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巨雷
“不好,夜視儀器出現黑屏!”隨著下士劉志玉一聲驚呼,平日馳騁疆場的“鋼鐵猛獸”,卻在夜訓場的緊要關頭得了“夜盲癥”,在路上趴了窩,車組人員束手無策。“快請老王救急!”連長急得直冒汗。10分鐘后,老王趕到現場。“是夜視儀連接線折斷引起的短路。”經過一番檢查,老王迅速找到問題,對癥下藥,不到5分鐘便“手到病除”。
大家口中的老王,就是駐京第82集團軍某旅光學技師王小軍。

在這個旅,王小軍可是腿上綁銅鑼——走到哪兒響到哪兒。哪個單位的光學裝備修不好了,總會想到他,而他總能不負重托。修理連連長羅立說,王小軍能修夜視儀、熱像儀、激光測距機等各種光電裝備。入伍16年,經他維修的各種光學儀器千余件,排除復雜故障800余起,被官兵譽為“鐵甲眼科醫生”,曾榮獲全軍優秀士官人才獎。
“鐵甲眼科醫生”的“醫術”為何如此超群?走進王小軍的宿舍、工作間,就能有所感悟。為了摸清光學儀器的“習性”,在16年的光學儀器維修生涯里,僅初中文化水平的王小軍自學了《光學儀器檢測保養指南》《光學儀器維護與故障排除手冊》等100多本專業書籍,記錄下36萬字的學習筆記。他先后編寫了《光學儀器使用維護注意事項》《光學儀器性能代替法》《夜視儀器維護保養五步驟》等多部光學儀器維護教材,被集團軍推廣使用。
王小軍不僅“醫術”高超,還熱衷于鉆研。4年前,上級配發的新型夜視儀器列裝,代替了原有的老舊儀器。但是現有的多功能電源輸出的電源電壓無法滿足該夜視儀器通電檢查的電壓需求。
光電裝備的保養制度非常嚴格,通電檢查就是其中重要的內容。日常檢查保養無法落實,裝備就有可能受損,打起仗來怎么辦?為了更好地落實光電裝備保養制度,他決定啃下這塊“硬骨頭”。為此,他專門自學了《C語言程序設計》,與工廠技術人員共同設計、編寫代碼。經過反復試驗,他研制出的夜視儀離線檢測電源,不但滿足了夜視儀通電檢查的電壓需求,而且在他的工作間就能實現。該旅也因此實現了全旅夜視儀集中保管,進一步加強了落實保養制度,大大提高了檢查、保養效率。
憑著這股子“鉆勁”,王小軍啃下一個個“硬骨頭”。據了解,望遠鏡瞄準不能精確定位和激光瞄準運用范圍有限等問題,一直是困擾該旅炮兵分隊射擊精度的難題。去年年初,王小軍主動請纓,經過反復測量參數、優化方案、實車試驗后,決定采用開普勒望遠鏡設計原理,研制一種簡單實用、重量輕巧的某型自行火炮校軸鏡。
筆者問王小軍在研制過程中有沒有“碰釘子”的時候,他說:哪能沒有啊。原來,在進行鏡筒耐損抗壓的實驗時,由于鏡筒需要反復多次插入擊針室內,使用頻率高、次數多,鏡筒薄了會在多次插入后變形和磨損,厚了會增加鏡體質量及材料用量。該如何選材,成為難題。

經過論證后,他針對設計方案,結合擊針室結構、形狀和特殊放置要求,進行了多次選材和實驗,最終確定了鎳鋼材料,充分滿足了耐磨損、抗壓、輕便的使用要求。
經過半年的反復論證、設計、制作、試驗,一款操作簡便、精度高、實用性強的某自行火炮校軸鏡研制成功了。該校軸鏡為自行火炮零線檢查校正構建了較為精確的瞄準極限,有效縮短了火炮試射準備時間,提高了火炮校正精度,榮獲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
一支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這是王小軍入伍16年來第二次獲得軍隊科技進步獎。比獲獎更讓他高興的是,經他傳幫帶,一批光學裝備維修小行家已經“悄然在路上”。
(編輯·宋冰華)
ice7051@sina.comendprint