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瀟湘
摘 要:蘇格拉底所認為的“德性即知識”在于引導人之德性,有理性知識的人必定會是道德的。“知識”與“德性”的內在關系源于蘇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識”。這是蘇格拉底的德性和知識的哲學層面的思考以及本質內涵。弄清蘇格拉底的德性與知識的內在關系以及“德性即知識”的本質表現,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分析我國國民品德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同時對于國民的思想素質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本文旨在將厘清蘇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識的本質內涵踐行于我國德育思想領域,并期望取得更好的效果。
關鍵詞:蘇格拉底;德性;知識;德育
1 剖析“知識”與“德性”的內在關系
蘇格拉底認為,德性不是從來就有的,更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一個漫長的接受教育的過程中逐步養成的。德性是靠后天理性引導的教育得來的。而罪惡的事情仍然有人在做,罪惡之事的根源蘇格拉底認為就在于人的愚昧和無知,沒有正確和善的教育,缺乏正確而德行的引導。“德性即知識”的提出, 這是蘇格拉底道德哲學的核心命題, 蘇格拉底將道德問題建立在教育的基礎上,在西方哲學史上首次把人的道德與人的知識聯系在一起。蘇格拉底認為人們應該從內在更好的認識自己,以及更好的了解社會法則,要求清晰的認清道德的和非道德的各種規范,并指出這些是相對的,只有認清事物的本質,掌握其規律,探究其內涵,把握其善的意義,探求理念真知,是人們對事物認識的最高目的與美德。他認為人們可以在后天中控制其各種誘惑,擺脫經驗的局限,獲得真正的知識,擁有智慧、具備勇敢、正義的美德,這是至善至美。在蘇格拉底認為的,知識與德性的關系幾乎是一致的,同時也表明知識與智慧是趨于一致的。 德性與美德的趨同,由于他認為的知識屬于善的一種,只有擁有了知識才具有更好的善。在他看來,知識是德性的必要條件,并非充分條件。
2 在我國“知識”與“德性”的基本現狀
在中國,“德性”作為一種傳承幾千年的社會意識形態,滲透于人們生活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是衡量對錯、正確與否的標準所在。德性帶有明顯的時代特性。在我國,處于不同的統治階級和統治時代,有著差異很大的道德規范要求,即沒有任何一種道德理念是永恒不變的。人類的道德觀念在更大程度上是會受到后天教育以及社會正、負面影響而形成的。德性從個人、家庭、社會角度出發來考慮,不僅體現在社會公德還體現個人以及家庭層面。當今中國,家庭美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已經成為引領人們德性教育共有規范。
蘇格拉底所處的時代,他所認為的知識與德性是趨于等同的,對于追求理性正義具有啟發意義。 客觀來講, 知識并不是德性的充分條件, 有知識不等于有德性, 在我國,有“知識”更不等于有“德性”, 在具體的哲學研究中,很多高級知識分子,潛心研究哲學智慧與至善至美的善意善行,在知識層面把德放在了很高位置。然而,德性在踐行于實際之中,并沒有把德性貫穿在其中。所以,在“德性即知識”層面的思考有所錯位。可以從以下方面來看:
1、有“知識”的人不一定有“德性”,人們都在致力于追求知識,是人類追尋的永恒目標,然而知識卻成為人們追求權威或者為自身發展實現其自身價值的本領,康德認為具有多少科學知識 與人的道德尊嚴以及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沒有多少關系,沒有多少知識的人也可以有德行,而有知識的人未必會有德行,未必會從事善的行為。
在蘇格拉底時代,人們對知識追求相對缺少,即蘇格拉底非常重視對知識的掌握。從而去提高人們的德行。而如今,知識化、信息化已成為人類社會的常態,人們對知識的掌握已經遠遠超過了蘇格拉底時代,但是,對知識追求的人們在不斷增多,這并不表明追求德性的人們在增多,這樣也就打破了德性即知識的傳統的道德觀。縱觀中國現實社會,黨的高級干部腐敗問題已經成為人們熟知的問題,周永康、薄熙來、徐才厚等一批黨的高級干部,他們知識豐富,社會閱歷豐富,但仍然喪失道德底線,違背黨的宗旨和人民的意愿;還有多所高校的教授性侵自己的女學生,博士論文抄襲,各類電信詐騙等等,這些都是具有一定知識水平的人所為,他們有知識、有文化、有學歷卻把知識與德性相違背,他們用所學的知識對社會和他人造成了嚴重的損害,知識并沒有提高他們的德行水平,反而卻成了制造危害社會和人民的毒藥。這樣即可說明蘇格拉底知識與德性相違背,甚至發生了兩者的嚴重分離,并不具有兩者相關聯甚至趨于一致的觀點。
2、無知識的人不一定無德性。就上述所言,有知識不一定有德行,而無知識更不一定無德性。每當國家遭遇重大災難之時,各民族團結起來,參與到抗災就難的行動中來,紛紛捐錢捐物,這里面很多人有知識,有文化,有學歷,但更多人并沒有什么知識和文化,他們完全是憑借自身的德性在做事。甚至有的人連知識是什么,他們未必知道,但是從事的卻具有很高德性的事情。這些與蘇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識”有著鮮明對比。我國著名的愛心大使郭明義,眾所周知,一名普通的鞍鋼工人,做出了常人所很難堅持做到的好事善事,長達幾十年,做出了許許多多對社會、對人民有重要意義的事情,要說知識,他未必很豐富,但德性卻高出了很多有知識的人。
3 德性即知識對我國德育的現實意義
蘇格拉底所提出的“德性即知識 ”,在某種程度上促進德育的發展,也促進了人們對知識的熱愛,肯定了知識在道德中的作用和意義。但是這一觀點沒有涉及分析到知識水平的高低對社會道德以及人們德性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后天社會經驗的影響,知識并不等同于德性,德性也未必源自于知識,這是客觀的歷史規律,我們再分析蘇格拉底的這一命題時也應該考慮到他本人所處于的時代背景。
從道德影響方面來分析,道德水平高低更大程度上源自人們的認知能力;認知能力低下,某種無知感確實帶來了道德水準的低下,并且這類人的人數并不占少數,但也不可以片面的將此發展為絕對的和客觀的,我們要認清知識教育對社會整體道德水平提升的意義,但更要認清,比知識更重要的是根本的德性。一味地以傳授技能、獲得學歷、提升社會競爭力為目的的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要在肯定德性第一位的基礎之上才能達到認識和學習“善”的根本目的。我們可以看出,蘇格拉底之所以把德性等同于知識,就在于他認為“善”的知識等于“善”的德性,善只有在是德性的基礎之上,才能是真正的知識。只有以“善”即德性為根基,在此基礎之上把更多知識教育給民眾,以求期待把知識轉化為以善為根本目的道德準則,先確立德性,再進一步傳授技能,解惑授業,只有這樣,才能使智慧與道德同步協調。
德性即知識這一哲學命題本身具有歷史局限性,但對于啟迪德育來說,有著跨時代的意義,我們應該明確認識到人學習善的知識的目的是為了達到善的德性,這也正是德育教育的目的所在,我國的德育教育,可以從中獲得很大的啟迪。
參考文獻
[1]趙敦華,朱德生.西方哲學通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2]任厚奎,羅中樞.西方哲學概論[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88.
[3]吳式穎.外國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古希臘]色諾芬.回憶蘇格拉底[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5]北京大學哲學系.古希臘羅馬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5.
[6]郭斌和,張竹明.理想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7]惠松騏.知識與德性[J].西北師大學報,2004,(3).
[8]楊育民.德性與制度化規則[J].人文雜志,200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