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崗毅+王永越
【摘 要】本文首先反駁了中國傳統醫學的幾個悖論;后從多方面對比了中國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的不同。本文從事實出發,列舉詳實論據,經過嚴密論證,討論了中國傳統醫學的局限性。最后指出了中國傳統醫學面向未來的改進方向。
【關鍵詞】中國傳統醫學;現代醫學;因果論;大樣本隨機雙盲對照試驗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 contradicts several paradox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odern medicine is compared in many aspects. Based on the facts, this paper enumerates the facts and arguments and discusses the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inally,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improve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future.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odern medicine; Causal theory; Large sample random double-blind controlled trial
1 綜述
隨著計算機與通信技術的發展,在人們的身邊總是圍繞著很多話題,我們通過種種方式與他人交換意見。然而,有這樣一個話題,關于它的討論無論是深度、廣度還是烈度都無出其右,這個話題便是中醫,或稱中國傳統醫學。這一話題號稱朋友割席斷交第一話題,其原因在于這并不單純是一個學術問題,而是一個糅合了邏輯思維方法、文化自信等等因素的綜合性問題。但是,科學就是科學,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中國傳統醫學一定是存在問題的,如果問題不解決,那它的消亡只是時間問題。
2 對幾個觀點的反駁
2.1 中醫與古人壽命的關系
一提到中醫的問題,中醫支持者拋出的第一個問題往往就是:如果沒有中醫,我們的祖先早早的就死了,怎么能夠繁衍到今天?我認為,這個問題沒有可證偽性。因為問題本身就站不住腳。首先,統計數據顯示:有中醫的中國人和同時期沒有中醫的西方人平均壽命是一樣的,都是三十五歲左右,中國人并沒有活得更長。而對于問題中提到的繁衍問題,學術界有一個共識,那就是物種的繁衍是不需要醫學的。物種能否繁衍下去,只與其自身繁衍能力有關,醫學是無力對抗這一事實的。
2.2 經驗與本質的偏差
還有一個常常被提起的問題,那就是觀察得出有效果的經驗。醫學,與其說是科學,倒不如說是技術,而且這種現象距今越久遠就越明顯。因為在沒有完整科學研究手段的古代,人們只能透過觀察得出有效果的經驗,并沒有能力去了解一種疾病最根本的成因。這樣一來,很多誤差便不可避免。偶發性的有效并不能表示這種方法有普適性。特別是研究的疾病對象是自限性疾病是,這種誤差便會被放大。
3 中醫局限性的幾個具體表現
3.1 中醫理論根基不牢
在科技昌明現代,人們普遍不會認同陰陽五行之類的理論。我們通常會認為這是古人在解釋宇宙時的一種理論模型。這種模型也會隨著人類科研水平的提升而被摒棄。然而,中醫的根基卻是建立在這一古老的已被證偽的模型之上的。這種樸素的宇宙模型,很自然的被納入中國人的文化自信之中。這也正是為什么很多人明知這已經是錯誤的理論還要為之辯護的原因。但是建立在錯誤上的理論,無論怎樣枝繁葉茂都是錯誤的。這就如同人類對永動機的研究,無論進行過多么高深的研究,付出過怎樣艱苦的努力,違背了最基本熱力學定律的研究一定不可能成功。
3.2 中醫理論發展陷于長期停滯
即使到今天,如果談起中醫學理論的高峰,毫無疑問還是兩千年前的《黃帝內經》。這意味著在這兩千年里中醫基礎理論并沒有進步。我們都知道,科學是日新月異的,每一天都比前一天更進步,更不用說是發展迅猛的醫學了。這樣停滯已久的理論,即使在當時是正確的,恐怕也并不適合當下。
3.3 中醫少有解剖學支持
歷代中醫學家,往往只關注具體的療法,卻鮮有人去進行解剖學研究,探索疾病的產生機理,以至于到近代,中醫學家還搞不清人體器官的具體構造。中醫稱人體內五臟六腑,其中六腑對應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膽。對于三焦到底是什么,中醫學界始終沒有達成共識。換句話說,這個三焦的提法本身就是錯誤的,只是上千年人們都沒有更正。然而,如果對人體進行解剖,這個謬誤其實是很容易就可以破除的。這一問題有記載的第一次被提出,是清代的醫生王清任。王清任大夫在觀察被野獸咬死的孩子遺體時發現三焦對應的臟器并不明確,然而他的發現并沒有得到重視。
3.4 中醫沒有完善的學術交流體系
《柳葉刀》創刊于1823年的英國,這種依賴學術期刊建立的學術交流體系推動了學者們中間知識的交流,大大加速了現代醫學的發展。然而千年的中醫發展卻沒有產生這一體系。不得不說這真的很遺憾,中醫因此錯過了很多撥亂反正的機會。上文提到的王清任大夫,他結合自己多年的行醫經驗與實際觀察,完成了《醫林改錯》。正是因為沒有學術交流體系,這本書的傳播范圍十分有限,很多建設性意見也就此湮沒。
3.5 中醫沒有經過現代研究方法驗證
現代醫學之所以被稱為現代醫學,其原因是它擁有現代的研究方法。而這其中最基本的莫過于大樣本隨機雙盲對照試驗。在古代西方,民間也有流傳著治療各種疾病的驗方,這和中醫很相似。但是經過林德醫生、畢闕醫生等人的不懈努力,人們掌握了大樣本隨機雙盲對照試驗的方法。通過這一方法,人們消除了各種療法的隨機性和安慰劑效應,將真正有效的療法和完全是偽科學的偏方區別開來。從此,西方醫學拋棄愚昧,走上現代醫學發展的正確道路。而我們的中醫,直到今天都沒有人將各種藥方進行大樣本隨機雙盲對照試驗。
4 中醫的改進方向
4.1 引進現代化的研究方法
中成藥有一個普遍的現象,那就是說明書上不良反應等為尚不明確。這讓人既痛心又無奈。CFDA剛剛下發通知,自2018年起,中藥的批準不再需要臨床測試。看似為了中醫推廣而簡化流程,實則害了中醫。如果不通過科學的方法去檢驗,中醫就永遠不能與現代醫學接軌,永遠不能被世界接受。
4.2 開放與包容的學術態度
中醫不能總是以傳統文化為擋箭牌,拒絕批評。科學與偽科學的區別就在于是否擁有承認自己錯誤的勇氣與胸襟。不能永遠沉浸在過去的榮光,故步自封只會將自己逼上消亡的絕境。
5 結語
在過去的幾千年里,中國傳統醫學為中國人的健康保健付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受制于時代,一些中醫傳統的理論和研究方法漸漸不適合于現代醫學的發展。所以。我們要認清中醫在當今的局限性并作出有針對性的改變,使之適應時代發展,更好地造福人類。
【參考文獻】
[1]梅松政.正視批評才能促使中醫更科學[N].健康報,2012-07-11(005).
[2]張樹劍.微博時代中醫文化傳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醫學與社會,2014,27(01):9-10+49.
[3]方舟子.批評中醫[M].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7-3.
[4]袁慧新.醫學史上的謊言與謬誤[M].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2007-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