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琳蕓
我們在文字和閱讀中成長起來,從古至今,優秀的書籍培養了多少名垂青史的文人志士,而我們又是否真正地掌握了讀書的方法呢?
林志穎帶兒子去法國旅游時恰逢讀書節活動。在為期兩周的讀書活動中,小小志一周內就背會三本書,遠超其他法國小朋友。在我們看來,這是值得慶祝的事情,而工作人員卻認為此舉并不值得鼓勵。依我看來,小小志只是將此活動當成了比賽,而沒有真正領悟讀書節的意義,也沒有很好地掌握讀書的方法。
讀書切勿“讀過就過”。在文化不斷充斥我們大腦的年代,挑選一本適合自己的優秀書籍并非萬難之事。因此,許多人便不再珍惜書本的價值,“讀過就過”,不再細讀第二遍。久而久之,讀過的書便逐漸淡出腦海,與未曾讀過無異。虞世南讀書,不去追究文字背后蘊含的深義,因此再也沒有寫出過好文章。大詩人都如此,更何況我們呢?
蘇軾讀《周易》,三天三夜不知疲倦,老吏史都認為他辛苦,而蘇軾反倒因收獲知識而欣喜萬分。因此蘇軾在文學上擁有極高的造詣,優秀詩詞數不勝數,至今被人們傳誦。可見,“讀過就過”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讀書要研其精髓。在生活節奏飛快的現代,很多人讀書少了古人的涵詠工夫,通常浮于文字的表面,不愿深入挖掘文字背后的深意,這樣,就在不知不覺中拋棄了書之精華。
陳毅讀書時,習慣保留讀書筆記,他常將各類讀書卡片分門別類地整理好,時常翻閱記誦,剖析其中的精髓。他甚至在看一本新書前,會先根據書名揣測大致內容,之后邊看邊比對,便于更好地理解書中含義。這種精讀的精神不也值得我們學習嗎?
讀書并非“完成任務”。如今,許多老師或家長給孩子制訂讀書任務,如一周必須讀完兩本書等。孩子將讀書視為任務,書一本一本地看過了,但真正學到的東西卻很少。孩子們不再對書“細嚼慢咽”,只一味追求閱讀速度,忘記了讀書的真正目的。正如法國的讀書節活動,是為了鼓勵孩子讀書,而小小志卻將其當作比賽,不講究方法,囫圇吞棗,而忽略了感悟、領會與內化。
讀書確實是好事,而錯誤的方式卻可能適得其反。我們應該摒棄不當的閱讀方式,細細地品味書的內蘊,并有所收益,唯其如此,才是真正的讀書。
【上海戲劇學院附屬高級中學】
點評
這篇作文有以下亮點:
首先,觀點顯豁。標題即揭示了考生所持的觀點、見解與主張,為下文的具體論述樹立了“靶子”,目標明確、集中。
其次,論證有力。為了論證中心論點,考生不僅列舉了古今名人的事例,還結合當今社會存在的有關事實與現象加以論證,點面結合,有理有據,讓人心悅誠服。
然后,正反對舉。以陳毅、蘇軾為正面論據,以小小志與部分家長、教師等為反面論據,從正反兩方面加以闡釋道理,涇渭分明,凸顯了中心論點,令人印象深刻。
最后,脈絡分明。作文先由閱讀的好處與方法起筆,自然地勾連起所給材料,即所要論證的論題,再進行深入淺出的旁征博引,文末水到渠成地得出結論,層次分明,結構嚴謹。
(程立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