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極大地促進了我國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在這種背景下,海洋資源的不合理開發與利用,導致我國的海洋生態系統受到極大影響。本文主要概述中國海洋生態當前面臨的困境和發展海洋生態紅線的意義,并提出海洋生態紅線區劃所需要遵循的基礎原則,以促進我國海洋生態區劃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海洋生態保護;海洋保護區;生態保護紅線
中圖分類號:X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18)01-0178-02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8.01.101
Development of marine ecological protection in China - Redline of marine ecological protection
Guo Yuming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Marine Environment Monitoring Center Station, Beihai Guangxi 536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further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it has greatly promote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coastal areas in China.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the unreasonabl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marine resources has greatly affected our marine ecosystem. The article mainly summarizes the current predicament of marine ecology in China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developing the marine ecological red line, and proposes the basic principles to be followed in the division of marine ecological redlines so as to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arine ecological zoning in China.
Key words: Marine ecological protection; Marine protected area; Ecological protection red line
隨著沿海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近海地區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日益嚴重。根據我國海洋部門的調查數據顯示,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起至今,我國濱海濕地喪失的面積已經高達60%,紅樹林和珊瑚礁喪失率高達73%和80%,而海岸受到的損害更加嚴重,大約有70%的海岸被侵蝕。海洋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的問題已經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并采取措施促進綠色發展。
1 我國海洋保護區面臨的困境
1.1 海洋的經濟發展與海洋保護區之間的矛盾日益顯著
我國在海洋開發方面主張重視對空間和近岸的開發,忽視海洋的生態效益,同時強調海洋開發的眼前利益,忽略對長遠發展的規劃。全球范圍內,對海洋保護區的保護基本都會受到漁業的發展和石油的開發的影響,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方法協調海洋的保護與開發之間的關系,是我們當前面臨的主要困境。
現階段,我國海域的開發面積大約為28000平方千米,但是對海域的利用分布區域不均衡,突出存在的問題是局部海洋開發的密度和強度較大,同時海洋開發與海洋生物的產卵場等出現矛盾[1]。
受到思想認識水平、海洋保護技術手段以及經濟政績觀念的制約,大多數的區域的海洋保護與資源開發利用還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突出表現在過度開發海洋資源,不重視對海洋資源的保護或者是過度保護海洋資源,不重視對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等,而對于海洋保護區,一部分地區存在有規劃但缺乏建設和建設但缺乏管理的現象。更嚴重的問題是,一些區域的當地政府為加快經濟的發展,撤銷已經建設成的海洋保護區,以上問題都是我國海洋保護區在發展過程中受到的阻礙。
1.2 海洋保護區不能明確需要被保護的生物種類
