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磊 馬超男
我國地理因素復雜多變,影響氣候的因素多種多樣。而農業的發展更是深受自然災害的影響。因此,做好農業氣象預警工作是降低氣候對農業影響的有效措施。在災害發生之前,做好氣象災害的預警工作,采取針對性的預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災害來臨時農業所遭受的損失。因此,必須要加強農業氣象防災減災工作,加強氣象災害的預警,及時組織開展氣象災害應急處置工作,努力將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小,是當前的主要工作。
1 我國農業氣象預警機制存在的問題
為了有效的防御和減輕氣象災害,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國家各級部門不斷制定各類防范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對于社會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但由于影響預警機制建立和有效運行的因素眾多,因而在實際的工作中,仍存在一定的問題,制約了農業氣象預警的發展。
1.1 預警提示的內容局限性
結合專家經驗以及相應的技術對各類氣象災害進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是建立氣象預警機制的重要基礎。而資料的積累和相關的技術支持及指標分析有賴于農業、氣象等部門的緊密合作。但是,由于我國相關理念和技術出現較晚,缺乏長期的資料和經驗累積,導致當前我國的農業氣象技術研究的基礎信息和數據的不足,難以有效的滿足現代農業生產的需求。
1.2 農業應急工作的局限性
預警信息建設與應急管理體系發展還不完善,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指揮、防御、應急和救援一體化建設不夠健全,災情傳遞速度不夠及時,社會依法自覺開展氣象災害防御的意識和能力還比較薄弱,抵御風險的能力較差。這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氣象預警工作在幫助農業預防和減輕氣象災害的作用的發揮,阻礙了我國農業發展的腳步。
1.3 預警提示的途徑局限性
我國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還比較為落后,支持性的設施功能較為薄弱,接收各類信息的渠道有限且十分單一,單純依靠電視等媒介,不能夠實現全面接收媒介信息和覆蓋各項基礎設施建設,這直接導致了農村地區在信息接收上的滯后性和不全面性。在農忙和收獲的季節,農村地區接收到的有限的農業氣象信息難以及時有效地傳送田間、地頭,氣象預警信息的預警作用受到了更大的限制。
2 農業氣象預警工作改進方案
2.1 拓寬農業氣象服務領域
在當前氣候變化的大趨勢下,各級氣象部門要不斷的加大工作力度,要對各類極端天氣進行災害預警預報技術的研究,在實踐過程中注意不斷完善和提升預警機制,不斷擴展研究內容和深度。要切實結合農村地區的發展特點,根據農村地區干旱、洪澇、高溫等農業氣象災害的發展規律,建立農業氣象災害指標體系的預測預報與評估系統,不斷提高農村地區氣象服務的能力。在充分依托新技術的條件下,加強對農業與生態環境的監測力度,開展氣候變暖對生態環境、農業生產的影響評估工作,并做好極端天氣的預測預警研究,將準確及時的氣象信息以高效的方式提供給農村地區。
2.2 建立氣象預警的應急長效機制
在實際的氣象預警工作中,對于氣象預警的時效性和準確性要求很高,否則,將會使有關的檢測部門對氣象災害的檢測錯過最佳時機,從而延誤了抵御氣象災害的最佳時機,給農業生產造成極大的危害。在實際的工作當中,政府部門中的氣象、水利、農業等部門要加強聯系和溝通,建立農業災害預警平臺,針對農業生產布局和不同農作物的生產周期,及時發布各類的生產信息,做好防災減災處理工作。
因此,各級地方政府和相關農業、氣象部門除了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視氣象預警工作之外,在行動上,也應當做好與預警工作相關的支持性工作。建立省、地市、縣三級災害信息管理與發布的預警機制,有效解決氣象預警信息發布“最后一公里”難題,不斷增強在這方面的財政投入力度,加強農村氣象災害的預防、監測和信息傳播等基礎設施建設,使農業氣象信息能夠及時有效的在第一時間傳送至用戶手中,以便用戶能夠及時采取措施,最大程度的減少農業生產損失。
2.3 氣象預警發布渠道的拓展
在氣象預警的工作當中,氣象預警信息對于農民的到達率是整項工作能否實現實際意義的關鍵一步。因而,保證信息渠道的暢通和到達十分重要。只有農戶真正在氣象災害來臨之前接收到相關預警信息,并有足夠的時間進行防范以最大限度地減輕農業損失,氣象預警工作才真正完成了其使命。氣象信息發布部門應當盡可能地拓展信息流通渠道,將氣象信息以最高效的途徑傳送到農民那里,如可以通過電視、廣播、網絡等宣傳媒體途徑外,還可以采用氣象預警信息管理系統,此系統采用自上而下多級管理的擁有自動發布語音圖文信息功能的人性化系統.終端通信基于電信運營商成熟的GSM/GPRS網絡,通過在廣大農村、學校、社區等場所安裝預警信息語音發布一體機和圖文LED電子屏,以短信和語音的形式將信息在第一時間及時準確地向社會播報出去,使農村居民能夠及時了解各類農業生產信息,并在實際生產中得到有效運用。
2.3 加強對農業氣象災害知識的科普宣傳
農村居民作為農業生產的主體,在實際的農業生產過程中,要通過利用各種媒體,如電視、廣播、網絡等宣傳媒體,加大宣傳力度,使各類氣象災害知識能夠傳遞至每個用戶手中,使廣大農民能夠按照氣象規律進行防災減災,提高農民應對氣象災害的防御能力,要通過編寫各類指導生產手冊,使農村居民能夠及時了解各類農業生產信息,并在實際生產中得到有效運用。
總之,農業生產的特性決定了其受自然條件尤其是氣候條件的影響較大,因而,要提高我國農業的整體發展水平,除了要進行種子資源的研究和生產方式的現代化外,還應當十分重視農業生產對于生態環境的適應力和應對力。因而,對于氣象災害進行預警,并建立起有效的預警機制使得農業生產能夠防患于未然,對于我國農業發展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