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睿+陳洪華
【摘 要】校企合作人才招生培養模式是一種新形勢下應用性人才培養的模式,揚州大學繼續教育烹飪與營養教育專業率先探索不同的人才招生培養模式,促進了課程設計、學生就業、教師培養、教材編寫、教學方法以及交流合作等工作的順利開展,為新形勢下人才培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校企合作;揚州大學;繼續教育;招生培養模式
1 校企合作人才招生培養模式產生的背景
1.1 國家重視培養高素質的職業技能人才
校企合作人才招生培養模式是一種新形勢下應用性人才培養的模式,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引入我國以來,在借鑒國外校企合作經驗的基礎上,我國許多高等職業院校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校企合作人才招生培養模式。[1]近年來,國家層面尤其關注職業教育發展,2014年《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提出“堅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開展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試點”的培養模式;[2]2016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培養高素質的技能人才的“工匠精神”;2017年10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上海申報舉辦2021年第46屆世界技能大賽主辦權視頻中強調“當今世界正處在一個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時代,各國要實現經濟社會更好更快地發展,必須擁有一大批高素質技能人才。”[3]2017年10月18日,黨的19大開幕式中,習近平總書記代表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時說,支持和規范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4]
1.2 我國烹飪高等職業教育的總體現狀需求
我國真正意義上的烹飪高等職業教育,是在烹飪中等職業學校的基礎上舉辦,其辦學歷史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至今,歷經30多年不斷的發展和提高,形成以揚州大學為代表的100多所本科、專科烹飪職業院校,其辦學形式涉及全日制與繼續教育,積累了比較豐富的辦學經驗。
但全日制大學教育是一種培養理論研究型人才為主的教育模式,其課堂授課形式與傳統的初、高中教育模式相差不大。從目前國內各個大學及職業院校對烹飪專業的人才培養建設上來看,眾多學校仍然停留在理論教學為主的階段,而烹飪專業的職業特點是要求實踐操作課程較多,這種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的個性及創新能力發展,其培養出來的學生多數具備較多理論知識,而實踐能力有限,缺乏創新能力和競爭力,職業發展受到限制。所以,要大力開展校企合作,結合社會餐飲行業需要,培養新時代的高素質烹飪人才。
1.3 我國餐飲行業快速發展的需要
最近剛剛出爐的“2017年中國餐飲白皮書”,是國內首個基于互聯網大數據統計的資料,內容顯示2016年餐飲業全年收入突破3.5萬億,同比增長11.2%,在2020年有望達到5萬億元,[5]而在保持快速增長的同時,餐飲業也在進入變革期,需要大批的具有專業知識、高超技能、研發創新能力的人才,這對全國烹飪職業院校既是一次機遇,也是一次挑戰。
2 以揚州大學繼續教育烹飪與營養教育專業為例的校企合作人才招生培養模式
揚州大學是國內首創烹飪高等教育的綜合性的大學,其烹飪專業自1983年招生起,距今已有30多年的歷史,積累了豐厚的烹飪教學經驗,引領了國內烹飪發展潮流。其繼續教育烹飪專業本科招生也有21年的歷史。其招生模式比普通高校招生靈活,其培養模式也有多種嘗試和規劃:
2.1 “3+1”模式
這種招生培養模式是學生前三年在校內學習與實驗室實訓,最后一年到酒店、高校后勤等單位頂崗實習和畢業設計。這種培養模式是塑造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烹飪技術應用性人才的有效途徑。學生在定崗實習和進行畢業設計的時候都有學校各個實習點帶隊老師和實習單位的帶教師傅給予相應的指導,在此過程中學生也享受實習單位的員工福利,學生既是學校的一員,也是酒店等單位的一分子。這種招生培養模式對學生適應社會能力的提高,烹飪技術的提升,乃至身心的發展都是有益的。所以,目前國內很多中、高職烹飪學校大多數采用這種招生培養模式。說得具體一點就是:中職烹飪學校通常是“1.5+0.5”模式;高職烹飪院校一般是“2+1”或“3+1”模式。
