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人類向海洋進軍的步伐正在逐漸加快,但在開發和利用海洋資源的過程中,人類對海洋的保護力度卻嚴重不足,這給海洋生態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本文以南海為研究對象,先對我國南海海洋生態保護工作的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然后針對南海海洋生態保護的完善工作,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措施,希望能為我國南海海洋生態保護工作的進一步完善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南海;海洋生態保護;分區管理制度
中圖分類號:X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18)01-0205-01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8.01.118
Development and status quo of marine ecological protec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Ren Zhong
(University of Sanya , Sanya Hainan 572022,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pace of marching into the sea by mankind is gradually accelerating.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and utilizing marine resources, mankinds protection of the oceans is seriously underdeveloped, which has caused great damage to marine ecology. In this paper, the South China Se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irst of all, the status quo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ine ecosystem protec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s analyzed. The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marine ecosystem protec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ome concrete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hoping to further the marine ecological protec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mprove and provide some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Key words: South China Sea; Marine ecological protection;Zoning management system
我國作為一個處在發展階段的海洋大國,正面臨著海洋資源開發利用不合理以及海洋生態環境被不斷破壞等各種各樣的海洋環境問題,對于浩瀚無際的南海而言更是如此。由于南海處在一個政治敏感度極高的位置,以及南海海洋資源所具有的獨特性,使得對南海的生態保護工作更是成為我國海洋生態保護工作中的重中之重[1]。因此,對南海海洋生態保護進行研究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1 我國南海海洋生態保護工作的發展現狀
1.1 分區管理制度過于簡單
目前,我國對海洋生態保護采取的制度為分區管理制度。但這種制度只是對南海進行了簡單的區域劃分,很容易產生南海海洋生態保護區內部的一些分區與其他海洋所劃分的分區存在區域重復問題,也容易導致同種性質的海洋區域在不同強度的管理規范下都能適用的狀況。而且,在南海海洋生態保護區里對人類的各項活動緊緊監控,也是對該地區原有住民權益的不尊重。另外,在我國當前的社會形勢下,對海洋功能區的劃分制度更偏重于對海洋的開發和利用,并沒有對海洋生態保護工作加以足夠的重視。
1.2 缺乏船舶航行管制制度
當前階段的南海海洋生態保護工作,船舶污染問題是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南海區域的航運發達,運輸量僅次于地中海,是世界上第二大的海上航運通道。由2012年國家海洋局發布的《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可知,南海海域出現過很多次突發的海洋污染事件,而且大多數事件是由船舶問題導致的,這些事件嚴重破壞了南海的生態環境。這些化學物質對海洋環境造成的破壞是無法估測的[2]。
2 完善南海海洋生態保護可采取的具體措施
2.1 完善南海海洋生態保護區分區管理制度
完善南海海洋生態保護區分區管理制度,需要對保護區內的各個管理分區進行進一步的細化。例如,在對大堡礁海洋公園進行分區管理時,可將保護區劃分為核心保護區、捕魚區、禁漁區和觀光區這四個部分,然后在尊重大堡礁原有居民歷史習慣的基礎上,將原先的封閉式管理改為綜合開放式管理,確保海島、港灣、河口、海岸等海洋生態系統功能區可以得到充分的保護,改善海域功能區的生態環境,并對海域中珊瑚礁較為密集的區域采取放流、珊瑚修復和移植等措施,使珊瑚礁系統能得到有效地保護。這樣一來,各功能區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就能夠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從而實現對南海海洋生態的保護。
2.2 建立南海海洋生態保護區船舶航行管理制度
在南海這個敏感海域建立船舶航行管制制度,這是有國際法作為依據,以及國家實踐作為支撐的。在《公約》里第211條第6項中,明確指明沿海國家可以在一些特殊、敏感的海域建立專門的海洋生態保護區,并對保護區內的船舶航行做出一定的限制和規范,包括船舶航行公約和敏感區域制度等。由南海海域目前的島礁實際分布狀況以及《公約》中與200海里專屬經濟區有關的規定可知,南海的海域范圍內沒有所謂的“性質不明的海域”或者公共海域,只有領海以及專屬經濟區這兩種類型的海域,也就是說南海海域完全適用于上述公約。因此,我國必須要加大對南海生態環境的監測和考察力度,摸清南海里面海洋生物的多樣性現狀,并舉例證明我國在南海設立的海洋保護區和保護區網絡符合當今國際海事組織所定義的“特別海域”,尤其對于一些有關“特殊敏感海域”方面的緊要文件,必須要嚴密保護,在獲得國際海事組織同意的前提下,再制定與之相關的國內法規。對于那些在南海生態保護區內航行的船舶,應采取專門的船舶定線制度、強制報告制度以及強制引航制度,這樣才能使南海海洋生態保護區不再受到船舶污染問題的影響。
2.3 更新南海海洋生態保護區選址規劃制度
海洋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整體,海水和海洋生物都是不斷流動、相互影響的,因此,以往所設計的未成網絡、規模較小的海洋生態保護區是無法保護海洋中各種生物的。要想真正實現對南海海洋生態的保護,就必須增大生態保護區的面積,或建立能夠涵蓋含多個小型或中等保護區的海洋生態保護區網絡。想要建立這種類型的海洋生態保護區網絡,就需要對以往所設立的海洋生態保護區選址規劃制度進行革新,改變以往那些不合時宜的理念。在海洋生態保護區的發展進程中,海洋生態保護區網絡的建設已經成為最新的發展趨勢。海洋生態保護區網絡并不只是將幾個獨立的小型海洋保護區組合起來,實際上,海洋保護區網絡所包含的各個保護區應處在重要生境上,并且是特殊生境類型中的一部分或幾種不同類型生境的一部分,這些保護區之間能夠通過動植物的運動產生聯系。為了使海洋生態保護區網絡能夠實現環境、社會和經濟效益的統一,還應明確設立海洋生態保護區的目的,使用綜合性的管理框架和高度適應性的管理措施[3]。另外,由于國家目前在南海海洋生態保護工作上已經加大了專項投入量,遙感數據庫的應用也在逐漸普及,這些都可以對南海海洋生態的保護工作提供較大程度的幫助。
3 總結
由此可見,盡管我國當前階段的南海海洋生態保護工作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但這些問題并不是無法解決的。我國應完善南海海洋生態保護區的分區管理制度,革新南海海洋生態保護區的選址規劃制度,并建立南海海洋生態保護區船舶航行管理制度,只有這樣才能使南海的海洋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和海洋資源得到保護,使我國真正走向海洋,成為海洋強國,實現海洋生態的可持續發展[4]。
參考文獻
[1]蔡學軍,張新華,謝靜.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環境質量現狀及保護對策[J].海洋環境科學,2006,25(2):88-91.
[2]王淼,胡本強,辛萬光等.我國海洋環境污染的現狀、成因與治理[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1-6.
[3]蔡文恬.海洋環境污染的原因及對策[J].科技傳播,2012,(22):97-98.
[4]陳群英,李鳳華.廣西沿海地區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狀況及對策建議[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8,(9):146-149.
收稿日期:2017-11-14
課題項目:課題級別:省級;審批部門:海南省科技廳;課題名稱:海南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海南省科技支撐生態保護和利用政策研究 ZDYF2017141。
作者簡介:任重(1982-),男,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環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