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香
審查員在評價專利申請所披露技術方案的新穎性和創造性時,一般流程如下:閱讀并理解專利申請,概括出檢索對比文件的關鍵詞構建檢索要素;基于檢索要素進行對比文件檢索;將檢索到的對比文件與專利申請進行比對,進行新穎性和創造性的評價。不管是新穎性評價還是創造性評價都涉及技術特征的對比,均是基于技術特征對比的結果確定區別特征。以下是《專利審查指南》(2010版)的規定,提供一種稱之為“三步法”的創造性評價方法。
第一步:確定最接近的現有技術;
第二步:確定區別特征和發明實際解決的技術問題;
第三步:判斷要求保護的發明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是否是顯而易見。
由此可見,區別特征的確定,直接決定了專利申請實際要解決的技術問題,而實際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否有技術啟示等,又直接決定了專利申請的顯而易見性,這就最終決定了專利申請是否有授權前景。故區別特征的確定在專利申請的新穎性和創造性的評價過程中至關重要。
有業界人士認為:進行技術特征比對正確的前提是合理的拆分技術方案恰當的分離出技術特征;并指出在實務中存在著各種技術方案拆分不合理的問題。技術方案拆分不合理的問題主要是:兩個具有強關聯的技術點應該歸為一個技術特征,而在實務中被拆分到了多個技術特征中。
筆者發現在專利《專利審查指南》(2010版)中并沒有明確規定如何拆分技術方案,也比較難定義強關聯。兩個技術點是否具有強關聯,這需要審查員憑自己的經驗、對技術方案的理解程度進行把握,實操顯然是有一定困難的。筆者進一步分析發現:技術方案的拆分不合理導致創造性的被低估,大部分是因為技術方案的拆分導致技術方案中的技術點之間的關聯關系被忽略了。例如,兩個具有強關聯的技術點,拆分到兩個技術特征之后,技術點之間的關聯關系可能被強行割裂了,而且沒有提煉出技術特征來覆蓋這種關聯關系,進而使得申請人、發明人或專利代理人等從業人員感官上認為:技術方案拆分不合理。
通常一個技術點可能對應于權項中的一個技術術語,可能是一個動詞、一個名詞、一個主謂短語、一個動賓短語等。一般情況下認為:兩個技術點之間是否有關聯關系或關聯關系的強弱,是由兩個技術點是否需要組合及組合產生的技術效果決定的。單個技術點都有其技術效果(作用),多個技術點按照權項限定的關聯關系組合后可能會產生新的技術效果。即便按照關聯強弱(技術效果的相關性)來拆分技術方案,技術方案的拆分也有很多種方式,很難得到比較統一的拆分結果。實質上不去理論技術方案拆分是否合理,大部分時候認定技術方案拆分不合理的本質都是:技術方案中有的技術點之間的關聯關系被忽略了。若技術方案拆分過程中忽略了技術點之間的關聯關系,就很大幾率出現區別特征的認定錯誤,從而使得新穎性和創造性的認定錯誤。
區別特征的確定是技術特征的對比結果,即技術特征是進行新穎性和創造性評價中比對的最小單位。故在拆分技術方案之前,必須先了解技術方案與技術特征之間的轉換關系。以下是在《專利審查指南》(2010版)中找到關于技術方案和技術特征的記載。
在《專利審查指南》(2010版)的第二部分第二章的第3節有如下記載:“權項書中應當記載發明或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技術特征可以是發明或者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組成要素,也可以是組成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
《專利審查指南》(2010版)并沒有直接正面給出 “組成要素”的定義,例如,一個“組成要素”需要涵蓋幾個技術點,包括在一個“組成要素”內的多個技術點應該具有什么樣的關聯關系,或一個“組成要素”應該具有哪些特點;但是上述描述可知:技術特征描述技術方案的組成要素和組成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技術特征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描述技術方案的組成要素的技術特征,另一種是描述組成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的技術特征。
例如,若產品A包括:結構a1和結構a2;若將結構a1和結構a2視作組成要素;而結構a1和結構a2之間的位置關系及連接關系等相互關系,即為上述組成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
又例如,若方法B包括:步驟b1及步驟b2;若將步驟a1及步驟b2視為組成要素;則步驟b1及步驟b2之間的執行順序、步驟之間某個執行要素(例如執行時機、執行狀態、操作對象及操作結果)等關聯關系,即可為上述組成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