2.2 “學工交替,雙導師制”模式
這種招生培養模式是學校與酒店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學生在酒店生產實踐與學校學習相互交替,學用有機地相結合。近年來,揚州大學烹飪與營養教育專業,針對繼續教育中的普通招生、烹飪零基礎學生獨立編班,雙導師制管理,學生在校一邊學習理論一邊實驗實訓,貫徹“教、學、做”一體的思想。同時,學生利用周末或假期去酒店企業工作。“雙導師”制是校內導師由校內副教授以上的烹飪專業教師擔任,主要負責學生學校內的教學、輔導、實訓;校外導師由酒店老總、廚房大咖等擔任,主要負責安排和協調學生在酒店企業的工作,指導學生實習。該制度自2014年實行以來,學生的烹飪理論水平和實踐操作技術有了長足的發展,成效顯著。目前國內有一些烹飪中、高職學校嘗試的“現代學徒制”其實就是“雙導師制”的另一種形式。
2.3 “訂單”模式
這種招生培養模式是學校與企業的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學校與酒店企業集團簽訂人才培養協議,共同制定烹飪人才培養計劃,共同組織教學,學生畢業后直接到酒店企業就業。這種做法是從招生培養模式本身而言是雙向輸入優質“資產”,從校企合作而言是強強聯手、優勢互補,雙向提供發展機遇,共同推進社會餐飲經濟的高速平穩發展,實現雙贏。預計未來揚州大學繼續教育烹飪專業擬將采取此類招生培養模式。因為在2009年揚州大學與金龍魚集團合作在揚州大學旅游烹飪學院建立了首家“金龍魚國際烹飪研究院”,多年來已經開展了大師講堂、班級冠名、技術開發、人員交流、基地共建、課程開發等切實的合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進一步合作招生辦學的條件日臻成熟。
3 校企合作改革烹飪人才招生培養模式的重要性endprint
揚州大學繼續教育烹飪與營養專業校企合作探索招生培養人才的模式雖然有的已經實現,有的還在謀劃,但改革的成果已經初步顯現。
3.1 優化課程設計,著力創新人才的培養
揚州大學烹飪與營養教育專業雖然屬于普通高等學校教學的序列,但具有職業教育的特點,在教學中,注重理論知識的系統傳授,也強調實踐課程的實驗實訓。繼續教育教學計劃也與時俱進,每隔4年修訂一次,如今已是第五版。教學計劃中體現了“能力本位”的特點,課程設計上反映了學生未來就業崗位的需要,重視對學生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學生畢業時全面實現“雙證制”,既有本科畢業證書學位證書,也有多種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如烹調師、面點師、西餐師、西點師、調酒師或茶藝師等;近年來,學生屢次參加國內外烹飪大賽,年年摘金奪銀,成績始終名列國內烹飪院校前茅,顯示出了校企合作獨特的生命力。烹飪師生還多次參加奧運會、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廣州亞運會、上海世博會的餐飲服務,贏得廣泛贊譽。學生就業率年年是100%。
3.2 注重人才儲備,強調“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
揚州大學烹飪與營養教育專業辦學之初,就強調教師隊伍建設,注重“雙師型”師資的培養。目前烹飪專業教師24人中,正教授2人,副教授13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人,碩士生導師4人,國家級注冊烹飪大師13人,國家級烹飪名師2人,江蘇省烹飪大師15人,國家級烹飪大賽裁判和評委10人,烹飪高級技師19人;50歲以上的都具有本科以上學歷和學位,50歲以下的都具有碩士以上學歷和學位。專業對于2016年新進的2位博士教師和2017年新進的3位碩士教師,采用校內專業教師導師制和酒店企業崗位制培養的方式,打造“雙師型”的資格;另外,專業還有烹飪行業特聘大師17人,以加強校企合作的渠道以及師資人才儲備。
3.3 推進素質教育,加強教材建設
烹飪高等教育的創辦,首要任務之一是教材建設。1990年前后,以原江蘇商業專科學校中國烹飪專業為主,在上海科技出版社和中國商業出版社出版了面向專科層次的第一套烹飪專業教材,基本上解決了創辦高等烹飪教育所面臨的教材問題,有力地推動了我國高等烹飪教育事業的發展。隨著我國高等烹飪教育事業的發展,辦學層次的提高,2000年前后,在中國輕工業出版社的支持下,以揚州大學旅游烹飪學院為主,聯合全國設有烹飪專業的高等院校,編寫出版了面向21世紀中國高等烹飪教育、供本科和專科選用的第二套教材,計20種,成為21世紀初國內高等學校烹飪專業普遍選用的教材。其中,部分教材還被其他相關專業選用。隨著學科研究的進展、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2008年在中國紡織出版社的支持下,以揚州大學旅游烹飪學院為主,又重新修訂17種教材,其中9種為“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8種為“十一五”部委級規劃教材。2017年在原教材的基礎上繼續修訂了教材,即將付印。教材不僅體現了烹飪與營養教育專業的特色,而且與時俱進,吸收校企合作帶來的成果,力求在科學性、規范性、系統性、先進性和實用性等方面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3.4 加強校企合作,改革教學方法
