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命教育教人認識生命、保護生命、珍愛生命、欣賞生命,探索生命的價值,實現生命的意義。生命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理念,也應貫穿思想品德課程的始終。本文從追尋有生命力教育的角度,探究思想品德課程和生命教育理念的完美結合。
關鍵詞:思想品德;生命教育;人本
教育的終極目的是使人幸福。個人的幸福感即是讓學生真正收獲人格尊嚴與人生價值。作為思想品德學科的老師,不僅承擔著學科教學任務,同時也扮演著指路人生的角色。生命教育當是永恒的“開學第一課”,更當是思想品德學科的精神支柱。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更好地體現生命教育,幫助學生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是每位思想品德教師都應該努力思考并踐行的職責。
一、 完善教學內容,做學生認識生命的指導者
思想品德課程兼具政治學科和德育的雙重功能,在教學內容上充實體現了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指導,對學生品德素質的培養以及對學生生命價值的引導。因此,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應準確把握并充分利用三維目標:加強知識目標的引導,幫助學生形成對生命教育的感性認識;完善能力目標的設置,培養學生正視生命的觀念;強化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作用,引導學生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以《思想品德》蘇教版七年級教材為例,第2課《天生我才必有用》關于自信的內容、第3課《知恥近乎勇》關于羞恥感內容、第5課《敬人者人恒敬之》關于尊重的內容,都是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非常重要的素材,對于中學生的生命健康成長以及價值觀的引導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以第23課《不以規矩難成方圓》為例,課程標準對于本課的要求是:理解遵守社會規則對于社會穩定的重要性。根據課標要求,結合學生行為習慣特點,參照教學設計,我設定了以下教學目標:從知識目標角度,知道公共秩序需要每一個社會成員的自覺遵守,懂得國家維護秩序要將德治和法治相結合;從能力目標角度,學會面對復雜的社會生活和多樣的價值觀念,以正確的價值觀為標準,做出正確的選擇;從情感態度價值觀角度,樹立規則意識、法制觀念,養成公民意識。結合實際生活中因插隊而節約半個小時提前進入嬉戲谷的事例,教學中尤其強調面對誘惑學會正確判斷應成為一輩子理性的思考,從而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樹立對于生命、人生的正確價值觀念。
因此,教師在處理教材整合教學內容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學科內容對于學生的生命成長價值,摒棄過分強調知識點的模式,側重于學生認識上的感化,并把這種收獲與感悟內化成自己的一種價值觀念,落實到一點一滴的實際行動中去。
二、 創新授課形式,做學生正視生命的完善者
強化思想品德學科的生命教育功能,我認為主要可以從以下兩條途徑著手。
1. 正面引導。
學校的宣傳、課堂的傳授,都應以此為目標。這種正面引導如何讓學生心悅誠服地接受而非單刀直入的灌輸,對教師的課堂設計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的確,道理不是說說就能明白,觀念不是講講就能接受,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方式更多地是需要一種參與和感悟。
以第3課《知恥近乎勇》為例,本課強調培養學生正確的恥辱觀念,樹立講道德、負責任的價值觀。由于很多學生缺乏相關歷史知識,而對于國家恥辱這部分內容,未必能形成正確的理性認識和感同身受的觀念。因此,在教學中我收集了常州創建文明城市和南京大屠殺的資料,結合七年級學生擔任文明城市志愿者和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契機,設計了由每人寫感悟、小組展示、課堂教學的流程,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念水到渠成。
取材于現實而精雕細琢的事例、貼近學生心靈的話語、充滿教育智慧的設問,都應當成為教師感化學生的法寶。
2. 積極探索。
生命教育應該幫助學生探索與認識生命的意義,尊重與珍惜生命的價值,熱愛并發揮個人獨特的生命。那么,學生作為生命教育的主角,逐漸由他律變成自律、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索,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樹立對生命價值的正確觀念。
以第5課《敬人者人恒敬之》為例,為了讓學生正確理解受人尊重的奧秘,我組織全班學生分成四個探究小組,深入校園、走進社區、踏上社會,以圖片、視頻、DVD等形式記錄下令你尊重的人與事,從中總結受人尊重的一般奧秘。學生樂于進行探究,他們進行活動的過程就已經獲得了精神的熏陶與靈魂的感悟。
積極地參與課題研究、多種形式展示研究成果、小組合作走進自然走入社會,在小組探索、自我反思與教師指導中,實現生命教育的完美入駐。使學科教育如“春風”一樣,吹入每個學生的心扉,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
三、 加強師生溝通,做學生充實生命的輔導者
教育的作用不應僅僅滿足于課堂,更應充盈課后,展現在師生交流的一點一滴之中。智慧的老師不應只有掌控課堂的能力,更應利用教育契機,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
例如,有一部分學生在《導學反饋》總結與反思這一欄目中,總會寫下他對于這節課內容的感悟,并向老師咨詢生活學習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并期待解答。有位同學曾在他的總結與反思里寫道:“老師,故意給別人起不雅的綽號侵犯了名譽權。我們班有位同學總是叫我的外號,可是我很不喜歡,我該怎么辦呢?”看到這位同學寫的內容,我的第一反應是我上課教學不到位,第二反應是也許理論知識懂了,實際操作卻缺乏指導意義。于是,我在他的作業本上給予了這樣的回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假如對方傷害了你,請心平氣和地尋找最佳的解決方法。”這種交流不僅僅增進了師生情感,也強化了學生對于課堂內容的感悟,并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指導自己的實踐活動。據此,發現思想品德課程的生命教育功能豈不水到渠成?除此之外,教師對于作業的批改,學習中對于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生活中與學生發自內心的交流,這些教育契機都應得到很好的利用。
生命是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情感的惟一載體,生命教育更是貫穿思想品德課程的最高靈魂。愿每位教師切身承擔起人類靈魂工程師的責任,帶給學生最燦爛的回望,留給教育最空前的回響。
參考文獻:
[1]肖韻,姜雪蓮.生命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J].求索,2011年04期.
[2]馬志宏.淺談思想品德課中的生命教育[J].法制與社會,2009年14期.
[3]馮建軍,武秀霞.生命教育:研究與評論[J].中國德育,2008年08期.
作者簡介:
姜碧,江蘇省常州市,江蘇省常州外國語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