可以進入高職院校進行職業技能的培訓。因此高職教育的公益性是有全社會共同承擔,需要社會各界的有力支持。
(二)公益活動可加強高職學生的職業道德修養
高職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一批高誠信,有良好的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遵紀守法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因此職業素質教育對于高職學生的個人發展和就業由很重要的作用。公益活動作為一種服務于公共利益的實踐活動,依托公益精神的道德基礎,以活動者的個人意愿為實踐基礎,和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的培育具有很高契合度。多種形式的公益活動的開展,可以有助于學生深入探索社會現實,增強與人交往的能力,形成吃苦耐勞的優良品質,強化個人的社會責任感,從而加強個人的職業道德素養。高職學生在參與公益活動的過程中,接觸到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的需求,并且幫助她們如何去解決方式的問題,可以間接懂得如何在困境中調試自己的心態,并努力去克服面對的問題,從而培養出堅強的品質和過硬的職業心理。
二、高職學生開展公益活動的路徑
(一)培養高職學生的公益意識
參與公益活動是一種自愿行為,因此要求高職學生在參與公益活動時需要建立其公益意識的培養,才能讓其主動參與到公益活動中,強迫只會取得適得其反的功效,讓高職學生對公益活動產生抵觸的心理。
高職學生的公益意識的培養首先需要對公益活動有一個較好的了解,因此學校要加強公益活動的建設,可建立相應的課程來加強學生對公益事業的學習;其次老師要注重對學生公益意識的有意識培養,吸引意識強烈的學生加入到公益活動中,并讓其動員、組織其它學生也加入到公益活動中,在實踐中強化公益意識;最后學生本人要加強自身公益意識的培養,逐漸認識到自己在社會中應盡的義務和承擔的責任,主動志愿投身到公益活動中。
學生公益意識的培養要充分發揮高職公益型社團的作用。高職院校應高度重視公益性社團的建設,讓學生參與到公益社團中,能夠讓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感受到公益事業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隨時隨地進行公益活動的實施,而非一定是公益組織活動,從而更加培養了學生高度的公益意識。同時公益性社團也給學生提供了多種公益活動的實踐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公益活動中,從而也間接的增強高職學生的公益意識。高校公益組織的可以擁有適當的經費保障,加強社團公益性組織的生命力,從而可以增強社團的影響力,從而更多的學生加入到社團中。
(二)與新媒體相結合,公益活動多樣化,緊跟當代學生的思維
當前公益活動的形式比較單一化,一般為政府政策通知的捐款、慈善結構對于貧困學生的資助、去敬老院,福利院等一般的公益活動形式。這些形式的單一化,且當代高職學生對于移動互聯網的依賴,以及APP、微博、微信等主要內容的新媒體已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我們的公益活動也可契合學生的生活方式,采取線上線下的方式,在網絡中宣傳公益活動,并發送大家在網絡中探索公益文化的發展,促進學生對于公益活動的認識和提高學生的自我公益意識,最后參與到現實的公益活動中。網絡公益以其便利、快捷、多樣化緊跟當代學生思維,對高職學生進行公益慈善道德教育的絕佳方式。目前針對大學生的公益項目,如阿克蘇諾貝爾大學生公益獎評比項目借助新媒體系統開展,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大學生參與,既擴大了項目的影響力,也促使公益慈善文化有了新的內涵;例如支付寶線上支付的捐款一毛錢給山區地方的孩子,也傳輸給了當代學生一種公益意識;湖南衛視的快樂大本營依托娛樂產業,給山區孩子捐獻書籍,也是一種新媒體傳輸給高職院校學生的一種方式,讓其在不知不覺中加入到公益活動中。
(三)與校園文化建設相一致
校園文化包括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基礎教育,校園文化的建設直接影響學生的行為和價值觀的形成,因此在高職院校在發揮校園文化的過程中,要不斷吸收公益文化,傳輸給學生正確的公益事業的宗旨。
校園文化建設中的物質建設主要是指高職院校中師生生活和學習的場所,其主要功能作用為學校與人的場所,因此在物質載體中加入公益元素,使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不自覺或自覺的接收公益文化的影響和啟迪,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從而可以加強高校公益活動的順利開展。校園物質建設的發展要與校園景觀協調,例如在教室中貼上“隨手帶走垃圾”,食堂中貼上“隨手收碗”等不破壞學校的景觀的整體性,同時也讓學生不自覺的接收到的教育,讓學生明白公益事業從小事做起,從日常做起。
校園文化建設中精神文明是指將公益文化加入到具體的高職院校的精神文明建設中,將公益文化主動融入到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的整體格局中,成為校園文化的核心要素,新的校園精神文明建設才可以迸發出新的活力。公益活動文化的發展也要考慮學生的不同層次和水平,在不同的高職院校要依托文化基礎薄弱的實際情況,制定相對應的層次公益文化的理解制度,多開展以主體性突出、活動多樣性的、符合高職院校發展定位的公益精神文化的宣傳活動,促進學生的公益文化的理解。
(四)學校引領學生參與公益活動
高職院校要大力倡導公益志愿服務理念,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使公益志愿的理念深入人心,提高高職學生的服務意識和責任意識。
高職院校在開展公益活動時,要建立一支高志愿服務意識、高道德修養的志愿團隊,并對其中的骨干力量進行培訓和培養。邀請優秀的志愿人才或者社區工作人員介紹經驗、交流方法;邀請公益專家進行培訓,提高其志愿服務的業務能力和幫助解決問題、駕馭復雜局面的能力。
高職院校要建立健全的公益服務保障機制。落實由學校領導統一指揮,各部門積極參與團委和各院校共同落實的志愿組織保障體系。健全經費保障機制,高職院校的經費要保障當地公益活動進行傾斜,建立專項資金,保障資金到位,最大限度的挖掘社會資源為高職學生公益活動進行服務,通過企業捐助、社會愛心等方式。健全鼓勵機制,高職學生正剛剛從高考中解放出來,其渴望得到社會認可、學校榮譽、以及自我心靈的滿足,因此對于學生參與公益活動給予必要的鼓勵,使學生達到自身心靈的發展。建立公益活動中的各項保障制度,建立活動預案,降低活動中的危險程度,切實維護學生公益活動中的合法權益。
三、結語
高職院校在引領學生參與公益活動,既可以提升學生的個人的獨立服務社會的公益意識,同時也可升華高職院校精神文明的內在。
參考文獻:
[1]王芳.大學生參與公益活動現狀及鼓勵措施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6,3(25):124-125.
[2]貝靜雯.我國大學生參加公益活動研究[D].東南大學,2016.
[3]強玉環.“互聯網+”背景下電視平臺公益活動研究[D].湖南大學,2016.
[4]尹玉力.公益活動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作用[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2(S2):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