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祥義
摘 要 糧食統計是政府加強糧食行業管理、調控糧食市場決策的重要依據,適應糧食流通市場化改革需要,日照初步構建了統計新體制,但也存在統計重視不夠、數據質量有待提高等問題,必須從隊伍建設、業務管理、執法監督等方面綜合施策,夯實統計工作的基礎,保障統計工作依法規范有序開展。
關鍵詞 糧食 統計 調查報告
日照是山東東部沿海糧食銷區,常年糧食產量約90萬噸,主要品種為小麥、玉米,常年糧食消費量約260萬噸,產需缺口170萬噸左右,糧食安全保障任務比較繁重。糧食統計作為糧食流通的“晴雨表”和“指示器”,在保障糧食安全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基礎性作用。近年來,日照市適應糧食流通市場化改革需要,不斷加大統計工作力度,積極開展統計調查研究,較好完成各項統計任務,初步構建了糧食統計新體系。同時,一些新情況、新問題也困擾著糧食統計工作,需深積極應對和妥善解決。
一、糧食統計工作現狀
在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進程中,日照市糧食統計工作砥礪前進,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糧食統計機構得到充實
市、縣糧食局明確以調控儲備科為統計管理科室。目前,市局配備了3名專職統計員,5個區縣局已配備9名統計員,涉糧企業已配備83名專職或兼職統計人員,主要開展糧食流通、加工、倉儲等統計業務;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統計員有76名,占糧食統計人員總數的90%,能較好地適應糧食統計工作需要。
(二)糧食統計范圍不斷擴大
全市納入社會糧食統計范圍的企業已達到84家,其中國有糧食企業14家,非國有糧食企業70家。從經營類型看,糧食購銷和倉儲企業23家,糧油加工企業24家,飼料、制酒、檸檬酸等轉化企業37家。通過擴大糧食統計覆蓋面,入統企業糧食流通量占社會經營量的95%以上,達到了社會糧食流通管理要求。
(三)依法統計不斷推進
根據《統計法》《糧食流通管理條例》《國家糧食流通統計制度》等,制定本市《社會糧食流通統計調查制度》《日照市糧食局行政處罰自由裁量基準》,每年開展2次以上的統計質量專項執法檢查活動,及時查處和糾正統計工作的違法違規行為,使糧食統計走上了法治化、規范化軌道。
(四)統計手段初步實現信息化
市、縣糧食局穩步推進信息化建設,配備了電腦、打印機等辦公設施,應用了糧食統計信息處理軟件。社會糧食企業也以專用管理軟件等及時掌握經營狀況,并通過國家糧食流通管理系統、山東省糧食流通管理云平臺等直報數據,切實提高了統計工作效率和信息化水平。
(五)統計調查方式轉向多樣化
打破單一的統計報表調查模式,做到全面調查與非全面調查、綜合調查與抽樣調查等方式互補并用。特別是在社會糧食供需平衡調查中,以統計報表為基礎,通過多層抽樣、等距抽樣、隨機抽樣等方法,開展農戶、城鎮居民戶、小規模涉糧企業糧情調查測算,摸清了全市糧食供需狀況及變化發展規律,調查的科學性、準確性、時效性得到增強。
(六)統計服務功能得到發揮
圍繞保障糧食安全、促進產業發展等工作重心,經常性地開展糧油價格、庫存量等測報,增強監測預警能力。開展農戶糧情專項調查,為推廣應用科學儲糧裝具,減少儲糧損失提供基礎資料。開展糧油產業綜合調研,全方位摸清本市糧油產業發展現狀,為市政府出臺產業招商優惠政策、建設糧食物流產業園區、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集聚發展提供決策參考。
全市糧食統計工作也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突出表現為以下方面:一是部分糧食企業對統計不夠重視,認為統計工作耗時耗力、不見效益,在崗位設置、人員配備、信息化建設等方面與管理要求還有一定差距;二是統計數據質量有待提高,個別企業法制觀念淡薄,未按要求建立統計臺賬或填寫不規范,因擔心稅收、泄密等原因,不愿真實反映糧食經營量,影響了統計數據的真實性;三是統計服務功能發揮不夠,廣大統計人員多忙于數據搜集、整理、上報,未能將統計數據與糧食流通管理實際有效銜接開展有針對性的調研分析,同時對糧食企業的統計信息反饋和咨詢服務也有較大欠缺,影響了統計服務功能整體發揮;四是統計執法工作有待加強,信用評價體系和問責機制尚未健全,懲戒作用也得到有效展現。
二、推進全市糧食統計工作的措施
(一)強化統計隊伍建設
區縣糧食局要積極爭取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支持,適當增加統計人員編制,確保統計機構、人員、經費落實到位;在不影響分項工作的前提下,對糧食流通、加工、倉儲等統計進行集中整合、歸口管理,設立AB角制度,以提高工作效率,避免數出多門;對糧食企業統計人員實行持證上崗制度,經過嚴格崗前培訓,具備勝任統計工作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才能上崗,統計人員的調動要征求糧食管理部門意見;開展經常性的統計專業培訓和職業道德培訓,提升統計人員的業務技能和職業素養,為做好統計工作提供堅實的組織和人員保障。
(二)規范統計業務管理
加強與統計、工商、物價、農業等部門的聯系,實現統計數據共建、共商、共享。加強統計信息化建設,實現數據采集、填報、匯總、傳輸電子化和網絡化。靈活運用重點調查、典型調查、全面調查等方法,拓寬信息來源渠道。落實統計“一套表”制度,指導企業按照要求通過“國家糧食流通統計管理系統”,定期向糧食行政管理部門報送,減少企業統計負擔。建立糧食統計資料集中發布制度,嚴格落實保密措施,消除基層糧食企業上報統計數據疑慮,促使統計數據如實反映經營狀況。
(三)發揮統計服務功能
推進“服務型統計”建設,圍繞保障糧食安全工作重心,增強統計分析的時效性和針對性,增強統計監測預警能力。貼近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關注的糧食熱點,強化統計數據解讀,正向引導社會預期。充分了解基層企業統計信息需求,在保密工作允許的范圍內,通過網絡、報刊等媒體,多渠道全方位發布糧食政策、市場行情、購銷經營等信息,發揮統計聯系政府與大眾的橋梁紐帶作用。
(四)健全統計問責體系
加強對基層糧食統計數據的管控,落實審核把關責任,確保糧食統計數據真實可信。完善糧食企業統計信用制度和統計人員信用檔案,對嚴重失信企業和人員,依法公示曝光并按有關規定懲戒。完善糧食統計執法“雙隨機”抽查制度,發現統計違法違規行為依法追責。強化統計執法檢查力度,對統計造假、弄虛作假等案件依法依規嚴肅查處,維護統計工作的嚴肅性。
(作者單位為日照市糧食局)
參考文獻
[1] 郝維序.淺談做好新形勢下糧食統計工作的體會[J].齊魯糧食,2010(2):32-33.
[2] 商長江.事例職能完善制度不斷創新社會糧食統計調查工作 [J].齊魯糧食,2010(3):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