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山
京西古道是北京城以西、永定河中上游流域地區(qū),自有人類活動以來所形成的古老道路的統(tǒng)稱。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這些古道根據需求逐漸分化成軍旅古道、進香古道和商旅古道。京西古道因其歷史悠久而極具歷史文化價值;因其遺存豐富而最具觀賞體驗價值。
軍旅古道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人工修路從一開始就打上了軍事的烙印。漢代司馬遷《史記》開篇即講黃帝與炎帝阪泉之戰(zhàn)、炎黃與蚩尤涿鹿之戰(zhàn),經“釜山合符”(“合符”是中國流傳久遠的一項合盟信物制度,在文字發(fā)明之前常用于重大的政治、行政、慶典、軍事等活動)又披山通道征服四方,實現(xiàn)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民族大統(tǒng)一,開啟了五千年中華文明。如果以河北省涿鹿縣的礬山“黃帝城”為起始點,“披山通道”就包括了北京的京西古道。而后,王霸通漕、韋挺運糧、石勒修城、周德威救燕,明代按“大道為關、小道為口”原則修筑內長城關隘,抗戰(zhàn)期間紅色交通線等重要的歷史事件,均與京西古道有關。目前,京西古道中保存較好的軍旅古道是天津關古道和西奚古道。
天津關古道是一段歷史久遠的古軍道,因經過黃草梁(黃草梁山海拔1737米,屬西山)的天津關而得名。天津關古道自齋堂至麻黃峪,長約30公里,經過青龍澗、雙石頭、爨底下、柏峪等村。古道曾設有爨里安口(南暗口)、天津關(天井關),今存二道城子、七座樓(敵樓)及城墻等古跡,還有明代守口千戶(千戶,古代軍職)李宮修路刻石及燒制城墻的磚窯。天津關古道沿途陡崖深壑,有象鼻石和十里坪亞高山草甸等自然景觀,植被更是十分茂盛——白芷、牛蒡、古錢樹、櫟樹林等難得一見的植物枝繁葉茂、郁郁蔥蔥。
西奚古道相傳由古奚族人修通。這條古道利用沿河城大斷裂地形所修建,連接居庸關與紫荊關之間的關隘。在門頭溝區(qū)境內,東北起雁翅鎮(zhèn)大村地區(qū)房良村,西南至清水鎮(zhèn)天河水嶺臺安,沿線曾設有方良口、長峪口、沿河口(沿河守備城)、干澗口等。西奚古道兩側有南石洋大峽谷、石羊溝、龍門溝、東西龍門澗等地質地貌景觀,以及香子臺娘娘廟、得勝寺、柏山寺、通仙觀等人文景觀。
進香古道

香客和僧侶所走的,通往廟宇的古道叫作進香古道,簡稱香道。在門頭溝區(qū),自成一系的經典進香道,大部分與重要的廟會活動或是規(guī)模較大的寺廟有關。妙峰山香道、九龍山香道、潭戒香道、靈岳寺香道、百花山香道等,都屬于這類古道。其中名氣最大、利用率最高、文化內涵最豐富的,當數(shù)潭戒香道和妙峰山香道。
潭戒香道是通往潭柘寺、戒臺寺的進香古道的統(tǒng)稱。有句俗語說:“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潭柘寺是北京地區(qū)最早建立的寺廟,有1700多年歷史。潭柘寺與妙峰山地區(qū)的仰山棲隱寺,是門頭溝區(qū)兩座皇家寺院。這兩座寺院均由金代興起,與建造盧溝橋和西山八大行宮水院的金章宗有密切關系。戒臺寺為全國三大戒壇之首,譽稱中國佛教最高學府,具賜“菩薩戒”之資質,又稱“天下第一壇”,有開壇授戒法會及“耍秋坡”之俗。
潭柘寺有沐佛節(jié)法會及觀佛蛇等活動。通往潭柘寺的香道有盧潭、龐潭、麻潭、門潭、佛門溝等路。盧潭古道起自盧溝橋,在石佛村上口石牌坊處分一路通戒臺寺。石牌坊、永慶庵摩崖佛造像群及路旁巨大佛字可說是為戒臺寺而造。龐潭古道起自石景山龐村,在羅睺嶺與盧潭古道并合。由岢羅坨村古橋分一路往南通往石牌坊,稱岢戒古道。起自石景山麻峪,經萬佛堂、桑峪至潭柘寺,為麻潭古道。目前,石佛村段、岢戒段、西峰寺至羅睺嶺段、萬佛堂至蛤蟆石段及潭柘寺前路段保存完好。
妙峰山娘娘廟,位于北京“五頂”之上,康熙御封“金頂妙峰山”。妙峰山廟會有“香火甲天下”之譽,現(xiàn)已成為門頭溝區(q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自1925年北京大學顧頡剛先生等一行至妙峰山考察廟會民俗文化后,這里更是成為了“中國民俗學田野調查發(fā)祥地”。俗語有云:“妙峰山娘娘——照遠不照近。”由此可見妙峰山輻射華北,尤其是京津地區(qū)。