再例如,若方法C包括:步驟c1;步驟c1中涉及動作1及動作1的操作對象1、操作對象2等。若將“動作1”、“操作對象1”及“操作對象2”視為組成要素;則“操作對象1”及“操作對象2”的異同及關聯性等可視為組成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
故從上述可知,若按照技術方案的組成要素進行技術特征的分離,不管一個組成要素包括幾個技術點,均必須考慮組成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才能夠確保技術方案拆分后得到的技術特征,可以完整覆蓋整個技術方案。若整個技術方案都被技術特征給覆蓋了,則此時不管單個技術特征涵蓋的技術點的多寡,單個技術特征涵蓋的技術點之間關聯強弱如何,在單個技術點理解正確的情況下難免會產生區別特征被認定錯誤。
專利實務中,將技術方案按照組成要素進行拆分后,比較容易忽略組成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導致技術方案拆分過程中組成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的遺漏;以下提供兩個描述組成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的技術特征被忽略的案例。
【案例1】
一種信息推送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包括:
前端控制器在檢測到互聯網應用界面的信息發布位上有鼠標懸停事件發生時,向信息管理服務器發送請求;
所述信息管理服務器根據前端控制器的請求,從自身存儲的信息中選取一條信息作為第二信息,并將第二信息推送到所述前端控制器;
所述前端控制器將信息管理服務器推送的第二信息,懸浮于所述信息發布位上已顯示的第一信息之上進行顯示。
對比文件公開的技術方案是:
瀏覽器向服務器發送請求信息,從請求信息中獲取特定資源的名稱和下載地址等特定資源,并基于下載地址下載特定資源。在網頁顯示時,若用戶感興趣,點擊或鼠標移動到提示圖標,檢測到點擊或鼠標移動之后以下拉菜單的方式展示特定資源(例如,資源名稱、歌詞及下載地址等信息)。
在“第一次審查意見”中審查員認為:對比文件中的點擊和鼠標移動就相當于專利申請的鼠標懸停;對比文件1中的瀏覽器發送的請求信息,相當于專利申請中的前端控制器的發送請求;對比文件1中的特定資源相當于專利申請中的第二信息。故認為區別特征僅在于該專利申請的執行主體為前端控制器;進一步認為前端控制器來執行是容易想到的,故確定為是顯而易見的,進而認為沒有創造性的。
專利申請的技術方案中各個步驟的執行順序可如下:
步驟1:檢測鼠標懸停;
步驟2:檢測到鼠標懸停后發送請求;
步驟3:接收基于請求返回第二信息;
步驟4:顯示第二信息。
而對比文件中的技術方案的各步驟的執行順序可如下:
步驟1:瀏覽器先發送請求,從而下載特定資源;
步驟2:檢測用戶的點擊或鼠標移動;
步驟3:檢測到點擊或鼠標移動后,下拉顯示特定資源。
比對專利申請和對比文件的各步驟的執行順序可知:
專利申請是基于鼠標懸停發送請求發送,再接收基于請求返回的第二信息;而對比文件中是先自動發送請求并下載特定資源,點擊或鼠標操作僅是觸發已下載特定資源的顯示。信息下載和用戶操作的順序在兩個文件中是不同的。而在審查意見中僅是將各個步驟視為技術特征進行比對,卻在技術方案的拆分時忽略步驟之間的執行順序,忽略了組成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
進一步地,若該案的區別特征僅在于執行主體的差異,且都是采用的計算設備為執行主體,顯然很容易被視為慣用技術手段或常規技術特征,從而被認為沒有創造性被駁回。該案的代理人收到該審查意見之后,認為技術特征拆分不合理,該專利申請中的發送請求的步驟限定了發送時機是在“檢測到鼠標懸停之后”的;應該將該申請的“前端控制器在檢測到互聯網應用界面的信息發布位上有鼠標懸停事件發生時,向信息管理服務器發送請求”視為一個技術特征;但是審查員從技術方案的實際執行的步驟來說,將鼠標懸停的檢測作為一個技術特征拆分也不無道理。但是筆者進一步分析認為:不管以哪種方式拆分,上述審查意見的實質問題在于技術方案的拆分過程中忽略了請求是檢測到鼠標懸停之后發送的這一關聯關系,是屬于技術方案拆分后技術特征未完整覆蓋技術方案導致的。
【案例2】
一種電子憑證發送方法,應用于包括電子憑證發送設備、電子憑證接收設備、第三方服務器的系統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所述第三方服務器接收來自于所述電子憑證發送設備的用于請求分配電子憑證的第一請求消息,根據所述第一請求消息生成電子憑證及與電子憑證對應的驗證信息;
所述第三方服務器將所述生成的電子憑證及與所述電子憑證對應的驗證信息保存,并將所述驗證信息返回至所述電子憑證發送設備;
所述第三方服務器接收所述電子憑證發送設備發送的用以指示發送電子憑證的第二請求消息,所述第二請求消息中攜帶所述電子憑證接收設備的地址信息及驗證信息,根據所述第二請求消息將預先保存的與所述驗證信息對應的電子憑證發送至所述電子憑證接收設備。
圖1是對比文件所公開的技術方案:
在審查意見中將對比文件的權限證書UR等同于專利申請的電子憑證,將公共密鑰H等同于專利申請的驗證信息。但是在對比文件中權限證書實質上是包括公共密鑰,即公共密鑰是權限證書的部分(組成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而在該專利申請中,電子憑證和驗證信息顯然是兩個不同的信息,是可以分開發送的。若將對比文件中的權限證書UR等同于專利申請的電子憑證,則不能將對比文件中攜帶在權限證書中的公共密鑰H等同于專利申請中與電子憑證獨立的驗證信息。而在審查意見中之所以會這么等同,實質上就是忽略專利申請的技術方案中和對比文件的技術方案中,兩個組成要素的關聯關系,從而導致技術特征比對的沖突。
筆者發現,在專利實務中審查員通常根據自己對技術方案的理解,在頭腦中進行技術方案的拆分,實現技術特征的分離;故一個技術特征涵蓋的技術點的多寡,不僅決定于專利申請文件的撰寫本身,而且還決定于審查員對該申請的理解程度。在技術特征分離時,審查員還可能比照對比文件對該專利申請進行技術特征的拆分。此時,技術方案的拆分不僅決定于該專利申請描述的清楚性和易讀性、還決定于審查員對該申請及對比文件的理解;若一再強調審查員需要合理的拆分技術方案,準確分離的技術特征,但是如果沒有給出具體可操作的實現方式,審查員的判斷是有難度的。但是筆者認為可以遵循的一個原則是,根據《專利審查指南》(2010版),技術方案可以由多個組成要素構成,若將一個組成要素視為一個技術特征,在完成組成要素對應的技術特征的分離之后,一定需要再根據專利申請的記載,分離出描述不同組成要素之間相互關系的技術特征,如此,就不會導致技術方案在轉化為技術特征過程中,丟失掉包含在技術方案中技術點之間的關聯關系,從而導致新穎性及創造性的錯誤認定。
以案例1中的技術方案的技術特征分離為例,該技術方案可包括以下兩種拆分方式。
方式一:
技術特征1:前端控制器檢測鼠標懸停事件;
技術特征2:前端控制器向信息管理服務器發送請求;
技術特征3:信息管理服務器選取一條信息作為第二信息發送給前端控制器;
技術特征4:前端控制器將信息管理服務器推送的第二信息,懸浮于所述信息發布位上已顯示的第一信息之上進行顯示;
技術特征5:請求是在檢測到鼠標懸停時發送的;
技術特征6:第二信息是在信息管理服務器在接收到請求之后選擇并發送的。
方式二:
技術特征1:前端控制器檢測到鼠標懸停事件發生時,向信息管理服務器發送請求;
技術特征2:所述信息管理服務器根據前端控制器的請求,從自身存儲的信息中選取一條信息作為第二信息,并將第二信息推送到所述前端控制器;
技術特征3:所述前端控制器將信息管理服務器推送的第二信息,懸浮于所述信息發布位上已顯示的第一信息之上進行顯示。
單從技術方案的拆分來看,很難說哪一種技術方案的拆分有明顯的優劣之分,兩種拆分方式的區別就在于:
方式一,單個技術特征涵蓋了1個技術點(步驟的執行動作);
方式二,單個技術特征涵蓋了多個技術點(例如,步驟的執行動作及執行時機等)。
若采用方式一進行技術方案拆分,只要不遺漏技術特征5及技術特征6即可,也不會導致上述忽略技術方案中動作執行順序被忽略的問題。
以案例2為例,在申請中并沒有明確記載電子憑證和驗證信息是分離的,但是通過權項內容的記載可知:在該申請中電子憑證和驗證信息是兩個術語且由于驗證信息可以單獨發送的,顯然該專利申請的驗證信息并非是電子憑證的組成部分。故若在進行技術特征的分離時,不僅將電子憑證和驗證信息視為不同的技術特征,而且還將該專利申請的電子憑證和驗證信息是分離的作為技術特征提煉出來,則不會產生上述區別特征的認定錯誤。
從上述案例可知,不管如何拆分技術方案,拆分之后各個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也要分離出相應的技術特征,否則會導致分離出的技術特征無法完整地覆蓋整個技術方案,進而導致區別特征的定位錯誤。
在申請文件的撰寫過程中,為了獲得更大的保護范圍,申請人(代理人)會將描述不同技術點之間相互關系蘊含在各個技術要素的各自描述中。例如,在針對方法權項的撰寫中,一般會特意規避描述步驟先后的步驟編序等步驟之間的關聯關系,此時,通常方法權項的記載內中并沒有明確記載步驟之間的關聯關系,而步驟之間的關聯關系可能是通過執行某一個步驟的條件、限定參數等進行關聯。為了避免技術方案中技術點之間關聯關系的遺漏,撰寫人需要深刻理解技術方案,即便不在權利要求中體現不同技術點之間的關聯關系,也需要盡可能地通過說明書的文字或附圖的描述來體現;如此,不僅有助于審查員理解技術方案,而且可以減少審查員拆分技術方案過程中技術點的遺漏現象。
在進行技術方案的拆分(即技術特征的分離)過程中,若將記錄在技術方案中的某一個或多個技術點作為一個組成要素視為一個技術特征,則需要考慮多個組成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是否被提煉為技術特征,否則就很容易導致技術方案中部分技術點之間關聯關系的被遺漏,從而導致技術方案的新穎性及創造性的認定錯誤。上述分析僅是從有限方面對技術方案拆分不合理進行分析,該分析還處于初級階段,還有很多不恰當的地方,需要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