對保護區海域存在生物的普查信息不完善,導致不能明確被保護的對象。這是由于我國當前對海洋物種多樣性的調查力度不足,難以獲得我國所有海域的基本信息,直到現在,我國仍然沒有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相關資料。海洋保護區的監測工作難以落實。最初我國建立保護區主要目的在于保護珍稀的瀕危物種,但事實上對海洋生物資源的調查研究工作沒有足夠的資金保障,導致我國的海洋保護區自然生態狀況不容樂觀。此外,海洋保護區自身的科研水平較低,又缺少資金的支持,尤其是部分地方級的海洋保護區,基本不具備海洋生物資源調查的能力[2]。而已經存在的海洋保護區沒有完善的生物類型資料和分布區域記錄,難以實現對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對比分析。
1.3 對海洋生態系統的認知程度較低,難以進行海洋保護區的管理工作
在對海洋生物的持續研究過程中,人們還在不斷地增加對海洋生態系統的認知。在2010年,國際上的海洋生物普查計劃發表報告稱,在海洋中發現了六千個新物種,此外,這份報告還指出全球范圍內的海洋生物數量大概有一百萬中,而人們所知道的大概僅有四分之一。直到現在,我國蛟龍號每次進行海底深淺都能再次刷新人們對海洋生態系統的認知水平。哪怕是對于與我們相鄰的近海區域、河口等海洋生態系統,我們也難以對其結構、功能以及海洋生物的生活史有全面的認知。
當前我國對海洋生態系統的管理還處于起步階段。當海洋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出現在大眾視野后,迅速獲得專家學者的廣泛認可和研究。當前我國對于海洋保護區所具有的旅游價值還在進一步的評估與探索過程中。由于受到海洋生態系統復雜性的限制,同時包括長時間缺少相關的監測數據,大眾對海洋生態系統的認知水平遠低于陸地生態系統。
1.4 缺乏成熟的法律法規體系制度
現階段,我國已經初步制定海洋保護區的法律體系。黨的十八大召開之后,我國海洋保護區的各部門之間法律法規的協調性得到進一步的強化。但是針對法律法規的整體來講,其內容還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不具有較強的可實現性和操作性、法律地位相對不高。第一,當前所使用的憲法基本沒有對海洋資源保護與利用的具體法律法規。第二,憲法中缺少對海洋保護區管理的獨立法規[3]。第三,面對困境不具備可操作性。當海洋生態系統遭受損害時,當前所實行的法律法規基本不具有可操作性。例如對陸源污染的治理與預防。
2 海洋生態紅線劃分所遵循的原則
人類活動會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影響,重視對人、海、陸的劃分是非常有意義的。而原則的制定有利于對海洋生態紅線的劃分。
2.1 生態導向與海陸協同統籌原則
海洋生態紅線建設的主要目標是維護海洋生物的多樣性,同時保證海洋生物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創建完善的生態系統是生態學過程的完整系統。為使生態系統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實現,就必須嚴格落實遵循生態導向原則。而造成海水富營養化的主要因素是陸地污染物的排放,為從源頭治理海洋問題就必須重視對陸地污染排放問題。此外,入海河流的水質以及河流上游地區對土地的使用情況也會最終對近海區域以及海岸帶的生物多樣性產生影響。對于海洋生態系統保護紅線的建設需要從海洋和陸地兩個方面綜合考慮。
2.2 動態性與適應性原則
任何一個生態系統的存在都具有其自身的特征。但是由于海洋生態系統具備特殊性,具體表現在:海洋生態系統需要成為海岸帶綜合管理中的統一整體,這對生態系統的劃分結果具有重要作用,能夠有效地提升劃分結果的準確性。海洋生態系統具有的復雜性和時滯性兩個特點,對海洋生態系統的規劃必須不斷地調整戰略目標和方案,使之能夠更好地適應經濟發展和海洋環境的變化。
3 海洋生態紅線區劃的重要性
(1)政治制度和法制建設的推動。政治與科學之間有效結合,共同除了海洋保護中出現的問題已經在國際上達成共識。由于我國當前的法律法規缺少對海洋保護區的有效管理,因此,生態紅線這一概念的提出,其所帶來的影響力遠高于國家對海洋保護區所制定的法律體系。(2)海洋生態安全格局建設的必然要求。海洋生態動線管理能夠有效地除了未來全球環境變化以及政策形勢變化等多種潛在變化的需要。
4 海洋生態紅線的展望
我國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隨著我國海洋對外逐步開放,海洋經濟快速發展。但是海洋資源也是有限資源,開發利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應該重視對海洋資源和生態系統的保護。經濟與海洋的協調發展能夠促進我國海洋強國的建設,加強對海洋生態保護紅線的認知的基礎上發展我國經濟。
5 結束語
我國當前對海洋保護紅線的認知水平相對較低,所以需要各個學科共同協調處理生態紅線面臨的相關技術問題。充分開發和利用海洋業務化和商業化的主體作用,尋求海洋業務化發展與海洋生態環境相一致的技術,全面促進海洋生態紅線基礎理論的發展與運用。
參考文獻
[1]黃偉,曾江寧,陳全震,杜萍,湯雁濱,楊輝.海洋生態紅線區劃——以海南省為例[J].生態學報,2016,36(01):268-276.
[2]范麗媛.山東省生態紅線劃分及生態空間管控研究[D].青島:山東師范大學,2015.
[3]省靜靜. 我國海洋經濟發展與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的完善[D].寧波:寧波大學,2013.
收稿日期:2017-11-28
作者簡介:郭宇明(1983-),男,研究生,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環境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