妙峰山上山路段香道有起自車耳營的老北道,起自北安河的中北道,起自大覺寺的中道,起自香山經過灰峪的中南道,起自三家店經過陳家莊的南道和起自下葦?shù)榈奈鞯馈C罘迳轿奈湎銜袛?shù)百檔,春香廟會會期為四月初一至十五,香眾多達10萬人以上。妙峰山香道結的是“善緣”,閃耀的是“民俗之光”。上妙峰山“朝頂進香”的香道,設有茶棚的有六條,茶棚多達上百座,免費為香客提供解渴、歇腳之處。
商旅古道

商旅古道是歷史上的商運客旅之路——既包括行商、貨運道路,也包括行人、游客所走的道路;既包括陸路旱道,也包括水運航道。換句話說,除軍道、香道外的所有古道,均可稱之為商旅古道。在門頭溝地區(qū),最具代表性的有西山大路、玉河古道以及王平口以西古道等等。
西山大路是經典的商旅古道路段之一,由門頭溝區(qū)三家店過永定河,經琉璃渠、水峪嘴、韭園等村,穿越牛角嶺、石佛嶺等嶺,一直延伸到明代《宛署雜記》中譽稱“過山總路”的王平口的古道。西山大路途經北京歷史文化街區(qū)三家店,北京歷史文化名村琉璃渠,北京最美鄉(xiāng)村水峪嘴和韭園,3A景區(qū)牛角嶺京西古道景區(qū),以及有“懸空古道”之稱、明代修路摩崖碑的石佛嶺。西山大路沿途的三家店與琉璃渠之間的永定河出山口段,被譽為“橋梁博物館”,斜河澗村有巨大的冰川漂礫,牛角嶺有保存完好的古道、關城、大片的蹄窩及古道博物館。
1872年刻立于三家店白衣庵和牛角嶺的修橋補路碑碑文說:“蓋聞造橋梁以濟人渡,修道路以便人行,務民之義,此善舉之第一也。況西山一帶仰賴烏金以資生理,京師炊爨之用尤不可缺。道路忽爾梗塞,各行生計攸關。”僅62個字,便把修橋補路的重要意義和京西煤炭與北京城的密切關系,說得極為明白透徹。牛角嶺免夫亭內的“免夫碑”,刻立于1777年,講的是免除嶺西夫役之事,是“盛世滋丁,永不加賦”政策的產物。王平口是金代章宗皇帝“常游之”的地方,自元代起設關置隘。
玉河古道是一段由京西古道研究愛好者所命名的古老商旅道路。玉河古道據說由唐末五代劉仁恭設玉河縣時所修,連接幽州城和劉仁恭的盤踞點大安山,又因穿過古玉河縣及玉河鄉(xiāng)而得名。玉河古道由石景山區(qū)麻峪永定河古渡口過河往西,經門頭溝大峪、圈門、峰口庵至王平口,是京西千年采煤史的見證及運煤道路的代表。古道沿途的圈門大戲樓、窯神廟、過街樓被稱為“門頭溝之源”,是門頭溝地區(qū)的地標性古建筑;峰口庵有關城、古廟遺址、數(shù)方碑刻及“古道名片”蹄窩等歷史古跡;孫橋、梁橋、天橋浮過街橋及三義廟、明碉暗堡、啦啦湖“天梯”、官廳古道十八盤等景點也都有很多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
西山大路、玉河古道及潭王古道在王平口并合后,經百巖子、九山小道等等古道,通往房山、淶水、懷來、涿鹿,在張家口地區(qū)可與山西、內蒙古古道相連。這些古道現(xiàn)統(tǒng)稱為“王平口以西古道”。金末元初,全真教丘處機師徒經王平口以西古道的九山小道到燕家臺,才有了通仙觀。古道途經的十里八橋(現(xiàn)存玉成、金鎖、福龍、鰲魚、臥虎、千勝六座古橋);千軍臺村是中國傳統(tǒng)村落,“千軍臺莊戶古幡會”是國家級“非遺”項目;清水河畔“東胡林人”遺址及前桑峪11萬年前人股骨化石,更是上萬年前先民到此的實證;靈水是以鄉(xiāng)賢著稱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除了上面介紹的這些古道以外,永定河峽谷及左岸古道也同樣有著深厚人文底蘊和秀美風光,篇幅有限,無法一一列舉。對門頭溝京西古道有興趣的讀者,不妨親自去走一走這些見證了歷史變遷、富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古老道路。這些隱藏在大山中的北京文化明珠,定會讓您覺得不虛此行。
(編輯·張子樂)
kelemyt@126.co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