加強校企合作,對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有很大的幫助。揚州大學烹飪與營養教育專業除了采用傳統的學科教學方法之外,還采用了現代的多媒體教學,并將它融合到烹飪實踐教學當中,提高了教學水平。專業從2014年開始,全面嘗試研究型教學方法,就是除了常規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之外,由教師根據烹飪行業發展的特點,或者由行業直接提出任務,讓學生帶著任務去研究學習。經過一輪的教學實踐,學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例如,學院和酒店或食品企業舉辦過“一盤思念”、“月子餐”、“營養文化節”、“食品與烹飪文化節”、“小廚娘杯”、“老龐家烹飪比賽”、“廢物利用大賽”、“營養餐大賽”、“媽媽菜”、“綠色DRY大賽”、“拉絲蛋白比賽”、“素食豆腐花大賽”、“端午節主題菜肴大賽”、“年夜飯設計大賽”等等,讓學生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展開研究、創新和設計,最后由烹飪行業專家和學院教授予以評比、點評和頒獎。另外,校園內還有設立在“大學生創業苗圃”里的由學生自主經營的“牛哄哄”西點房、面塑工作室、烹飪工作室等。這些都是校企合作后,采用研究型教學方法帶來的變化。
3.5 重視交流學習,推廣校企合作
揚州大學繼續教育烹飪與營養教育專業也是江蘇省的一個特色重點專業,也是國際具有一定影響的特色專業,在國內烹飪職業院校中居于領先地位,專業內部設有教育部全國職業師資培訓基地、教育部外交部中國——東盟教育培訓中心烹飪藝術培訓基地、國僑辦“海外惠僑工程中餐繁榮基地、江蘇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中國烹飪大師培訓基地、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還有烹飪學術核心刊物“美食研究”。
專業每年多次接待國內外交流、培訓、留學、考核、比賽等活動,也進一步推動了校企合作的開展,對繼續教育烹飪與營養教育專業招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招生規模日趨壯大;招生范圍也不完全局限在江蘇省省內;招生形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可以采取不同的校企合作招生培養模式。
總之,校企合作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其人才招生培養模式也不局限于揚州大學繼續教育烹飪與營養教育專業所嘗試的幾種模式,但只要在國家大政方針的戰略支持下,校企合作之路會越走越寬。
【參考文獻】
[1]賈志英.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研究《知識經濟》[J].2016(17):151-152.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DB/OL]http://www.scio.gov.cn/ztk/xwfb/2014/gxbjhzyjyggyfzqkxwfbh/xgbd31088/Document/1373573/1373573_1.htm,2014.6.24.
[3]人民網,上海獲得2021年第46屆世界技能大賽舉辦權?習近平在申辦陳述階段通過視頻發表致辭,[DB/OL]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1014/c1024-29586776.html,2017.1013.
[4]央視網,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京開幕,習近平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DB/OL].http://news.cctv.com/2017/10/19/VIDEbN6KvFvMFmwRvhRs1CDn171019.shtml,2017.10.19.
[5]搜狐網,2017年中國餐飲報告白皮書[DB/OL].http://www.sohu.com/a/149568543_466446,2017.6.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